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銘斐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528200)
舌診和脈診是中醫的傳統診法,舌象和脈象同為疾病本質反映于外的表象。在一般情況下,舌、脈、癥是一致的,即舌、脈、癥相應,但也會出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況。此時若一味拘泥于舌象,往往會導致辨證失誤、用藥不當,需要四診合參、綜合分析、靈活取舍,方能準確辨證、施治有方。
古今醫家對此多有論述?!夺t學真傳》指出:“平人胃氣有余,三焦和暢,君火光明,凡五味入口,無論酸、咸、甘、苦,皆過而無苔;病則胃氣空虛,三焦失職,君火衰微,若五味入口,遇酸、咸、甘、苦,則舌上凝滯而胎生矣。”《辨舌指南》認為:“淡白舌亦有熱病,黃厚滿舌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眳^顯維[1]認為舌癥不符與人的體質有關。劉代庚[2]指出月經期多見舌尖紅赤,不乏氣血虛弱證。呂志杰等[3]認為久用西藥會導致舌苔的變化,如血管活性藥物會導致舌質的改變。吳邁青[4]報道了3例病案,一為發熱患者,舌紅少苔,但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二為胸痛患者,舌紅絳而無苔,但用附片、桂枝等溫陽化痰劑治療;三為水腫患者,舌淡胖有齒痕,但用豬苓湯養陰清熱利水治療,皆愈。舌象雖是中醫的重要診查方法,但臨證時必須四診合參,在舌脈、舌癥不符時,要明辨真假、善于取舍,方可正確施治?,F舉驗案1例,以饗同道。
患者,男,69歲,2019年10月29日初診。主訴:反復頭暈頭痛10年,加重1個月?,F病史:頭痛以兩側顳部明顯,無放射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發作時伴惡心欲嘔、胸悶、心悸,偶有腹脹、反酸噯氣,間有咳嗽、夜間明顯,潮熱盜汗,煩躁不安,無咯痰,胃納差,睡眠欠佳,大便干結,每2~3日1行,查體時聞及口氣重濁,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沉微?;颊邜盒摹⑿貝灐⒏姑洝⒎此帷啔獾劝Y狀結合舌象,均提示痰熱內蘊。但患者在外院多次診治均投以清熱化痰之品,收效甚微。筆者細思患者脈癥,其最大的特征是脈象沉微欲絕、重按始得,主訴有頭暈,伴有心悸。《傷寒雜病論》言:“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患者脈象沉微欲絕、脈結代均為陽氣不振、陰血不足、無力鼓動血脈所致。方以炙甘草湯加味治療。方藥組成:阿膠5 g(烊化),大棗15 g,生地黃45 g,桂枝10 g,火麻仁10 g,麥冬10 g,生姜10 g,酸棗仁30 g,太子參30 g,炙甘草10 g。為謹慎起見,僅開1劑。第2日查房仍聞及口氣重濁,但患者訴頭暈有所減輕,守方3劑。3 d后患者訴頭暈明顯減輕,納眠好轉,大便通暢,查體見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聞之無口氣,于次日出院。
葉天士認為“舌黃主熱”,周于蕃提出“苔黃而厚膩者,熱據中焦也”。但分析本例患者的用藥過程,可見患者的舌苔是病后胃氣空虛,五味凝滯而生,并非熱象,舌象所見實為假實真虛。綜上所述,舌紅苔黃不一定主熱、實證,亦可主寒、虛證。望舌診病,治療效微時,一定要考慮舌診的局限性,考慮影響舌象的外界因素,當舌象不足為憑時要果斷舍之。正如古人所說“時病重舌,雜病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