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晨 劉文娟

摘 要:本文以現階段教師的培訓與繼續教育方式的分類為切入點,建立了“三位一體”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模型,并結合教師信息化素養的發展階段,基于PDCA質量管理理論,提出了教師信息化素養長效提升模式(PSDCDA循環),用以建立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的長效機制。為教師在新冠肺炎病毒環境中適應“互聯網+”線上教學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 ?教師信息素養 ? ?長效提升模式
課 ?題: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JA18117)研究成果。
在互聯網時代,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并探索系統、有效的教師培養模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旨在探尋“互聯網+”環境下教師信息化素養長效提升的發展機制,明確教師所處的信息化水平發展階段、提升方式,旨在讓學校能夠以最優的投入得到最好的效果,提高教師的數字化資源利用率與線上教學水平。
一、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方式
據有關研究結果,目前對教師的培訓與繼續教育有集中培訓、自主學習、“一帶一”輔導,統稱為“三位一體”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模型。
(一)集中培訓
1. 按培訓時間分類
按培訓時間分類,可分為崗前集中培訓和在崗培訓兩種模式。兩種培訓模式并用,強調了培訓的連續性。崗前集中培訓讓教師學會怎樣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崗培訓讓教師帶著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參加培訓。
2.按培訓區域分類
按照培訓區域分類,可分為校內培訓、區域性培訓、全國性培訓,通過實現培訓的 “請進來,走出去”來體現區域的連續性。“請進來”為在校內培訓,學校可以邀請校外優秀專家對本校教師進行培訓;“走出去”即參加區域性培訓和全國性培訓。
3. 按培訓空間分類
按照培訓空間分類,可分為網絡研修(線上培訓)及實地培訓(線下培訓),這體現了空間的連續性。網絡研修也是信息化教學的完美應用,教師通過線上聽課完成異地學習,既省時又省力,也是在疫情期間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實地培訓是把教師集中在一個地點進行統一的培訓,采用這種培訓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增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
(二) “一帶一”輔導
通過“老帶新”“青藍工程”或借助“大師工作室”,選擇優秀骨干教師或行業(企業)專家,對缺乏經驗的新教師進行傳、幫、帶,手把手地向新教師傳授信息化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從而快速提高青年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二、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四個階段
教師學習并掌握新的信息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將知識轉化的過程融入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的起步、模仿、內化、創新四個階段中。
在起步階段,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心理接受程度較低,因此,在此階段做好教師的心理建設尤為重要。可鼓勵教師多觀摩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課堂或瀏覽相關案例,提高教師的心理認可度。在模仿階段,教師的心理建設已基本完成,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會遇到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難題。在內化階段,教師已經能完成從機械地模仿到自我獨立思考的內在轉化,能夠將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方法、學生特點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并有能力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創新階段,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已經超越了教師本身擁有的專業學科知識,教師能夠將自己掌握的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模式的變革。
三、教師信息素養長效提升模式
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是一個系統的、可持續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以及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因此本文基于PDCA循環理論,提出了教師信息化素養長效發展模式(PSDCDA循環),用以建立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的長效機制,實現教師信息化技能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教師信息素養長效提升模型如 圖1所示。
(一)計劃(Plan)
計劃是讓教師認識和理解信息化教學,多聽和多看是非常有效的實現方式。計劃是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的前提,教師團體必須能夠形成這樣一個認同氛圍,才能夠進一步推進自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
(二)學習(Study)
學習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和參加培訓,目的是讓教師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教學基礎知識。學習是教師信息素養全面發展的基礎,教師只有擁有了相關知識,掌握了相應的技能,才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實踐(Do)
實踐的內容包括教師將所學的信息技術嘗試性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個過程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過程,是教師信息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前的必經階段。
(四)檢查與反饋(Check)
實踐后的檢查與反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改進過程,這一過程包括教學實踐效果的反饋,數據的匯總、分析,發現與總結主要問題。
(五)發展(Develop)
查出問題,就要針對問題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主動思考,促使教師的信息化技術得到顯著提升,實現從模仿到內化的提升。
(六)評價與改進(Assess)
評價與改進是教師信息化素養從內化階段到創新階段的必經過程。通過教學過程與成果的多方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找到存在問題,并采取措施應對與解決問題,最終實現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提高。對于一些遺留問題可將其帶入到下一個循環擇機解決。此時信息技術對教師而言已經不再是教學輔助手段,而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利器。
四、總結
教師信息化素養長效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思想準備、理論基礎、實踐操作相互配合,通過反思改進、不斷完善的。教師只有認清自己所處的階段,了解對應階段應該做的工作,才能快速找出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自己信息化水平,并做出階段性評估,將本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投入到下一個循環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效率,使自己的信息化素養得到長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師曉娟.“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能力提升路徑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1).
[2]潘齊飛.“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風,2019(18).
[3]頡夢寧.“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J].黑龍江高校研究,2018(11).
(作者單位: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