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梅
摘 要:鄉鎮中學的美術教學,正接受著各種紛繁因素的沖擊。這就給美術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展示教學成果。改變當前家長、學生對美術非主課的待遇。告訴他們——別拿美術不當回事。
關鍵詞:美術;精神;收集;策劃;范畫;展示
人類生活中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以至于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個“美”字。眾多“美”的實現都離不開“美”的知識的掌握,而“美”的知識的掌握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美術教育。因此,美術教育是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大力提倡素質增教育的今天,實則依然是語、數、外的天下,上“重點”依然是分數說了算。特別是在鄉鎮學校,擠占、挪用美術課的事件時有發生,“美術”課似乎已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鏡頭一:上美術課的鈴聲已經響亮,而“主科”老師還沒講完!“對不起,馬上就完了。”該上美術課了,學生們有的在忙著找美書;有的要上廁所……等學生都安定下來一堂課已過去四分之一
鏡頭二:“今天我們學習制作《神秘的面具》—剪紙造型,拿出準備的材料。”“老師,我沒帶!”“為什么?“忘了”“我媽不讓我帶。”“老師,我沒帶紙。”“老師他拿我雙面膠,我又沒借給他”“老師,他在做作業。”……吵鬧聲不絕于耳,場面混亂。
鏡頭三:“老師,我的進度沒跟上,你那節美術課我上吧。”
各位美術老師恐怕對此景會的些“似曾相識”吧!面對這樣的場景,還會有怎樣的教學激情呢?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僅僅只顧著埋怨這樣那樣的原因,那是于事無補的。只有積極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一、美術老師要有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精神
美術課每周只有一節,屬于美術老師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什么我們不能打起精神,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態度、方法、理念?充滿期望地對待我們的學生?抓住有限的時間、空間,“夾縫”中的花兒也能怒放。
(一)提早到課堂,用行動給予學生和其他老師你很“重視”的心理暗示。你不需要說什么,講什么,課前在班上走一走,摸摸學生的頭,幫助學生順順美術教材……通過這一系列的肢體語言,已然在說:“快上美術課了,趕快準備一下吧!”你的“重視”讓學生感到了,別的老師也認同了你的“重視”,誰還會不重視呢?
(二)課將結束,提早布置課后活動,好讓學生有內容“回味”。一節美術課的結束,不是徹底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是另一美術活動的開始。學習美術不僅僅是課上的四十分鐘,不應斬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開展課后拓展活動、布置一些下節課的準備材料、預習工作、課后資料、材料的收集。讓學生課后有事可做,不上無“準備”之課。
(三)假期可適當布置美術作業,一幅畫,一個手工制品,寫寫毛筆字,畫畫簡筆畫……收集廢舊物品都可。美術課在語數外的多重擠壓下,活動空間已變得十分狹小,但它們之間的縫隙還是有的。我們就是要抓住課前、課尾這一“雞肋”,充分運用提高課堂效率。
二、美術老師要有用活教材的智慧
現在不管是哪個版本的美術教材普遍存在:內容、材料、制作的新奇多樣。這樣確實培養了學生多重的美術能力,可又給經濟不發達的鄉鎮學校的美術教育帶來了“麻煩”。美術材料的昂貴、龐雜,客觀上造成美術材料的準備不足。到底是照搬教材還是活用教材?答案很明顯,唯有一個“活”字方能提高教學效率。
(一)“魚目混珠”——選擇合適的替代品,同樣能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古時候著名畫家王冕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學習繪畫。沒有筆就用樹枝代替,沒有紙就在地上畫,沒有老師就自學,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美景并用“筆”畫下來。在此堅持不懈的精神指引下,終成一代名家。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沒有剪刀怎么辦?用手撕!一聲令下,剪紙課成了撕紙課。學生們一改往日拘謹,大膽操作,撕出的作品沒有了精細卻多了一分粗獷,沒有了以往成人化的風格,多了一分率直、天真。
(二)環境資源——教學中,教學內容、材料的利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應因地制宜做些調整,充分發揮鄉鎮、農村自身的資源優勢。如秋天農作物豐收了,稻子、麥子、玉米的稈大多都扔了,那美術課上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做編織、貼畫等裝點我們的生活。此外,樹葉、樹皮、麥稈、蔬果、鵝卵石、蔬菜、葫蘆瓢、柳條、筍殼、豆子、雞蛋殼、花生殼、蛋糕盤、紙杯、鞋盒……都是極好的資源。學生用這些材料制作的作品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我們美術老師應時時刻刻發現資源,收藏資源,為教學服務,使之成為學生的創作樂園。
(三)示范范畫——美術課堂中,教師的示范就起到了無可代替的作用。不僅教授學生繪畫的技巧,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范畫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美術知識,更多的是美術智慧。
在講解《手繪學習筆記》、《生活中的紋樣》、《美術字》、《手繪校園風景》等設計.應用、造型.表現課程時,我都充分給學生示范,使之直觀掌握繪畫的知識、技能。因此,示范,范畫在美術課堂中有有效運用將對整個教學起到重要作用。
三、美術老師要有商人策劃、包裝的精明
家長、教師、學生對美術課“非主課”的待遇,是應試教育的必然嗎?我們的美術老師在其中是否發揮了引導、宣傳、推廣的作用呢?
實踐證明,只有通過一系列低成本、易操作的美術活動,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大家感受到,美術就在身邊,還有點用,那就行了。
(一)小創作、小制作、小成本但要會“煽情”。例如:逢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提前教授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自主設計制作一些精美卡片送給他們,表達對他們的真摯情感。
(二)小策劃、小活動、小人物但要搞出“大動靜”。除了開畫展,繪畫比賽一些基本美術展示活動外,還要和學校的活動結合起來,整體出擊,提升沖擊力。例如:12·9活動到了,我們充分利用廢舊材料搞一個自主設計服裝秀,面具課本劇、舞臺背景設計。借著“12·9”活動的東風,展示出美術的學習成果,讓觀看的學生、家長、教師等感受到美術的價值。
(三)小展示,大成效,小心思成就大夢想。(1)課內展示:我采用了自評、互評、典型作業展示及攝影圖片展示、美化教室展示等方式。(2)課外展示:我充分利用校園櫥窗專欄展示、走廊文化布置展示,也會在開學期組織學生精心布置教室,美化學習環境。
常言到:“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讓美術課堂煥發青春的活力,跳出優美的舞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