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松
[摘要]學本課堂理念是一種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學本課堂理念,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升教師的數學教學質量。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學本課堂理念的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課后鞏固四個方面,提出了幾點學本課堂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本課堂;策略
傳統教育模式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日漸展露出弊端,導致教學工作出現高消耗、低效率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成長為新時代高端人才。為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迎合新課改要求,教育領域提出了一種明確學生為課堂學習活動主體的教學理念,即學本課堂理念。該教學理念能夠引領教學工作實現教學和育人方式的轉型,讓教學和育人聯系更為緊密,很好地解決了教學課堂“高耗低效”的問題。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道路的基礎,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當繼承傳統教育的優點,運用學本教育理念,探索出提高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本課堂理念的缺失
小學數學教學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學生為課堂學習活動主體的教學理念明顯缺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導致課堂內容沒有重點,學生在課堂中不能快速掌握數學知識,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二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偏離,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教學資源,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三是信息技術沒有在教學中得到有效運用,使得數學課堂變得枯燥無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四是課后鞏固知識效果不理想,使得學生容易忘記所學的內容,不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學本課堂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制定階梯式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屬點,其相當于教學工作的靈魂,能夠保證教學工作作為一個整體有序開展。教師應當基于學本課堂理念明確教學目標,規范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造目的性較強的數學課堂。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知識點時,制定“三步走”的教學目標。第一步,讓學生通過搭建積木或折紙方式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此時,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學會自主探索課程的關鍵信息。第二步,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圖形的邊長,然后分組進行討論,比較兩種圖形的不同點,結合測量結果思考差異來源。這樣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識圖經驗,將抽象知識變得直觀,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思考。第三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物體,感受到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圖形教學較為抽象,而小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較差,從學生“好動”的學習實際出發,將實踐操作納入教學目標中,能夠調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學生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貫徹學本課堂理念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思想,善于利用小學生好玩、好動的天性,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投入數學學習中。
(二)選擇個性化教學內容
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過于煩瑣,課堂結構較為混亂、課堂實踐較為膚淺,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未能完全吸收數學知識。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個性,設計出簡約且深淺得當的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知識點時,可以利用簡單素材,以由淺入深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多邊形的計算方法。教師首先劃分學習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不同的多邊形紙張,讓學生動手裁剪紙張,將紙裁剪成學習過的三角形、梯形等形狀。然后,學生自行測量裁剪出的每個圖形邊長,結合所掌握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算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接著學生分組探討計算多邊形面積的方式,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大部分小學生喜歡表現自我,渴望得到同伴的羨慕,因此,學生都希望能夠通過創新的解題方法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贊揚,滿足自己的好勝心。學生在共同裁剪多邊形的過程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問題思路,并很好地解決了教師設置的問題,從而樹立了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信心。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強化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
活躍、有趣的教學課堂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強化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性。新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天性吸引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方式,還能夠加強師生間、學生間溝通交流,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在講解“條形統計圖”知識點時,可以采取“自主預習—學生演示—分組討論”方式開展教學。教師要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相關概念、學會用條形圖統計數據,針對教學目標制作教學內容PPT,并將PPT發布至班級家長群,讓家長下載下來給學生進行預習。同時,要給學生布置任務,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或在網絡上查找統計相關事例,繪制成相應的條形統計圖。學生完成繪制后,由家長拍照上傳至微信群,教師進行匯總整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隨機抽選學生繪制的統計圖照片,被抽到的學生則須向全班演示統計圖來源及繪制方法。每個被抽到的學生演示完后,教師要及時做出合理評價,讓學生分組對所有演示進行總結,分析統計條形圖表示數據的方法,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豐富教學方式,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直觀、有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設計層次化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有助于學生鞏固課本知識,但教師往往都是給所有學生布置相同的課后作業,不利于學生在課后作業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些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比較簡單,讓學生沒有深入思考問題,導致“學得快忘得快”;而對于未全面吸收課堂知識的學生來說,較難的作業會打擊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作業產生抵觸。“學本式”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觀察、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設計課后作業時注意層次化。例如,教師在講解完“因數與倍數”知識點后,將課后作業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已掌握所學知識的學生,以鍛煉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為目的。比如“假如機場每隔3分鐘起飛一架貨機,每隔4分鐘起飛一架客機,那么1小時一共起飛了多少架飛機?其中貨機和客機各多少架?”另一類是針對未完全消化所學知識的學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求78和26的最大公約數,將102和117分解質因數,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數,3的倍數就一定是9的倍數嗎?”層次化的課后作業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能夠通過簡單課后作業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生活實際相關的課后作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探索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中堅定貫徹學本課堂理念,了解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本課堂理念的現狀。唯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個性進行教學內容設計,以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式,實施層次化課后作業,才能充分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