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梅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現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維范式。本文基于工業設計專業產品形態設計在線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經驗,借鑒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學模式,探討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重構的方法,旨在為設計學科創新性課堂實踐教學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慕課 產品形態設計 教學重構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11-0079-03
引言
產品形態設計作為工業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產品造型創意設計能力和表現技能為主要目標,同時注重學生設計思維能力和物質化設計能力的培養,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設計思考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設計類課程往往會受到學時的限制而影響教學效果,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托網絡學習資源平臺,充分利用碎片化學習,實現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在這場教育變革中,每一位教師都需要重新學習、轉變觀念,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估計學生的能力,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湖南大學、江南大學、同濟大學等紛紛開設了多門MOOC課程,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應用于現代設計教學改革,在實踐中探索MOOC背景下的設計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本人主持了《產品形態設計》在線課程的建設工作,并將其應用于課程教學實現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特對課程建設及教學實踐的具體實施經驗進行梳理,并借鑒本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學期間參與設計教學與設計項目的經驗,探討將翻轉課堂引入設計類課程進行教學重構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對在線課程多元化開發方式與教學改革帶來新的啟示和參考。
一、課程改革目標
產品形態設計課程在具體的教學和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講授理論知識不能有效吸收并應用于設計實踐;第二,學習目的性不強,課堂學習效率低;第三,缺乏設計思考的過程,存在為造型而造型的學習誤區;第四,設計想法不能運用設計手繪等方式準確地表達出來。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網絡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對本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和設計,以提高產品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幫助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掌握正確的設計方法和學習方法,突破設計思維瓶頸,以正確的方式打開產品設計,提高產品造型創意設計的能力。本課程采用線上網絡課程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解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前無預習,課上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內容吸收率低,課后無人輔導的問題,結合設計學科特點從產品形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教學的重構。首先要設計規劃好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分配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內容,并設計好每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習模式,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習,最后以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避免評價的主觀性。
二、翻轉課堂設計規劃與實現
(一)教學內容設計
產品形態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注重學生設計能力培養,擺脫傳統照本宣科的固化模式,將課程內容復原與重構,使之結構化呈現,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問題的解決,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產品形態設計教學目標,將課程內容劃分為產品形態設計基礎、“形”的構成、影響產品形態設計的因素、專題設計共四個模塊。限于篇幅僅以專題設計模塊中仿生設計的教學設計為例,如表1所示。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本課程添加了專題設計模塊,包括仿生設計、細節設計和系列化設計三個專題,課程采用在線自學及課堂學習與輔導的模式進行,課前需要在線學習相關專題的教學視頻,了解相關概念及設計方法的應用,并通過網絡課程平臺提出疑問及需要教師重點講授的部分,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思考或案例分析開篇,啟發學生思考,引出課程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重構中,應針對教學難點運用參考樣例給出示范方案,幫助學生跟隨專家邊做邊學,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要領,進而形成獨立處理類似問題的能力。在產品形態仿生設計方法的教學環節,采用參考樣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產品的形態仿生設計作為一種創新設計方法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但其具體的操作或實施過程卻經常對初學者形成困擾,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對生物外形本征的提取以及生物外形和產品外形的融合。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中針對仿生設計的方法和具體的操作流程制作成10分鐘的微課視頻,如圖1-2所示,清晰地展示了仿生設計相關理論及視頻演示具體實際操作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參考樣例,提升了學習效果。
(二)在線課程建設與運行
《產品形態設計》課程共64課時,根據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要求,融合教改思想進行網絡課程的建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課程建設前期、視頻制作、測試題制作與拓展設計資源、課程運行。在課程建設前期,在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規劃設計教學內容,將知識點細化,并按照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確定知識模塊,并完成課程基本信息構建。教學內容設計在合理分配網絡學習和課堂學習比例基礎上,根據重點、難點、專題進行設計。課程建設前期整合相關課程資源,優選教學內容,完成PPT的制作并錄制教學視頻。每一個教學視頻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一個重點或難點問題進行闡釋,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學習狀態,合理設計教學的過程和內容呈現的方式。網絡課程建設出教學內容外,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模塊設置相應的測試題,并在社區論壇設置相關的話題討論,定期上傳用于拓展設計思維和視野的設計資源,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該網絡課程運行模式采用在線課程與翻轉課堂結合。在線課程通過平臺導入學生名單,學生完成注冊登錄并在線學習和答疑。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自由安排學習,完成章節測試及相應的任務,應用平臺在線提交作業,教師在線批閱作業,并實時對成績進行統計和數據分析。根據學生成績分析、參與度判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并適時進行教學調整。根據教學評價結果,進行教學的迭代設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進。該課程建設作為網絡教學的平臺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與社區,促進師生的學習和交流,討論可以由教師發起也可有學生自主發起。討論內容包含與本周課程內容相關的設計理念、設計作品或設計思想以及最新設計資訊。本課程的網絡課程平臺討論區就產品情感化設計、細節設計、北歐設計風格、設計賽事等十幾個專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學生參與度較高,有效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
(三)課堂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設計
1.新加坡國立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新加坡國立大學是第一所與美國公司Coursera達成合作協議的大學,其設計藝術學院在基于網絡學習資源的翻轉課堂教學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實踐。學生針對課程學習的空間分為Classroom、Meeting Room和Discussion Room,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通過課前自學并完成相應練習,通過在線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疑問和需求,課上老師針對難點、重點,進行深入講解和答疑解惑,然后針對學生課前完成的練習進行小組演示和集中討論,教師給予指導意見。諜前至課中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一個專題來展開,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對問題有了深入的理解,并糾正了自己認識上的偏頗。課后學生按照教師指導意見進行繼續深入研討并完成相應的任務,提高知識應用能力。課后學生會在討論教室采用小組形式討論某—項目的實施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合理劃分任務。完成項目專題之后,學生在會議室,由組長向全體成員匯報項目完成情況,并展開深入的討論,最終將項目優化完善。在下—次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作業呈現,作為—次專題作業提交任課教師,同時也可以再由教師提出指導性意見繼續完善方案。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圍繞問題展開,教學過程以項目驅動,教與學合理分配比例和時間,學生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很多,但因其過程規劃設計得合理,卻并不會忙得焦頭爛額,一切的學習活動都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而且每—次的專題學習和設計都可以收獲滿滿。這是理想中的教學模式,因此本課程的建設充分借鑒了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管理,采用項目驅動、焦點小組法、每周一個專題等模式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本課程借助SPOC網絡課程平臺和微課,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線性教學模式轉變為非線性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根據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相關教學視頻等資料,并完成相應的測試題。課上教師針對重點難點進行深度講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討論、分組項目等教學活動,靈活掌握所學知識并應用于設計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突然出現的問題,合理設置在線學習、參考樣例學習、集體討論、專題答疑等環節,圍繞問題和目標有的放矢,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科學學習方法重構教學過程: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丹尼爾,施瓦茨教授在《科學學習》一書中為教師提供了經過科學驗證的26種學習法則,可以用于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在產品形態設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對比組合、精修勤練、實踐體驗、想象玩耍、動手創作、問題驅動、以教促學、可視化、參考樣例等方法設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如在訓練產品形態創意表達能力課程中,采用精修勤練不斷提高學生設計表現的精準度。精修勤練可以大幅提高某項技能的局部水平,進而帶動整體水平的顯著提升。出色的專業才能大約需要1萬小時的參與投入。要獎勵正確答案也要對精修勤練的過程給予表彰。想辦法鼓勵堅持不懈、深入思考的學習行為;在創意設計思維訓練中運用可視化方法表達設計思維過程和設計方案??梢暬彩且环N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其關鍵在于整理信息與想法間的結構關系,并用視覺語言直觀的表達出來??梢暬档土舜竽X中需要同時處理的信息量,減輕了思考的負擔。產品形態設計課程的可視化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思維可視化、分析可視化、創意可視化。思維方式可視化包括思維導圖、視覺導圖、故事板、情緒板等;思維過程視覺化包括設計任務視覺化、設計開發過程視覺化;分析可視化包括數據分析、文本分析、結構分析;創意可視化包括概念可視化、形式可視化。充分運用可視化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呈現,易于接受和理解。
3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設計: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采用“動手創作”活動加強學生對設計概念、產品功能結構的認知,在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如平面材料立體化造型設計、小產品的拆裝與重構、自然元素收集等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在愉悅的創造中培養興趣,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教促學”活動,由學生扮演老師,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講解,借助這位“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感,促進其嚴謹治學,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學習??贫鞯热耍?Cohen,Kulik, 1982)指出,87%的研究結果表明,輔導過程中“老師”的收獲幾乎與“學生”不相上下。讓學習者以老師的身份參與學習,可以作為一種有效顯著的學習方法應用于教學活動。再者,通過在線課程構建社群概念,促進學生和教師在論壇中的對話和討論,鼓勵學生間的反饋與討論,創造學習氛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屬感。如圖3為學生設計作品。
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同時也應包括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本課程基于網絡課程平臺數據分析構建多元過程性評價體系,避免了教學評價過于主觀或純知識性考核模式的弊端。學生的課程總成績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平時考核成績,由在線學習小節測試和課堂專題訓練組成,占比30%。二是結課設計課題考核成績,學期末教師提供3個產品形態創意設計實踐課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專長選擇其中—項完成,占比50%。三是課堂表現與課程參與度考核成績,主要由課堂表現評分與網絡課程平臺學習參與度構成,占比2 0%。學生通過系統提交設計作業,設計作品評閱采用本課程課題組教師和學生共同評閱的方式,該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得到同學一致認可。另外,學生可通過網絡課程平臺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水平各方面進行教學評價,也可以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為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支撐。
四、教學效果與啟示
該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及翻轉課堂教學重構過程中,學生對工業設計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設計思維能力不斷加強。在課程結束之時,面向選課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結果證明,該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升,設計思維能力和設計創新是合計和表達能力顯現出比以往傳統教學的優勢?;诜D課堂的教學重構適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藝術設計類課程,同時鼓勵教師不斷思考如何優化教學,適時地調整知識的更新補充及知識的傳授模式,適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特點及學生需求。課程平臺數據分析有助于教師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建立過程性評價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基于網絡課程的翻轉課堂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合理的教學規劃和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及充滿趣味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和最終設計作品呈現可以看出該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結語
該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及翻轉課堂教學重構過程中,學生對工業設計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設計思維能力不斷加強。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基于網絡課程資源的教學重構不可逆轉,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挑戰。藝術設計教育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與時代接軌并將其與課堂教學無縫銜接,無疑是提高未來藝術設計教育質量最有效的方法。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在于教學過程的把控,將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合理分配線上線下學習的比例,完成合理的教學內容的規劃與設計并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才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基于科學學習方法的教學活動設計將有待繼續深入研究。目前從藝術設計學科專業特點出發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仍在探索階段,希望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能夠為同類課程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鑒。.
基金項目:淮陰工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JYC201132)。
參考文獻
[1]張輝,馬俊.MOOC背景下翻轉課堂的構建與實踐——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3-60
[2]林舜美基于“MOOC+SPOC”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設計美學課程思考與實踐[J].裝飾2018,(10):126-127
[3]杜軍.基于在線式和項目式的CMF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設計2020,(11):136-138
[4]呂艷.“互聯網,時代翻轉課堂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0,(3):94-96
[5]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22-29
[6]鄭瑞強,盧宇.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設計與實踐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97-103
[7]王華杰,程建新.基于翻轉課堂的工業設計技能課程教學探索[J].設計.2017,(17) 32-34
[8]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