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鑫博 張君怡 李艷 嚴新華



摘要: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目標。本文以陜南地區三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城市特點,構建公共基礎建設、城鄉發展、經濟水平、環境衛生、信息文化服務六個一級評價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法對陜南地區的三座城市進行狀態量化。并以漢中市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參照,探討安康、商洛智慧化城市建設的對策。
Abstract: The smart city is the goal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ities takes three cities in southern Shaan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structs six first-leve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20 second-level indicator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conomic level, environmental health,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services. The state of the three cities is quantified by factor analysis. Taking the intelligent city construction of Hanzhong City as a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igent city construction in Ankang City and Shangluo City.
關鍵詞:因子分析法;陜南地區;智慧城市建設;評估指標
Key words: factor analysis method;southern Shannxi;smart city construction;evaluation index
中圖分類號:F299.2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3-0009-05
0? 引言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互聯網2.0、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通信5G等概念和技術的興起,已經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幾年國家加快了城鎮化建設,引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目的是為了讓城市在“優政、興業、惠民”方面發揮更具效率和更理想的作用。而傳統的城市建設方案和要求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因此分析現有城市的功能指標、結構和城市特點,探索建立智慧城市的標準,是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1]。
截止2018年底,我國已有超過500個城市[2-3]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同時也有許多文獻討論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評價指標。呂淑麗等人[4]從智慧城市的內涵、建設途徑與問題及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梳理分類、評析。宮攀等人[5]在對比了國內外9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其他城市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依據。陳偉清等人[6]從區域經濟的視角出發,選取了7個二線城市進行橫向比較,并重點分析了南寧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其發展潛力,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張寧等人[3]選用經濟水平、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5個一級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對北京、上海等10個樣本城市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討論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及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楊瑛娟等人[9]以商洛市為研究對象,從縱橫兩方面對商洛實惠城市建設潛力進行綜合評價。據研究報告顯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大多是一些大中型城市,這些城市在經濟總量、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城市交通出行、資金投入、人文科學素養及城市綠色環境等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優勢,并且走在智慧城市建設探索道路的前列[6-8]。這類城市在智慧化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時也可以有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進行借鑒。但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我國目前的小型城市和鄉鎮數量龐大,在國家推進的城鎮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工作過程中,其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多。雖然這些小型城市沒有參與到智慧城市的試點建設中,但是討論和探索這些小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設,為小型城市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可以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意義,是該類城市發展所要經歷的必然道路,是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完善智慧城市體系框架的基礎。
陜西省位于我國第二階梯,被北部高原和南部秦嶺分為三大自然地理區域,分別為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的城市在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素養和區域資源上都各有自己的特點。本文以陜南地區的三個城市漢中、安康和商洛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小型城市在智慧化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起決定作用的評價指標,彌補小型城市發展的短板,為其智慧化發展提供可靠依據。陜南三座城市中,漢中已被確定為陜西7個智慧城市試點之一,安康和商洛雖然未列入名單之中,但是也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商洛市于2016年宣布成立“商洛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安康市也在“安康智能治理”方面積極布局和推進。本文除了對智慧城市評價標準討論外,還以漢中市智慧化發展為基準,對比研究安康和商洛兩個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相關評價標準。
4? 建議與結論
漢中、安康和商洛地處陜西南部,依托秦嶺山脈,群山環繞,農業人口居多,早期交通不便利,導致城市發展緩慢。通過近幾十年高速公路的不斷建成和鐵路網的并入和發展,帶動了以上各市區域經濟總量的發展。因而在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新形勢下,也向這三座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進行傳統型城市向智慧型城市轉型和發展。相比于漢中市在政策上和步伐上的先天優勢、安康和商洛兩城市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中,應該結合自身城市的特點,根據智慧城市的指標體系,借鑒漢中市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經驗,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和切合自身特征的目標。根據上述的分析,結合陜南地區區域特點,提出以下建議:
4.1 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建設
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廣泛覆蓋的信息感知網絡。傳統型城市在城市狀態數據方面投入不足,著力不強,對于城市狀態數據掌握不足,因而無法構建多維數據空間下的城市狀態數據分析庫,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基礎建設投入少。因而安康、商洛(包括漢中)要加大信息基礎建設的軟硬件投資。
4.2 各種資源協同共享
早期城市的各種資源間相互獨立,資源間存在信息壁壘,無法發揮整體資源的優勢,因而在資源調度和配置上就無法做到合理搭配和及時響應。所以,在完善4.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項,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和大數據共享中心,針對醫療、教育、交通、民生等領域提供公共訪問接口。
4.3 以科技助力本地產業發展
一方面是學習和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對本地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實行產業分級、分工組合。積極推動智慧產業的發展,大力推進新材料、新工藝的投入和使用。另一方面,引進專業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大力引進優秀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完善人才儲備機制。與地方高校合作,借助科學技術研究影響本地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4.4 城市特色精準把握
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同,在面對智慧城市建設上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的一種經驗錯位借鑒,有可能導致中小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走偏。針對安康、商洛這一類以農業為主又兼顧環境保護的小型城市,在農業智慧化的基礎上發展綠色生態、智慧旅游。構建電商平臺,積極推廣本地農特產品的升級和轉型,提升本地的農產品的口碑和競爭力。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技術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景區管理改革升級,將景區與本地特色文化和產業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刁生富,姜德峰.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162-163.
[2]吳超.智慧旅游小鎮規劃與建設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8.
[3]張寧,盛武.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的智慧城市發展現狀研究[J].城市學刊,2018,39(03):34-39.
[4]呂淑麗,薛華,王堃.智慧城市建設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4):53-57.
[5]宮攀,張令新.國內外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對比分析及啟示[J].規劃師,2018,34(11):114-118,125.
[6]陳偉清,趙文超,張學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南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J].生態經濟,2019.
[7]儲震,楊桂元.協調發展視域下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的組合測度與收斂性——以長江經濟帶11個中心城市為例[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03):64-69.
[8]王陶濤.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J].許昌學院學報,2018,37(09):74-79.
[9]楊瑛娟,王怡,張潤甜.商洛智慧城市建設潛力評價[J].商洛學院學報,2018,32(06):58-64.
[10]Summer Lee.因子分析法[EB/OL].https://wiki.mbalib.com/wiki/因子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