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實操性較強的應用型專業學科。在互聯網、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時代,許多行業、工種都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取代。但基于旅游行業對客服務的特殊性,旅游行業對專業人員的需求量仍然十分龐大。這就要求旅游管理專業要基于工作性質導向,對本科的旅游管理專業進行創新性的課程改革和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不斷的增加,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號召下,旅游管理專業學科的人才培養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必須結合當下的政策情況與技術水平,創新性地對課程結構、內容進行改革。
一、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框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專業基礎課、專業系列課和實習實踐課程。其中,專業基礎課主要在大一、大二完成,專業系列則出現在大三、大四較多。實習實踐課程主要安排了在大四的畢業時期。其中理論課程占據了課程設置的80%左右,20%實習實踐課程并不能讓學生深入到實際的企業工作去,也不能進行對客操作的服務。大量的雄厚的理論課程的基底并不能改變旅游行業對客服務的工作性質,也不能夠適應當下中國旅游行業的政策指引和市場發展需求,因此,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存在偏差
基于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即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行社的工作性質,都需要大量的對客服務人員。只有在基層對消費者的需求了若指掌才能對旅游企業宏觀的發展趨勢做出正確的預測和制定。也就是說,旅游行業的發展需要旅游高校培養出實操技能較強的應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當前互聯網絡發展十分迅速,旅游行業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旅行社業中傳統的實體門店經營正在受到網絡門店經營的沖擊,新興行業、事物的發展,也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提出了“互聯網旅游+”的旅游新概念、新體系,高校培養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已經由實操性人才培養向復合型的旅游人才的培養方向的轉變。目前從旅游高校招生宣傳與課程內容上看,旅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較偏,仍集中在管理人才領域培養目標定位。
(二)專業課程實操性質不強
目前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相對陳舊,仍將主打國際旅游、英語+旅游作為招生宣傳的特色點。課程內容與市場變化、學生未來就業、中國目前發展的大好形勢相距甚遠。以旅行社行業為例,行業中的計調職位、票務職位、市場部(大客戶職位)等根本沒有設置在旅游高校的課程中,也沒有能夠講解這一行業職位的相關培訓老師,都需要學生在畢業之后,重新進入行業中學習。而這幾個職位都是實操性較強的就業職位;另一個方面,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較為注重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旅游管理學科交叉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理論和實際脫節,出現了旅游規劃的不會作圖,網絡門市不會電子商務的尷尬局面。
三、基于工作性質導向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創新對策
(一)科學設定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體系
旅游市場環境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旅游管理的專業人才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學改革方面,就需要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優化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樹立符合市場人才需求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夠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從教學考核方面,也應由原來的應試教育考核向實踐、實操技能考核的傾斜,調整考核分數比值、比例,通過分值比重調整,加強學生對實習實踐課程的重視,讓學生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具有綜合性、復合型的應用人才。
(二)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化教材
基于工作性質導向的旅游管理課程改革創新的根基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機制。高校只有深刻了解企業對旅游人才的專業需求,才能夠結合企業的情況,做出“定制化”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企業更加需要高校針對企業實際工作做出更加專業化的技術指導,校企合作不應是單方面的付出和給予,更應是雙方互惠互利的互動式合作。將企業的難點、痛苦作為研究課題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同時,透過實際的走訪調研,將實踐的第一手資料“把脈”市場動向,培養對口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更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四、結語
綜上,在新的教育環境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應依據當下市場發展環境,修訂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劃分校企合作概念,從根本上滿足企業、高校、學生三者之間的需求,借以達到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為未來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