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全力推進項目式學習,以“課程模式創新、打造教師團隊、加強教育科研”為“支點”,找準適切的定位、實踐探索項目式學習的校本化實施路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課程改革;校本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2-0043-02
【作者簡介】魏曉宇,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江蘇常州,213000)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一級教師。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清英外校”)立足學生需求,將學習置于現實情景中,創生了一系列適合學生的項目式學習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自2016年起,清英外校不斷尋找項目式學習校本化實施的“支點”。
一、模式創新,助力學生成長
為充分推動學校學習方式的改進,體現“學”的本質,清英外校主張以生活為本,研發“我與自我”“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大主題項目式學習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清英外校項目式學習課程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把實踐運用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課程圍繞主題,幫助學生加工直接經驗,形成驅動性問題,設計高階認知策略,確定學習時間,明確最終成果形式和公布方式。
在此基礎上,清英外校建立了一體化評價體系,包括課程實施前的“前測”(圍繞課程主題對學生進行知識調研),同質分組后確定最佳學習路徑、課程實施中反饋學習進程、課程成果展示與課后反思調研。
二、打造團隊,推動校本化實施
清英外校項目式學習嘗試在不同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和專家學者之間構建實踐共同體,制定“理論學習—實踐探索—反思精進”培訓路線,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1.創建課程開發共同體。
課程開發共同體由各學科教師與部分學生家長組成,他們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設計更適合課程推進的教學方案。課程開發共同體因課程而組建,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教師,運用不同視角探究同一個主題下的各部分課題,設置學科綜合的項目式學習任務,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合作、創新、溝通等方式提升綜合素養。與此同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素養也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提升。
2.倡導課程反思。
教師根據課堂情況進行即時性反思和主題式反思。所謂即時性反思,是指教師授課后及時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思考,強調反思的時效性。所謂主題式反思,是指一個主題學習完成后,教師要關注每個分項目與主題的相關度,流暢度。
3.打造項目式學習專家團隊。
清英外校借助集團化辦學的力量,多方吸取集團成員校的教學經驗,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擴大項目式學習的輻射范圍,為教師們創造交流學習的機會。此外,學校還鼓勵教師們向高校專家求教,不斷拓展自己的跨學科視域,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力爭成為“全學科”項目式學習型教師。
三、加強教研,加速學習變革
清英外校成立了由校長、主管課程的副校長、各學科教研組長、各年段備課組長組成的清英外校項目式學習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加強理論學習,在教研中不斷夯實業務能力。
1.開展“專題式”教研。
自清英外校開展項目式學習開始,“專題式”教研為課程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野。學校定期基于教學實踐,圍繞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原則、學習類型、實施路徑等專題進行學習研討。此外,學校主張把教研團隊轉變成“學習實踐共同體”,成立了“各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共同體”“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共同體”,在學科教授、教育專家的指導和引領下,開展“專題式”項目式學習的研究工作。
2.開展“問題式”教研。
在“專題式”教研的引領下,清英外校針對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問題,組織專項研討。教師拋出“問題”,梳理課堂實踐中的環節、細節和難點,從項目式學習的原則出發,共同商討,形成具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路徑,進而在制訂出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方案后進行課堂實施,在實施中發現問題并不斷修正,最后達成共識。教師從課程的準備階段、開展階段、優化階段入手,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反饋問題,共同研討開發課程的實施細則。
3.開展“重組式”教研。
清英外校實施項目式學習,基于原有課程架構,開展了一系列“重組式”教研,實現三個轉型。一是原有學科課程向探究式學科課程轉型。在原有學科課程內容不變的基礎上,教師用項目式學習的理念進行教學。學生在問題驅動下,采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向項目探究式課程轉型。學校對現有體驗式活動課程的功能進行重構,形成項目探究活動系列,明確目標指向。三是學科課程向跨學科整合轉型。跨學科整合,強調不同類型課程的整合,賦予課程更豐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清英外校以現有的課程架構為前提,融通學習與實踐,轉變學習方式,根據實踐需求整合學科課程、探究性課程與活動課程。在實踐中謀發展,在改革中尋路徑,優化課程配置,重構教學關系,尋找項目式學習校本化實施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