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瑩 孫寧
摘?要:復習課要立足于課標和考綱,其宗旨應該是以課標為根,考綱為本,教材是素材庫.復習課,要有一個明確的“主線”,即一個提綱挈領的引入,讓學生明確目標,有整體的方向;要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重點通過率和難點突破率,歸納方法,提升能力;要輔助學生掌握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建構知識板塊的能力和意識,既高效又提質,既扎實又充實;要留給學生一定的“靜默”時間用以沉淀知識,內化成能力,是素養形成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核心素養;主題活動;高效;提質
文章編號:1008-4134(2020)02-0042?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于瑩(1980-),女,山東濟南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孫寧(1982-),男,山東臨沂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一直以來,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的關注點更多放在傳統意義上的新授課中,而忽視了占有相當課時量的復習課在其中能起到的功效,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復習課在物理課程中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所謂的“新授課”與“復習課”,是學生在校期間達成國家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復習課的定位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彌補學生知識掌握上的漏洞和梳理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更是物理核心素養的有機補充和將其內化的重要環節.
現階段,教師的功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1] .如何將復習課有效地融合到物理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系中?筆者認為對于復習課要有清晰的認識:首先是要立足于課標和考綱,即復習課的宗旨應該是以課標為根,考綱為本,教材是素材庫,明確當堂的目標以及每個環節的目標.其次是要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八、九年級的學生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每到復習階段,與抽象的知識概念相伴的往往是他們的焦慮、疲憊,學生每天面對不同學科的“車輪戰”和“題海戰”,僅存的動力或許只是來自于對理想高中的原始渴望,而不是學科課程原本應該帶給他們的興趣,與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帶來的那份快樂.最后,復習課堂的形式益活而不亂,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導向活動;靜而不悶,課堂安靜是思考,是落實,而不是機械地記憶.
基于此,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了基于核心素養的“主題活動式”的復習課模式,相較傳統的復習課,它的優勢在于有著清晰的理念、明確的主線和基于學情的設計.下面,筆者將結合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浮力”,以“筷子變形記”為主題的的活動式復習課,闡述對復習課教學模式的一點思考.
1?復習課,要有一個明確的“主線”,即一個提綱挈領的引入,讓學生明確目標,有整體的方向
1.1?理念
以適宜的方式,引入復習主題,既能達成本環節目標,又能調動學生的氣氛與興趣.這部分力求清晰、直觀、簡潔.通過直觀的表象或感受,能激發學生主動的思考,引導學生為自主構建知識脈絡做好鋪墊.同時,以學生或說或看或聽或做的方式切入主題,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對章節綜合復習的畏難情緒,更能很快地讓學生進入復習的狀態.
例如采取觀看與復習知識相關的視頻、有趣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的表演、分組知識競賽等具體的形式.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單純的活躍氣氛,所設置內容盡可能體現出整章重點內容的融合,或至少要體現出本章的核心主題.例如:壓強專題復習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壓強”為題的視頻剪輯形式;了解電路專題可以采用“電路設計競賽”的形式;電動機與發電機專題可以采取“展示課下自制發電機、電動機作品”的形式;電學板塊復習可以采用“燈泡的自述”為主題,圍繞其展開相關電學知識“探究電路”“電流做功與電功率”等章節的復習,學生通過“燈泡”這條主線,就可以聯系起與之相關的電學多個分支.在學生真正進入到“主題式活動”角色的同時,也就潛移默化地養成從物理的視角重新審視身邊生活現象、嘗試用物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這都是復習課堂中滲透物理觀念的良好素材,是對新授課堂的有機補充.
1.2?課例
一“變”:變“橫”漂為“豎”漂——巧用浮力,浮沉自如.
設計學生的分組活動——“巧用浮力,利用筷子和回形針,使筷子豎直漂浮于水中.”采取組內、組間制作與討論的形式,由其中用時較短、效果較好的小組分享成功經驗.
教師設疑:
(1)你們是怎樣想辦法讓筷子豎直立于水中的?
(2)你們是通過改變什么讓筷子豎直漂浮于水面而沒有沉下去的?
學生在設計制作中,通過嘗試在筷子的不同部位固定回形針直至將其集中到其中一端才能立于水中,掌握了密度計的重要設計之一 ——配重;學生在調節筷子的上下浮沉中,不斷嘗試增減回形針的數目,通過調節浮力與自重的大小關系,找到二力平衡的狀態,使筷子恰好處于漂浮狀態.在實際操作中意識到了改變自身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決定了物體的浮沉狀態(如圖1所示).
(3)使筷子豎直漂浮于水面的過程中,你們運用了浮力這一章的什么知識?
將學生表述的浮沉原理板書到黑板上:
教師通過PPT課件再次復習回憶生活中典型的依此原理工作的應用圖片(如圖2所示).
學生說出潛水艇、熱氣球實現上浮和下沉的具體方式,由教師引導學生剝繭抽絲式地歸納得出:改變自身重力可以采取不同的具體方式,但最終目的還是改變自重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從而實現改變浮沉的目的.“改變自重”這種相對便于實現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2?復習課,要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重點通過率和難點突破率,歸納方法,提升能力
2.1?理念
以典型應用再現的方式,采用觀察、獨立思考、同伴交流等多種方式,通過學生的高參與度、簡化直觀的教具突出重難點及考點,讓學生回憶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區分重點概念的不同.整合具有共性的物理知識點,引導學生學會提煉相似的建立概念、實驗操作的復習方法.將基礎概念的復習融匯到簡潔、直觀的實驗之中,通過教師巧妙的設疑,升華知識、提高技能.學生經歷的這個過程,不僅具有傳統復習課“查漏補缺”的功能,同時這其中所蘊含的“控制變量思想”“轉換的思想”等物理方法,“由表象及本質”“從大量數據中尋找規律”等思維鍛煉也是強化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等核心素養滲透的難得素材.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在浮力的整章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解決浮力問題時具有橋梁作用.以學生分組“主題式活動”的形式進行復習課設計,改變了過去傳統概念的復習方法,比如單純看課本填學案、背概念、通過大量習題鞏固機械記憶.學生在回憶相關知識的時候不會僅是抽象的文字、公式,而是自己親身的操作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感受、用到的原理,甚至是出現的問題、失誤.簡而言之,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感受,還應該有探究能力、物理思維、科學態度與責任,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多維度的而非僅僅是一副骨架.
2.2?課例
二“變”:變模型為實例——巧用浮沉,聯系生活.
教師設疑: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對比自己小組與其他小組的作品(如圖3所示),發現露出水面的筷子長短都相同嗎?
(2)運用浮力的知識,怎樣解釋露出筷子長短不同?
教師將筷子露出水面長短不同的學生作品,擺放到一起對比.采用學生組內討論的形式從浮力的角度分析原因.學生會從兩個維度給予解釋:因為筷子下端所掛配重不同,重的露出部分少,輕的露出部分多;
由于排開水的體積不同,所以排開水的重力不同,露出部分少的排開水的重力大,依據阿基米德原理,其所受到的浮力就大.
學生在這個思維過程中,更多的是從單一維度進行思考,很少能夠將兩個維度結合到一起,當然,這也符合現階段學生正在從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關鍵期的發展特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良好契機.
(3)為什么配重更重的筷子排開水的重力更大?
教師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將兩個在學生看來獨立的原因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漂浮,即上一環節的浮沉原理.物體漂浮F浮=G物,G物大,F浮隨之變大;依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G排隨之增大(如圖4所示).
學生通過這個分析過程,了解到生活中人們運用阿基米德原理,通過增大排開水的重力增大浮力,是船運輸客貨這一重要應用在知識理論方面的基礎.
(4)聯系生活實際,當船上乘客或者貨物增多的時候,船身相對于水面會怎樣?反之又會怎樣?由此引出船舶吃水線的由來(如圖5所示),“船”既是浮力知識目前最廣泛的應用,也是為后續密度計的引出做出學生最熟知的鋪墊.
3?復習課,要輔助學生掌握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建構知識板塊的能力和意識,既高效又提質,既扎實又充實
3.1?理念
物理學科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包括多個方面或多個維度,其中觀察概括、推論預測、解釋論證、探究創新等是不同結構視角中的共性要素.這些維度有的是基礎性的子能力(如觀察、記憶、概括等),有些是較高級的子能力(如遷移、整合、創新等)[2].“主題活動式”復習課的主線只是單一維度,通過這條主線,將關聯性強的多個知識點或考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主線上的分支豐實,力爭讓學生通過一堂復習課,對一個章節或一個專題的內容形成較為清晰的知識脈絡,初步建立起整體的、多維度的知識板塊認知.
通過設置這樣的情景與活動,學生回顧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慢慢形成積極、客觀、理性的科學態度,會激發暫時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工作中去.
3.2?課例
三“變”:變“筷子”為密度計——深辨實例,再引應用.
教師設疑:
一艘貨船從海水密度較大的東海行駛到密度較小的長江(如圖6所示),吃水線為什么會發生如此之變化?請運用剛才復習過的浮力知識給出解釋.
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活學活用上一環節的知識技能,將問題拆解,初步掌握將綜合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多個單一問題:
同一艘船,船自身的重力G物不變,依據浮沉原理,漂浮時F浮=G物浮力不變,依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排開海水的重力G排不變,依據G =mg =ρ液gV排 印度洋海水的密度大,所對應排開海水的體積就會小,即吃水線靠上,出現了如圖6所示的該船在印度洋中吃水淺的現象.
教師小結:看來,掌握了一定的浮力知識后,我們就可以根據吃水線的變化,結合實際情況快速地判斷出船輕重的變化或是海水密度的變化,這也是過去有經驗的船員總結出來的規律:在同一水域,即液體密度一定時,船重了,吃水變深;同一艘船,即物重一定時,吃水淺了,一定是液體密度變大了,如從長江駛入大海.
與之類似,將同一根筷子置于兩杯液體中,為什么會出現吃水深淺不同的現象呢?
教師將學生制作的“密度計”分別置于清水與鹽水中(事先在杯子上粘上“水”和“鹽水”的標簽并遮擋?。ㄈ鐖D7所示),仔細觀察對比,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用所復習物理知識解釋.最后揭秘,與學生分析的結論相吻合——這就是密度計的原理.學生經歷了與科學家相似的思維過程,只是科學家、工程師使用了更嚴謹的設計、更規范的標記,制作出了密度計.
4?復習課,要留給學生一定的“靜默”時間用以沉淀知識,內化成能力,是素養形成的重要一環
4.1?理念
很多時候,“熱鬧”的課堂一環接一環,看似“緊湊”,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沒有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學生收獲的僅僅是教師“灌”進去的所謂“正確”答案而已,學生的思考“靜”不下來,思維固然缺乏了深度.課堂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組織、調整自己的想法,“靜思”是獨立思考思路的過程,在比較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完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使其感受由淺顯變為深刻,由片面變為全面.
“靜思”的方式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兩種,選擇的主要依據是復習內容主體類型以及具體的學情.一種是選用合適的多媒體資源,優點是信息量大,對學生沖擊力強.例如“壓強”復習,可以采用一個“積水過深,沒過了車窗,如何逃生?”的新聞視頻,融合了“液體壓強與深度”“擊碎車窗后就是連通器”“破窗器尖銳是增大壓強”等多個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再次討論與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與興趣.另一種則是通過設計某個情景,將多個知識點或考點整合,以點帶面,規范學生的物理表達和書寫習慣,同時對一個章節或一個專題的內容真正構建起清晰的知識脈絡.兩種方案的共同之處都是又一次的整合,都是要形成知識網絡的閉環,也是讓學生領略到物理觀念的養成對于生活之重要.
4.2?課例
四“變”:變實例分析為典型實驗“串燒”——實驗能力的內化既需動手操作也需思維沉淀.
教師設疑:
我們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測得該密度計所受浮力的大小呢?小組討論,說出你的方案.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組內成員在教師提示下明確分工:有的要說出所用到的浮力知識、有的說出所用器材、有的說出所要記錄的數據等.學生在經過“討論-評估-完善”等階段后,基本梳理出兩種具體的操作方案:
(1)“浮沉原理”法——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線測出密度計的重力,利用密度計漂浮的特點F浮=G物 ,得到密度計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法——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小桶、細線等,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得到密度計所受浮力的大小.
教師要有意識地側重于對“阿基米德原理”方案的分析和對方案的評估,因為這涉及到本章核心知識的實驗以及實驗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遇到測量密度計等重力較小的數值時,要選擇量程較?。ê线m)的彈簧測力計;溢水杯裝滿水的“滿”是指水面與溢水口相平等.
學生先后利用方案一、二,根據課件中提供的數據(如圖8所示),請計算出密度計所受浮力的大小,將計算過程記錄到筆記本上.
教師將學生中規范的與出現典型問題的,先后投影展示給全體學生,在學生重新強化物理規范的同時,對典型的錯誤也有了相應的規避,這也是物理規范、物理語言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
5?復習課的作業設計要思變,變課后作業為自主復習延伸,巧設任務,內化知識,以點帶面,以面促體
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章節“思維導圖”,甚至是知識板塊的“思維導圖”,比如“力”“熱”“光”“電”等,讓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不只是枝葉,更是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有助于學生對于本章節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的整體把握.學生會建立起清晰知識架構,使各個看似孤立的知識點有機整合在一起.通過把所學的知識結構化,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遷移,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意義”[3] .
筆者認為“主題活動式”的復習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以往的復習課過多的專注于知識點本身和答題技巧,卻忽視了復習課也在國家課程課時安排范疇內,習慣性的將復習課與新授課割裂開來,其實復習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樣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本案為例,“自制密度計”這一學生活動以外在的形式串聯起與浮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內核確是關注學生在新授課獲得的物理觀念、實驗探究以及科學態度等素養的內化.從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動手實驗或有針對性的活動,在復習課中更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因為“讓事實來說話,讓結果的真實性來證明”,能讓學生從親歷的事實中得到教育.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主題活動”的內容大都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因而動手實驗又能使學生體驗和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從而為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智能創造了機會.筆者堅信只要將“主題活動式”的精髓融入到復習課中,學生定會受益于“樂中學”,教師也一定會享受到“教中樂”.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郭玉英,姚建欣,張玉峰.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物理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 即讓學科教育“回家”[J].基礎教育課程,2019(Z1):5-9.
(收稿日期:20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