邵秀紅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以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模式,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由原來的傳授知識為中心轉換為以培養技能為中心。學生合作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啟發引導為輔,積極思考推理得出物理規律的教學方法,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師生所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能素養的滲透與培養,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探究實驗,積極思考,培養他(她)們從問題中歸納出其中的物理道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技能素養 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一、設計貼近生活的物理情景,建立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路徑
經驗來源于生活實際,是學生將物理知識技能化的前提,是創新之源。物理與社會、生產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課堂上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物理情景,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悟性技能素養效果很好。比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對慣性的概念感到抽象,難以接受。教學中可以采用設計貼近生活的物理情景引入新課:①爸爸或媽媽開車送你上學時,車子加速時你會后仰,車子減速你又會前傾,再有車子向左、向右拐彎時的感覺有什么不同;②洗衣機甩干衣服和小鴨上岸拍打翅膀有沒有類似的地方;③騎自行車下坡,后座帶人與不帶人,剎閘感覺會一樣嗎……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開發學生智力,從中悟出其中蘊含的道理——物體具有慣性的緣故。第三個生活情境對學生來說輕車熟路,很容易得出慣性和物體的質量有關系。又如,講授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找學生兩個做一個小游戲,一個同學對著鏡子梳頭發,另一個同學表演鏡中的像,動作要統一,教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人像與人左右手、頭與腳的關系,同學們很快就能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對于水中倒影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這樣寓實驗于游戲之中,寓道理于日常生活中,將趣味娛樂性與嚴格的科學知識統一起來,有利于啟發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適應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的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做好鋪墊。
二、以觀察激發思維,夯實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基礎
物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就離不開創新素養。能發現問題才能有創新,要發現問題就要學會觀察。學生是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參與者,教師是教學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首先是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繼而發生濃厚興趣,專心致志地思考和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獲得成功后,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這個過程激發了他的思維,使他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在練習使用電流表時,我讓學生利用器材對三個問題進行自主探究:
(1)用一節干電池做電源,與開關、電流表首尾相連,連接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流表示數,用手摸一摸干電池,說一說自己的感覺,由此想到了什么?
(2)用電池盒(2節電池)做電源,用導線將規格不同的燈泡甲和燈泡乙與開關、電流表連接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燈的亮度,并記錄電流表的示數;
(3)用一根導線將其中一只燈泡短接,觀察燈泡的發光情況,記錄電流表的示數。
同學們通過手摸短路情況下的電池,真真切切感知到電池發熱,他(她)們很快會領悟老師為什么反復強調“不允許把電流表與電源的兩極相連”。再經過(2)(3)兩個小實驗,觀察到現象不同,學生們的興趣提高了,思維活躍了,開發學生潛能的時機成熟了,教師要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動手做一做,彼此交流觀點,學生不僅掌握了電流表的使用,同時又明白了什么叫電源短路、用電器被短接及其造成的危害。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后,教師適時的點撥激發他(她)們的思維是滲透與培養學生技能素養的基礎。
讓學生經歷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發散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同學之間分享彼此成功的喜悅,既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時以觀察現象激發思維,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從感性層次上升到理性層次,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技能,為學生技能素養的滲透與培養夯實了基礎。
三、注重小實驗的探究,以小悟大,強化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遷移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滲透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技能素養。例如學習了電流的磁效應后,學生知道電能生磁,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磁可不可以生電呢”,從而積極地探討學習。這種想象思維的逆向獨特性,有力地強化了學生技能素養能力的遷移。
物理課堂要注重小實驗的探究,以小悟大是創新的本質。小是小問題,大是大道理。比如,教材中“紙鍋燒水”的小實驗。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把紙放在火上,紙一定會燒起來。所以大部分學生認為用紙做的鍋不可能燒水。教師完全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讓他(她)們用實驗來驗證結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交流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匯總實驗中操作的關鍵細節:鍋體最好用硬度較好的紙,鍋中水要適量,火苗要小一些……可以想象當實驗證明自己用紙做的鍋能把水燒沸騰,對學生而言,又何止是興奮和快樂。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獲得新知識。
教學中通過有趣的小實驗,讓學生從小問題中悟出大道理,其實就是在悟的過程把所學知識不斷深化、延伸,做到“聞一知二”,學以致用,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了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遷移。
四、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物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升華
初三復習環節,學生的最大困難是知識點太多且錯綜復雜,抓不住重點,理不清結構,只能以簡單的“背概念”“抄公式”的方法去應對,學習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對物理概念、原理、規律進行梳理,讓學生清晰地知道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只需記住幾個關鍵性知識,就能形成物理知識體系,課堂效率顯著提高。
復習《運動和力》專題時,我引導學生繪制了下面一張思維導圖,它以“運動和力”為中心,展開出“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快慢”和“運動和力的關系”三大主干,再有各主干分別引申出其他的分支,各分支再派生出小分支。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專題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用這張“地圖”,學生可以將這個專題的內容整合,系統地掌握《運動和力》專題的物理知識。
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制作每一個單元或專題的思維導圖,讓這些物理學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可見化”的圖像。學生以自己的思維和方式去構建這樣一張張知識地圖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滲透、培養學生技能素養的絕佳機會。借助思維導圖的放射性結構,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空前激發,而且這種思維激勵功能可以應用于任何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放性問題上,幫助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所以,合理應用思維導圖,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經過思維導圖的刻意訓練,學生學習所得的系統化思維能力還可以輕松地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從而促進學生技能素養滲透與培養的升華。所以,教學中應最大可能地進行學生技能素養的滲透與培養,才能打造高質量、高效率的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曉云.應用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學物理教學.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
[2]楊德軍.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創新能力.科學大眾,2010.
[3]陳素婷.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創新能力.科教文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