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梁,張文祥,李志軍
(梧州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教育部2010年組織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高等工程教育服務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該計劃重點強調3個問題:第一,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按行業標準和通用標準;第二,培養過程中的應用環節應該有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第三,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業創新能力應該得到強化。對于上述卓越計劃實施,對象主要包括工科本科生、工科碩士研究生、工科博士研究生,還包括設計開發工程師、現場工程師和研究型工程師等人才類型。另外,該計劃重點強調一個主要實施措施,即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從而引出校企協同育人這一教育主題。另外,教育部2018年又提出了關于新工科建設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計劃”,隨著“卓越計劃”和新工科建設的提出,校企協同育人也成為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話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內許多高校針對校企協同育人問題,在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同時也看到,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校企雙方利益關系不明確、培養機制有缺陷、培養模式混亂、紙上談兵多付諸行動少、理論與實踐脫鉤等問題。本研究針對校企協作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和分析,分別從新工科教育的國家目標、學校與企業各自的目標與責任以及校企雙方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即以本科基礎教育為本,兼顧工程教育,行業技術引領方向,以協同課程建設為載體的推進“三教”改革,探索共建共享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國家教育部在“卓越計劃”中提出的主要目標。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需要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才,從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好人才儲備。另外,要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將實施卓越計劃作為重要突破口,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等工程應用教育體系,從而實現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的轉變。而新工科的總體思路是服務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主動應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挑戰,緊密對接產業鏈、城市群、經濟帶布局,狠抓新工科建設,深化工程應用教育改革,加快培養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和世界工程創新中心,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家硬實力。計劃建設一批多主體共建的產業學院及未來技術學院、新型高水平理工大學、新興產業急需的工科專業、體現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課程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計劃20%以上的工科專業通過專業認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工程教育體系。
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本科教育是第三級第一階段教育[1]。本科教育與專科及研究生教育構成高等教育的主體[2]。本科教育實施通識教育及有關某一專門領域的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教育。學生按培養方案修習有關課程(包括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等),接受某些初級的科學研究訓練(如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3]。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是本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結構中處于重要地位。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總數的大多數是本科學生。目前,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從大類專業設置看,專業設置過窄過細。第二,從選修課比例看,選修學分比例明顯偏低,從學分比例來看重理論輕實踐。由圖1近年來的統計數據[4],可以對這一點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三,專業班級規模龐大,有的高校班級人數甚至高達50人,這種批量生產無疑會降低個性化培養,更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第四,通識教育普及不夠好,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從上述對本科教育的描述不難看出,本科教育重點是基礎教育,這是本科教育的初心,這是其不同于專科及職業教育的根本所在,如果只將本科教育簡單作為工程教育和職業教育看待,甚至有人提出本科職業教育的觀點,從長遠角度看,這是舍本逐末的行為,這必將違背本科教育的使命,與其培養未來的教師、科研及工程技術研發人才目標不符。從目前國內校企協同育人的狀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進入了這一誤區,只強調工程技術而忽視基礎教育,盲目跟風與企業合作,造成人才培養虎頭蛇尾,質量不高,后勁不足的結果。但過于強調基礎教育而忽視工程實踐教育,也不符合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而校企協同育人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現,為如何兼顧本科基礎教育與工程實踐教育,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企業目標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的經營目的及要求,企業目標與企業所追求的價值有關,它是衡量企業各種經濟及社會活動的價值標準,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意義所在[5]。而企業責任則是指企業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面對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為維護國家、社會和人類的利益所應履行的義務[6-7]。如果企業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只重視短期的經濟目標,為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招聘人才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甚至搞形式主義,而無視長遠利益和社會責任,那么其作法類似高校只重視技能而忽視基礎教育一樣,導致協同育人變成了簡單的入職培訓和變相的產品推銷,而并沒有從跟本上改變校企協作中存在的弊端,也違背了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和協同育人的社會責任。

圖1 高校本科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例
校企協同育人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校、企業及畢業生三方共贏,對于占主導地位的學校與合作企業,要找準合作的切入點,弄清楚雙方之所需。在進行協同育人合作時,要明確雙方各自的訴求是什么,雙方期望得到的結果是什么[8]。校企協作中高校的目的很明確,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適應產業升級對國內工程人才的需求,提高就業率。而企業的目標則是招到性價比較高的所需人才,招之能來,來之能用,或者是在協作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經濟目標。此外,企業還可以借助于高校的科研環境以較低的成本投入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總之,校企雙方協同育人的合作基礎就是各取所需,取長補短。而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也是協同育人過程中的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們知道,某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量是龐大的,而與之合作的企業的用人規模卻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高校的就業需求。另外,中小企業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的職業技術人才,而本科畢業生即使經過校企協同育人的訓練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這一要求,因為本科教育畢竟不是職業教育。此外,在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雙方在重理論還是重實踐方面也會產生矛盾,高校方面不能丟掉理論之本,企業方面更重視的工程實踐及動手能力的培養。總之,校企雙方合作的基礎是存在的,但也必須面對存在的問題,只有從根本機制上解決這些問題,校企雙方的合作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真正達到雙方協同育人的目的,這也是校企雙方共同的愿望。
為了對校企協同育人提供有利保障,首先要推進“三教”改革。“教師改革”即推行“訪問工程師”和“企業導師”計劃,組織教師輪流到企業掛職實踐鍛煉,聘請行業企業技術能手和技術骨干到學校參與實踐教學,建立教產崗位互通、專兼教師互聘機制,組建模塊化的創新教學團隊。大力支持教師參加評價組織的相關培訓,探索校企雙方的雙負責人制,雙師同堂教學模式。“教法改革”即實施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推行模塊化集體備課、協同教研機制,探索適應于校企協同育人的項目式、情景式、任務式等教學教法,結合信息化教學和教育大數據平臺,推進模塊化教學改革與模式創新。“教材改革”即對接職業技能需求,引入企業優質資源和案例,建立校企間資源共建、共用、共享機制,形成專業群課程建設動態調整機制。聯合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參與的課程資源包建設,開發配套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形態系列教材。除了“三教”改革,另外,還要對校企協同育人的宏觀模式進行探索。正如前文所述,基于校企雙方共同的目標與合作基礎,高校與企業之間首先應該做到共同投入、共同建設、共同管理,進而共享雙方的有利資源,最后才能共享成果和人才,從而達到校企雙方的合作共贏。
提及校企協同育人的問題,就不得不提及具體的育人模式問題,大多數有關校企協同育人的文獻都會重點論述合作育人模式的問題。文獻[9]中提出了采取“1+2+1”的培養模式。即1年的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加2年的專業課程培養再加累計1年的企業實踐學習培養;文獻[10]構建“3+1”人才培養模式,“3”為學生在校進行通識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以及必要的專業實驗和實踐,“1”為大學四年級到合作企業和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文獻[11]提出“1+X+Y”人才培養模式,將人才培養過程分解為3個層次進行,“1”是第1個層次,即職業素質培養層次;“X”是第2個層次,即職業技能培養層次;“Y”是第3個層次,即職業能力培養層次。但不論什么樣的模式,一個最大的原則就是企業要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企業要提供學生實訓實習及實踐的機會。總之,培養模式是多種形式的,這可以根據高校與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沒有固定形式。但任何培養模式如果沒有一個以之為中心的載體,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結果只能是理論與形式上的,無法真正達到現實目的。本研究提及的這個重要載體就是校企協同育人課程的建設問題,高校在保證本科特色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部分重要專業課質量及數量的前提下,應與企業合作進行協同育人課程體系的建設,為了保證本科教育的主體地位,校企協同課程主要應該分布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后面環節中,即在專業選修課程及實踐環節中進行。在理論方面,主要以專業選修課的方式進行,在實踐方面與原有傳統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專業實踐課程應作為校企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建設的主體內容,其中包括專業實踐技能課程建設、專業職業技能課程建設及專業創新技能課程建設等。以上這些實踐課程還應與高校原有培養方案中的內容相整合,例如原有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整合專業實踐技能,原有的企業工程實訓和生產實習整合專業職業技能,原有的創業創新實踐和校企項目研發整合專業創新技能等,校企協同課程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如圖2所示。
在這里要強調一下,本研究所提及的協同課程是一種廣義的課程,其中不僅包括理論課程,而且主要包括實踐類課程,這類協同課程主要依據企業(行業)特色而制定,不同的企業該課程體系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類協同課程不是單一的,而是應該提供給學生若干種選擇,就像選修課一樣,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需求選擇不同的協同課程,實際上對于課程的選擇也就是對企業(行業)的選擇。因此,這種協同課程體系的建立給高校提出很大的挑戰,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高校應該與較多的企業進行協作,從而保證多數學生能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受益。總之,校企協同課程體系的建立,不是徹底否定傳統的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而是在保持本科教育底色基礎上的一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

圖2 校企協同課程體系建設方案
依托新工科的時代背景,合理的育人機制和有效的培養模式是成功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必不可少的條件。校企雙方都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校應抓住本科教育的根本,企業也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校企雙方應積極開展基于校企協同專業課程建設的育人實踐活動,在雙方利益均衡的基礎上實現校企及畢業生三者共贏。總之,推進“三教”改革,探索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創建校企協同專業課程體系,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高效合理地將企業資源和高校資源實現整合,對校企協同育人的方式、內容、目標等進行細致的規劃,在實施上做到因地制宜,促使企業在合作中多投入,更好地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獲得更好的協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