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娟
摘 要:2007年和2018年,國家先后頒布有關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教育政策,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但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難以適應新的校園環境、終身從教意愿低、課程缺乏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等?;谏鲜鰡栴},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建議:組織多種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提高終身從教意愿;結合民族傳統文化,開發特色課程等。
關鍵詞:少數民族 ? ?公費師范生 ? ?培養
2018年以來,國務院頒布了《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開始在教育部直屬的六所高等師范院校實行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目的是通過這一舉措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政策頒布至今,以新疆、寧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已陸續和高等師范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如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已陸續和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推行職業教育師范生免費培養合作模式,旨在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隊伍,帶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培養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的重要作用
(一)為國家培養優秀教師,完善教師隊伍建設
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新時代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所屬的六所高等師范大學以身作則,率先推行公費師范生(本文在表述免費師范生與公費師范生時,統一采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公布后的稱謂——公費師范生)教育政策,不僅取消師范生培養期間的任何費用,而且在畢業后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在這一政策吸引下,很多學生紛紛報名了公費師范生。這六所部屬高校是國內頂尖學府,在它們的示范引領下,上海、江蘇、新疆、西藏等地高等院校紛紛效仿,開始實施公費師范生教育政策,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專業對教師的需求,為國家培養優秀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
(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地域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跟不上整體步伐,導致教育事業滯后。要想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亟待解決的便是對教師人才的需求。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正是一批預備的、將來的教師,他們畢業后會回到生源地,從事當地的基礎教育,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困境
自政策頒布至今,已有很多高校和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為當地培養未來的一線教師,以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但從目前的培養過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一)學生難以適應新的校園環境
少數民族地區大體上呈現為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而且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交往方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離開原來的學習環境來到嶄新的大學校園,接觸到新校園、新同學、新老師,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柴自貴、歐丹丹等學者經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少數民族師范生存在對校園環境適應的問題。第一,對學習環境的不適應。由于公費師范生來自不同的民族,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存在差異,表現在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等方面,這些差異導致有些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授課進度,他們遇到課業問題會更傾向于求助和自己同民族的同學。第二,對人際交往環境的不適應。雖然普通話已在少數民族地區普及,但當地方言更受人們歡迎,由于語言、飲食、服飾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在進入校園時會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他們在心理上會更認同和自己同民族的學生,因而減少甚至拒絕和其他學生接觸。這樣不僅不利于他們融入新的集體環境,而且阻礙他們對課業知識的學習。
(二)學生終身從教意愿低
公費師范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學生群體,他們處于未來教師的職前階段,學者錢芳調查發現:有71.43%的學生確切表明畢業后會遵循協議,有44.41%的學生確切表明在10年就業期滿后繼續從教。由此可見,公費師范生在畢業后終身從教的意愿較低。公費師范生政策為學生提供了在校期間的經濟支撐、解決了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選擇。學生在對政策缺少全面理解的情況下選擇這一專業,經過幾年學習后,容易導致學生畢業后終身從教的意愿較低。同時,讓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去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大挑戰。
(三)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特色
目前,我國在中小學階段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少數民族學生在這一階段接觸到的民族文化較豐富。但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針對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開設的民族文化課程數量較少,通常以選修課或是講座的形式呈現,學生秉持自愿的原則進行選擇,未能很好地普及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四)教學方式重理論而輕實踐
目前高等師范院校普遍存在以理論講解為主、忽視實踐技能學習的教學問題,學者王佳調查得知:有34%的學生希望加強教師職業技能類的訓練,有37%的學生希望重視教學方法的指導。由此可見,在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下述現象:課程設置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教學;教師講課時照本宣科,教學手段單調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導致學生很難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在課堂上只講授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不能結合在中小學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實際教學問題來分析,學生對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吸收和同化,導致在后面的教育實習中遇到問題也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五)學生實習對接存在困難
教育實習是檢驗公費師范生在校期間學習成果的最終方式,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實習工作是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安排,高等師范院校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直接對接后,派發實習生去往實習學校。雖然偏僻窮苦地區急缺師資力量,但從安全和對學生負責兩方面考慮,學校經常決定不往當地派發實習生。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經驗,實習學校很少讓實習學生真正面對學生授課,只讓實習生做簡單的瑣碎事務,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并未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對師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由學校統一安排實習人員,不能完全滿足當地對教師的需求,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教學專業不對口和跨專業實習的現象,最后容易出現實習質量難以保證的結果。
三、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對策
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作為未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主力軍,他們的質量和數量決定著未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造就一批高質量的優秀教師隊伍,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組織多種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整體風貌,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公費師范生在開學之初對校園環境不適應的現狀,學校應該以學院為單位組織相關的學術文化活動,如不同民族之間的學術研討會、節日聯歡會等,打破地域間的隔閡,增強不同民族地區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交流。由于培養對象的特殊性,在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中,學校可以安排不同民族的學生同組參與,為不同民族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加強他們之間的課業交流,提高學習效果。
(二)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提高終身從教意愿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在教師待遇、教學環境、教學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于國內其他地區,由于教師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很少有人愿意終身從事教育事業。要改善這種狀況,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要提高教師的薪資福利待遇,改善教學環境,從根本上減少公費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在生存上的顧慮,提高他們的終身從教意愿。第二,注重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當今社會,信息傳播渠道廣泛,可以通過播放公益廣告、“最美教師”等教育宣傳片的方式,向群眾宣傳“尊師重教”這一優良的中華傳統文化。第三,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終身從教意愿。學校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公費師范生的思想特點進行教育,通過舉辦講座、觀摩教學、影視片分析等形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從而使他們對教育行業產生熱愛,逐步樹立終身從教的堅定信念。
(三)結合民族傳統文化,開發特色課程
我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重要的保護和傳承意義。對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的教育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民族教育,因此,要結合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來進行培養。第一,少數民族高校要形成民族文化課程體系,凸顯地域特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設置不同的課程,如朝鮮族的長鼓舞、蒙古族的長調等,還可以根據不同民族獨有的特色來開設不同的音樂、舞蹈等藝術課程,達到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目的。第二,注重利用民族文化中的隱形資源。隱形資源具有長期性和間接性的影響,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少數民族高??梢岳眯@文化、教室布置、規章制度、生活環境等形式開展隱形教學,如在食堂設置不同窗口售賣各民族特色美食、舉辦不同民族的文化展活動、允許學生穿各民族的特色服飾等,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傳播和學習。
(四)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公費師范生是未來的一線教師,對他們進行備課、上課、說課、板書等這些基本職業技能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為此,學校要開設微格教學、模擬課程等有關的實踐課程,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站上講臺鍛煉自己的教師職業技能。雖然有些高等院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并配備了實訓基地,但通過實地調查得知,部分院校存在流于形式,僅在課上供學生使用,其余時間一律以怕損壞設備的理由將教室緊鎖,未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情況。當今是信息化大時代,多媒體設備是教師上課的必需品,學校必須開設計算機相關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后提交學習成果,并將學到的知識融入教學,在微格教學課程中以說課的形式展示出來,讓老師和同學觀摩之后提出改進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
(五)建立完整的見習、實習機制
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未來的就業方向剛入校就確定下來,這就要求師范院校要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安排,早期就與當地中小學或是職業院校建立定點見習、實習關系。師范院校可建立“雙導師”機制,即學校的理論導師和實習學校的實踐導師共同教學的機制,讓學生及早進入學習見習。見習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觀摩一線有經驗的教師授課,記錄優秀教師的授課經驗,這些都是在學校接觸不到的寶貴經驗。少數民族地區師資力量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因此在學生去往實習單位之前,師范院校要與實習學校核對實習所需的科目教師及人數,確保每位實習生都能專業對口,可以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實習任務。
四、結語
少數民族公費師范生的培養是促進教育公平、落實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政策之一。少數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教育事業發展滯后,這一政策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并分層次地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大批高質量的優秀教師隊伍,可以改變我國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柴自貴,歐丹丹.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師范生校園環境適應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7(7).
[2]錢芳,郭雨涵.公費師范生培養實施情況調研及政策建議[J].中國教師,2019(6).
[3]王佳.試論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師范生培養的支撐性條件——以新疆四所高校的調查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6).
[4]黃娜娜.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文化課程傳承民族文化的困境與出路[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3).
[5]任毅梅,尚會妍,高麗坤.職業學校免費師范生培養的研究——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為例[C].發揮社會科學作用 促進天津改革發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天津: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7.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