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碩
摘 要:自能學習指在原有學習方式上,深化學習理念,能夠將對所學知識的知曉及理解上升到應用和分析的層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在課堂教育教學中運用自能學習方法,重新構建課堂實踐教學,在單元整合教學實踐活動中深入推進,以自能學習為基礎、自主學習為導向,可以探索出高效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成果,全面提升素質教育成效。
關鍵詞:學習主動性;細化主題;實踐踐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9-0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26-02
一、單元整合教學實踐的背景與內涵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應當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在教學的同時創造性開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相關活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形成語文思維,做到用語文的方式思考問題。“單元整合教學”是近年來提出的教學模式,單元整合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以單元的核心要素為出發點,將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完全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之中,使得學生能夠發揮自主能動性來完成語文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去挖掘教材以及課文,使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基礎上,單元整合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拓展自身的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探討問題,利用語文的文字來體悟教材內的情感,可謂是促進當代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最佳方式。
二、“自能學習”的思想在單元整合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自能學習”的思想的內涵與理解
“自能學習”理念最先出現在教育界,是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長期的實踐之中,根據中國教育的具體情況以及自身的教學理念提出的。“自能學習”指的是希望通過教學來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通過教來達到不教的目的,這種“自能學習”理念與如今教育部所提倡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號召不謀而合。具體來說,葉圣陶先生認為真正的教學應當是通過教師的教學來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并且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即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學生依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完成學習任務,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就可以自己讀書、自己寫文章,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學。
(二)“自能學習”的思想在單元整合教學中的策略
1.明確主題,制訂單元目標
目前正在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是人教版教材,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更加方便地傳播語文人文精神,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去理解教材編寫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理念,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文體與表達手法的過程之中,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同一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寬度和思考深度,讓學生在了解不同題材的不同特點的同時,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師如果要實現自能學習思想在單元整合教學中的滲透,首先自身要做到深刻理解人教版語文教材,明白每一個單元想要傳達什么樣的情感、表達怎么樣的要素,以及每一篇課文是以什么角度來表達這一情感和要素的。并在搞懂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之上開展自己的備課工作,再結合自身對學生的了解,以學生的真實水平為基礎進行拓展,最后再根據學年的教學進度來確定單元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得學生了解更多的語文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文化,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2.圍繞主題,歸納學法
語文課本由“閱讀(“精讀”和“略讀”兩類)+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兩大模塊構成。在教學時,教師應秉持“以篇為范例,授之以漁”的原則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從單元里選擇一兩篇課文,作為自學的指路篇,指導學生讀懂,然后帶動學生運用相應的方法自學本單元余下的篇目,即略讀。
通過對不同文體、同一主題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歸納出一般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閱讀能力,掌握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達到“自能學習”的目的。
3.細化主題,一線串珠
語文教材強調人文主題。人文主題是個很泛的話題,落實到具體課文的分析上,似乎每課都有其思想內容,所以單元的人文主題必須結合各篇課文的主題進行整合與細化,抓住牽一發而動全單元的細化的主題,把看似獨立的課文串聯起來,建立起內在的邏輯關系。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太多了,我們從哪說起呢?可以結合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的內容來說。課文有《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驛路梨花》《愛蓮說》《陋室銘》《最苦與最樂》。這么幾篇課文,又有古代文又有現代文、又有小說又有散文,怎么整合?從內容主題來思考,我們有如下切分整合的角度:聚焦于君子文化和庶民文化、君子之德和庶民之德。這個單元里的幾篇課文所體現的德都以儒家之德為主,是把道德問題弘揚到至高無上地位的文化,和道家、法家很不一樣。儒家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德就是君子之德,那什么叫君子?《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里,葉老是一位躬行君子,那么何以說他是躬行君子呢?課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論語》等儒家經典中的話去來概括葉老的君子品行。《陋室銘》《愛蓮說》也弘揚君子文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蓮,花之君子者也”,都說的是君子。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中同樣大量地引用了《論語》《孟子》里面談君子的話語。所以這幾篇課文里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君子之德。我們從這幾篇課文里認識中華美德,把它具體化而言,就是去認識什么是君子。君子之德體現在哪?不同的人物身上有不同的具體體現,這就把它細化了。還剩了一篇《驛路梨花》,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庶民之德。總之,要結合課文的具體特點,具體分析。
4.分清文體,掌握閱讀方法
單元整合教學中還可根據文體知識對單元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生分清文體,掌握不同體裁的文章的表達方式、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之后,再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文體知識對不同的文章進行閱讀。
八年級有關于說明文的兩個單元,第一個單元聚焦事物性說明文,講“抓特征”,第二個單元聚焦事理性說明文,重點是“理順序”。那么,究竟什么叫事物的特征?怎樣去抓特征?什么是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又有幾種?這些文體知識是需要重新梳理的,是需要認真備課的,教師如果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籠統甚至錯誤,就會誤導學生。
5.加大綜合實踐,整合課外資源
一個單元的整合教學,絕不僅僅是幾篇課文閱讀加一次寫作,單元設計里一定要有學生的實踐活動。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平凡的小人物”,包括《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油翁》等課文。本冊第一單元主題是“杰出人物”,第三單元的單元提示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中,除了有帝王將相、英雄豪杰,還有蕓蕓眾生,這些小人物可能很卑微,但是身上也有人性的光彩。學習這個單元,不僅要學習幾篇課文中小人物的精神品質,更要體會作者對這些卑微生命深深的悲憫之情。人文教育方面,我們也特別需要培養學生的同情心,以及關切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
在當今的時代背景和語文教學要求之下,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應當是一種宏觀概念的語文課堂,更應該是一種宏觀背景下的課堂,課堂不應局限在教室之中,而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課外語文資源和課內語文資源的有機統一。由于互聯網的發達,大量的課外讀物向學生全面地展現,而學生也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這些課外讀物資源。在此前提下,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以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成了彼此之間拉開差距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之中學習到學習語文的方法,才可以讓學生在課下用更多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課外知識。
三、“自能學習”的思想在單元整合教學中的意義
(一)可以引導學生勤練基本功
在語文教育教學當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實踐于現實生活中,真正實現國家積極倡導的素質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從聽、說、讀、寫等各方面來強化訓練并和實際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給學生插上放飛理想的翅膀
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反思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面對問題的解決意識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樣,就相當于給學生插上了放飛理想的翅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超越自我,擺脫傳統語文教學的束縛,更加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思維。
(三)實現開展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有利于學校教師快速掌握教育教學方法,改進個人在教育教學中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快速提高個人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觀摩名師課堂,體會先進理念,與同伴一起尋找解決辦法,快速總結出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提升的教學方法。
(四)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開展
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加大教學資源開發力度,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在校園和全社會形成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氛圍。開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競賽類:快速作文、語文知識、演講等;交流類:讀書報告、學習方法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語文學習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扎實推進語文教學,提升教育教學成效是落實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
在未來,語文學科的學習必然朝著學生本位、教師輔位的方向發展,“自能學習”的價值也將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而逐漸體現。
參考文獻:
[1]孔維宏.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10):2782-2783.
[2]蘇丹,宋娟,方平.小學至高中階段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發展特點[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4):49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