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甜甜
【內容摘要】傳統文化對于初中語文來說是重要的存在。只有學校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增強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夠有效的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呢?基于此,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探究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希望可以提出有效見解,幫助學生愛上語文學習,傳承傳統文化,感受文化魅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 ?語文教學 ?契合
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對于當代初中語文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讓初中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經過時光的洗滌后煥發出新的生氣與活力,其自身所存在的糟粕也被時間慢慢洗滌,而語文作為人類文化傳承上的重要載體,擔負著為人類的未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次由于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加深,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元素,需要教師從各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教導。
一、運用新媒體設施,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新媒體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新媒體設施在教學課堂上的使用頻率日趨增高,這對于教師是一種機遇,但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在利用新媒體設施更好的教導學生之時,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去掌握各式新媒體設施的使用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課件的設計,將沉悶的文字幻化為生動靈活的圖像在學生的眼中留下痕跡,從而在心中留下印象。傳統文化雖然充滿魅力,但是由于古人運用的文字對于新時代的學生而言很多都顯得生澀難懂,致使其難以理解到其中的含義,這就促使傳統文化對學生失去了極大的吸引力。
其次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對于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學習大都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學習古詩詞的目的只是為了高考過程中填寫古詩的那幾分,因此只會背誦及默寫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種普遍現象。教師要改變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的這種現狀,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改變古詩詞學習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教師要多運用現代化的新媒體設施,將生澀難懂的古詩詞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二《變臉》《威尼斯商人》《棗兒》時,教師可以借鑒戲劇中對這一故事的講解,先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的關于故事大概的情節,激發學生了解故事后續的興趣,然后通過教師之后詳細的講解對這一故事了解深刻,也對文章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深刻。在教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運用傳統文化的滲透,既能為學生構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里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促使其自覺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發揮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二、通過創設情景,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通過傳統文化自身的文化底蘊,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進行闡述,首先一方面有利于對學生自身情感的陶冶、情操的提升;其次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獨立意識和聽從父母管教意識的雙重矛盾階段,極易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這時候教師就要通過對初中語文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來幫助學生度過叛逆期,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從而感恩父母,熱愛生活。最后學生的文學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事物的看法,進而影響學生未來自身的發展,因此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情景創設教學法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利用感情和環境進行對學生的教學。根據具體的課文內容來進行創設文化的情景,讓學生能夠更快速的進入到情景中,情景創設的方式雖然是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和我們平時的教學方式也是有著許多的相同之處。首先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其次都是創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從而使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進而實現德育的滲透。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進行。例如,九年級語文下冊的《飲酒》這首詩,是我國詩歌中經典的傳統文化作品。這首詩蘊含了陶淵明對人世間的感嘆。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創設對話情景的方式,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如:“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詩人嗎?他不屑名利,不事權貴,向往恬靜安寧的田園生活,他耕種于山野,一生喜愛菊花。千年過去了,他的詩歌還在流傳,大家想一想,我說的這位詩人是誰呢?”通過對話的形式來進行引導,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快速的進入到情景中去。還能更加快速的理解詩人所要體現的情感。為語文中滲透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三、積極轉變學習方式,深刻解讀傳統文化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而適合的方式卻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探尋。而在當下,大多數初中校園中廣泛應用的方式有:小組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等。使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能夠使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知識的主人。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學習水平來進行不同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夠讀懂傳統文化。進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水平。
例如:還是利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蘇州園林》的課文來進行學生合作探討的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前首先讓學生通過網絡來進行查詢關于蘇州園林的資料。其次在正式課堂中,教師讓學生以4~6人為一組進行分配。在小組分配完畢后,讓他們進行相互的溝通和交流。分別討論蘇州園林中存在的特色、分析文中存在的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以及和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進而總結出蘇州園林的魅力。而學生在進行相互討論和分析時,能夠真正的領略到蘇州園林中獨特的地方。感受到園林中牌匾對聯的精妙之處。體現了獨特的意境美。更加傳遞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利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夠在和同學進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以及對課文中蘇州園林的文化有著更深的解讀。從而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當然,在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要走走看看,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隨時加入到同學們的討論中,以掌握各組同學的討論進度,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狀況。對于難以討論出來結果的問題,教師可暫停討論,對這一問題進行點撥,把握課堂節奏。在小組合作的課堂上的最后五分鐘,教師可以回到講臺,拍拍手示意討論結束,讓同學們收回注意力:“經過我們這節課的討論,大家都學到了哪些新知識呢?”充分利用這節課的最后五分鐘,讓學生們把今天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將課堂上討論出來的傳統文化元素批注在作業本上,組員們互相檢查,查漏補缺。教師也要及時的對學生們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表揚,進行鼓勵,增加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合作中表現較差的學生也要找到問題的所在,如果學生過于內向不愿討論,教師可以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多多引導,讓每個同學都更好的參與課堂。認真總結,及時評價,讓學生在活潑的課堂中有所收獲,真正做到“既有熱鬧,又有門道”的傳統文化語文雙贏課堂。
結束語
綜上所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首先要利用學科的內涵作為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的基礎;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拓展課內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人文素養的思想,引導學生不斷的學習文化知識,領悟到學習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培. 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性[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02):48-49.
[2] 陳修德. 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88.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明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