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鵬 楊林娟



摘? ?要:本文從金融服務的滲透性和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兩個維度對2009—2018年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測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信息技術水平、政府扶持力度、農業的發展水平和金融發展效率均能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最后為加快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影響因素;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0)06-0004-06
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這一概念,旨在為農民、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這些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低成本且平等的金融服務,以此來促進金融資源的均衡分配和經濟的穩定發展。2006年普惠金融引入我國,經過一系列金融改革之后,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擔負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所需的大量的資金支持,但由于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空白化現象依然存在,金融資源的供給無法滿足金融服務的需求,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另外,農戶從正規金融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較高,非正規金融帶來的監管難度大的問題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我國的金融資源矛盾的局面,同時也為促進地區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甘肅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的省份,農村金融體系薄弱,因此積極推進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對于甘肅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度
(一)國內外關于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研究
國外對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早,普惠金融自提出以來也一直是熱點各國關注的焦點,其帶來的研究價值也為各國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參考,但在測度普惠金融發展時指標選取一直缺乏統一的標準。Beck T從當時的銀行機構的服務可獲得性和可使用性兩個維度出發,提出了以銀行機構網點數、ATM機、存貸款數為主要內容的指標體系,以此來研究金融的普惠程度[1]。Sarma參考了HDI人類發展指數的構建方法,選取了金融服務的滲透性、可得性和使用效用三個維度,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構建出了更加完善的普惠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并使用普惠金融發展指數測度普惠金融發展水平[2]。Yorulmaz R選取了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兩個維度,對不同國家的普惠金融發展動態變化進行了研究,并構建了相關普惠金融指數以此實現普惠金融發展的測度[3]。
國內學者大多都是基于Sarma的普惠金融發展指標體系,結合我國當前各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王婧、胡國輝從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兩個角度,選取了金融服務的覆蓋度和使用度兩個維度留個指標,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進行了測度研究,研究表明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整體呈現良性發展[4]。謝升峰、盧娟紅分別從地理滲透性、服務的可獲得性以及金融服務實際使用情況三個維度測算了全國東中西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5]。張正平、賈仲偉采用變異系數法對內蒙古自治區的普惠金融發展指數進行測度,研究結果表明:內蒙古各區域間的普惠金融水平差異性較大,而且普惠金融發展程度普遍較低[6]。
(二)指標的選取
本文從金融服務的滲透性、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兩個維度出發,選取8個指標(見表1)進行RIFI測度。
(三)計算方法
由于各個指標變量對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貢獻程度存在差異,因此本文通過參考國內外文獻,使用變異系數法來確定各項指標在普惠金融發展指數中所占的權重。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來確定該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為:
在各指標的權重確定后,進行離差標準化處理,計算公式為:
其中:Xi是第i項指標的實際值,mi是第i項指標的最小值,Mi是第i項指標的最大值。
最后,考慮多維空間性,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可以定義在一個點O=(d1, d2, d3, …dn)。在n維空間中,當點O=(0, 0, 0, …0)時,表示完全金融排斥;當點W=(w1, w2, w3, …wn)時,表示普惠金融度最高,此時在空間中是距離點O最遠的點。所以,點O到點W之間的歸一化反歐幾里得距離為RIFI指數。公式為: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RIFI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1],當RIFI=0時,表示普惠金融發展程度最低;當RIFI=1時,表示普惠金融發展程度最高。
(四)指數計算
運用上述公式,可以計算出2009-2018年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如表2所示。
根據國際上對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劃分標準,若RIFI在(0.5,1]區間內,則該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屬于高水平;若RIFI在(0.2,0.5]區間內,則該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為中等水平;若RIFI在0.2以下,則該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為低水平。根據表2中的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整體上呈現出逐漸上升的態勢,但增長趨勢較為緩慢而且處于中等發展水平。由于甘肅省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而金融機構的運行成本又在不斷升高,使得居民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變高,導致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降低,最終影響著甘肅省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程度。2009至2018年,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從0.2378增長到0.3487,增長了46.63%。究其原因,甘肅省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普惠金融”的號召,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有力推動了甘肅省農村金融的改革和農村金融資源的合理分配。2014至2018年,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增長幅度較為明顯,究其原因,2014年11月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普惠金融規劃(2014-2018年)》,這一綱領性文件的出臺也為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導方向。
二、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結合當前有關農村金融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農村普惠金融的影響因素是由多個方面決定的。本文共選取了5個變量進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為信息技術水平(X1)、政府的扶持力度(X2)、農業發展水平(X3)、城鎮化水平(X4)以及金融發展水平(X5)。主要自變量的含義和選取如下。
1. 信息技術水平(X1)
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代表著農村居民獲取金融服務的便捷程度。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移動電話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程度愈來愈高。許多農戶在家中就可以通過網上銀行、移動支付來獲得金融服務。本文選取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的移動電話量來代表信息技術水平。
2. 政府的扶持力度(X2)
由于農業生產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導致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向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因此政府需要對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來促使其在保證盈利可持續的情況下對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本文選取地方財政用于農林水事務支出來代表政府的扶持力度。
3. 農業發展水平(X3)
隨著甘肅省許多地方現代化農業和特色化農業的發展,農作物產量和種類增多,農民的收入也跟著不斷增加。這使得他們在支付生活所需之后,有了一定的閑余資金,進而增加其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促進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本文選取農林牧漁業年總產值來代表第一產業的發展水平。
4. 城鎮化水平(X4)
隨著城市的擴張以及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民的一些土地被征用或是由于機械代替人力而出現了閑置勞動力。同時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閑置勞動力紛紛向城鎮地區匯集,導致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進而產生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促進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本文以甘肅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代表城鎮化水平。
5. 金融發展效率(X5)
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是用來衡量金融機構對于存款的利用情況。如果金融發展效率值越高則說明存款越能夠有效地被轉化為貸款,可貸資金增多,則促進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本文以甘肅省內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占存款總額的比重來代表金融發展效率。
(二)模型建立
通過對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分析,將模型設定為線性回歸模型形式:
其中RIFI為普惠金融發展指數,μi為隨機誤差項。
(三)實證分析
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中選用的數據主要通過《甘肅省統計年鑒》,《甘肅金融年鑒》等整理計算所得,運用EVIEWS.10來處理數據。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被解釋變量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2378和0.3487,差距較小,且標準差為0.0388,說明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速度較為緩慢。
在解釋變量中,信息技術水平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112.39和263.80,說明近幾年來農村移動電話數量猛增,為獲取金融服務可能會提供便利。政府的扶持力度從最小值1962667到4970520增長率達1.53,說明政府加大了對于農村地區的投入,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最小值為9052186最大值為14431154,其增長率達0.59,發展也較為迅速。城鎮化水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36和0.45且標準差為0.0325,說明甘肅省的城鎮化進程較為緩慢。金融發展效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62和0.9增長率達0.45,說明各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和經濟發展,努力提高存款轉化率,升服務水平,支持普惠金融的發展。
2. 參數估計
使用EVIEWS.10對2009-2018年的各指標分析的結果如表4:
3. 共線性檢驗
由于數據獲取的局限性以及變量相關的共同趨勢,則變量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運用EVIEWS.10對數據進行共線性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到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說明已設定的模型中確實存在多重共線性。
4. 逐步回歸法
運用逐步回歸法計算后,金融發展水平、政府扶持力度、第一產業發展水平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擬合程度較高,將以上四個解釋變量保留下來,實證結果參見表6。
5.模型回歸結果
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多重共線性等檢驗之后,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數據如表7:
根據回歸估計,得到的方程如下:
RIFI=0.000329X1+1.5858X2+5.3737X3+0.220756X5
(四)結果分析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到,四個自變量與RIFI均呈同方向變動關系。符合經濟現象與事實。可決系數為0.993873,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87746。表明這四個自變量能夠較好的解釋應變量RIFI。
1. 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具體來說,自變量X1(信息技術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000329,這說明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對于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的原因在于,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越來越的農民都購買了移動電話,而且金融機構也積極創新產品,研發出相關的網上銀行軟件。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農民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這對于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 政府的扶持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自變量X2(政府扶持力度)的回歸系數為1.5858。這說明政府的扶持對于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影響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政府加大對于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例如對涉農貸款進行貼息等措施。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政府從財政上加以支持,降低了風險成本,從而增加對農村地區放貸量。對于農戶來說,借款成本降低,使得其借款意愿增強,農戶對各類金融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供求雙方均獲得了滿足。因此對甘肅省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3. 農業發展極大的推動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變量X3(農業發展水平)的回歸系數為5.3737,這說明農業發展水平對于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影響顯著。一方面,甘肅省近年來利用其獨特的自然有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收入提高伴隨著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增大。另一方面,閑置資金增加,使得農民的理財投資意愿有了明顯提升。
4. 金融發展水平對于農村普惠金融有顯著影響
變量X5(金融發展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2208,表明金融發展水平對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存在較為顯著的影響。金融發展效率越高,說明該地區對于存款資金的利用程度就越高。若存款能夠高效地轉化為貸款,當地存款的增值性也會顯著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也隨之增加,當地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也會增強,從而促進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甘肅省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雖然目前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較為迅速,但是仍存在不足之處。故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農戶獲取金融服務的便捷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農民整體上文化水平較低,在通過互聯網辦理業務時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對金融機構在相關軟件的設計上,就要更加的人性化,貼切農戶的使用情況。此外,還應加強對于農戶基礎金融知識的教育和宣傳,相關機構可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利用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對農民開展金融宣傳和教育。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甘肅省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制定稅收優惠等相關的政策來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參加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建設,同時也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優化業務流程,加大監管力度,來保障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實際經驗反映了金融減貧的效果較為顯著,值得大力推廣。
(三)加快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甘肅省開展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因此可進行更加廣泛的推廣。一方面,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來促進農業發展水平,同時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農戶自身要轉變觀念,改變固有的傳統思想,積極接納新事物,學習新興特色農業產業的經營與種植方式,從而提高收入,擴大金融需求。
(四)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目前甘肅省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體系仍然不夠完善,服務能力也有待提高。應當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商業銀行到縣、鄉一級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設立金融便民點。近年來像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這樣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興起,有助于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相關機構可適當的降低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使其參與到農村普惠金融的建設中。另外,金融機構在保障自身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還應要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大對于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的投放量。
參考文獻:
[1] 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 Reaching out: 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 J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5(01).
[2] Sarma M,J Pais.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 Country nalysis[R],2008,10-12.
[3] Recep Yorulmaz. An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ices[ J ]. Borsa Istanbul Review,2018.
[4] 王婧,胡國暉.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 J ].金融論壇,2013,18(06):31-36.
[5] 謝升峰,盧娟紅.普惠金融發展影響城鄉居民福利差異的效應測度[ J ].統計與決策,2014(21):127-130.
[6] 張正平,賈仲偉.內蒙古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測度與分析——基于變異系數法的實證研究[ J ].財經理論研究,2016(02):30-37.
(責任編輯:李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