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工匠精神”是在十九大前出現(xiàn)的新名詞之一。它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產物,是精致化生產的要求,是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工匠;工匠精神;嵊州根雕;傳承
木雕藝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憑借著靈慧的資質創(chuàng)造出了大量的精美絕倫的木雕藝術作品,在長期的藝術發(fā)展歷程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木雕藝術形式。
今天,木雕工藝品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喜愛和收藏的一種藝術品類型,它在我國藝術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木雕的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不盡統(tǒng)一。在形形色色的木雕藝術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其中潛藏的立體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在我國,木雕一般可分為工藝木雕以及藝術木雕兩種類型。
自木雕藝術產生以來,各個流派經歷了千百年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藝術風格。作為文化之魂、非遺之花,有刀斧鑿鋸所構成的“刀光劍影”,為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千年不衰的藝術作品。嵊州根雕,以根為身,以意為魂,以美為本。在傳統(tǒng)根藝的基礎上,憑借藝人自身的雕刻技藝和藝術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藝術個性,極大地豐富了根藝的表現(xiàn)形式和創(chuàng)作手法,拓展了根藝創(chuàng)作的空間,開創(chuàng)了中國根藝的新境界。
如今,越來越多的根雕從業(yè)人員,擎起了富有嵊州特色的浙派根雕大旗,打響了“中國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應。嵊州根雕也以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淀與獨特的藝術個性而備受矚目,并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嵊州根雕的歷史與木雕休戚與共。據文獻記載,嵊州木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中國式佛像”創(chuàng)始人戴逵,東晉時曾定居剡縣,潛心研究佛像的雕塑造型與制作技藝的改進,使得古老的雕塑藝術在嵊州的土壤上扎根普及,涌現(xiàn)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根雕、竹編、灰塑、石雕、磚雕等工藝美術品類,也為今天的嵊州木雕和根雕藝術奠定了基礎。
到清代,嵊州根雕在浙江的雕刻市場已占有一席之地。嵊州根雕真正形成氣候得益于改革開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工藝美術廠轉制解體。然而我們嵊州的根雕藝人卻從來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根雕用材,施展自己的刀功和智慧,創(chuàng)作根雕作品。也有一些藝人就地取材,用奇根制作花架、家具等實用工藝品。這些作品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市場的認可。在一批又一批藝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嵊州根雕的路子越來越寬廣,并逐漸形成了本土風格。
這幾年嵊州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關注我們著根雕工藝的發(fā)展。為了讓嵊州根雕工藝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將老廠區(qū)改建成嵊州藝術村,嵊州藝術村的落成,大大激發(fā)了我們根雕藝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嵊州根雕產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
作為一名根雕藝人,我的肩上也擔負著責任和使命,為了能把根雕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我特帶徒傳藝,教授他們根雕制作工藝,把文化根植到傳統(tǒng)工藝中去,讓傳統(tǒng)工藝發(fā)揚廣大。
然而嵊州根雕能有今天的成就,則離不開身邊這些默默無聞、不斷耕耘的能工巧匠們,他們身上的這種工藝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練成。每一個工匠的背后,都蘊含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辛酸與淚水,都是在重重的矛盾和艱難中漸漸成熟起來。
然而,對于根雕雕刻制作的特大型工藝品來說,所需的工匠,是不同于藝術家那種孤獨性的探求。因為,一個工匠,形單影只,太渺小,聚不起足夠的力量,跟不上行業(yè)競爭的步伐……
為此,“滿園春色關不住”的工匠是根雕雕刻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朝著這個方向走,可以看到美好的希望。我們看到,一種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正在這片沃土激蕩。
這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是喜歡和人打交道的,一類是喜歡和事物打交道的。而我們這些根雕工匠就屬于后者,我們對于鉆研事物本身的熱情,遠遠超過和人打交道的熱情,這是安心埋首于技術的必要條件,我們每天都在基層忙碌,每天幾乎都是重復的工作,雖不是千篇一律,但是幾乎類同,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每天做重復的事情無法得到進步,但技術的重復絕不是一種單調的重復。恰恰是在重復中,我們的手藝變得越來越熟稔,越來越精湛,也越來越有新的花樣和創(chuàng)意。
并非每個人都適合鉆研技藝。有些人重復做一件事情幾個月,一兩年,已經無比厭煩,但真正的“工匠精神”,總是出自于幾十年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
我們這些根雕工匠們,每一天也都在修行、修心、修技、修身,修的過程中總會彷徨、總會迷惘,總會退縮,甚至想要放棄,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終我們要不要選擇堅持,決定了一切。技術沒有捷徑,技術沒有止境,技術拼的就是過硬,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一個瞬間迸發(fā)出的靈感和快樂,苦盡才會甘來,熟能生巧之后,那些信手拈來的創(chuàng)意才會大駕光臨。
古人云,詩品出于人品。藝術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賦予無生命的物質以生命,以性格,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過去,作品,依舊是創(chuàng)作者的代言人。作品,是證明自身價值與自我實現(xiàn)的最好表達方式。
工匠,不是機器人。工匠精神,是創(chuàng)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比好,做得更好。即使我們并不知道,好的極限在何處,但我們仍然要努力攀登。在尋找的路上,我們度過豐富的一生,用創(chuàng)造來填平無聊,用作品來代替生命自身的延續(xù)。
參考文獻:
[1]荊玉晴.中國制造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兼論職業(yè)教育與工匠精神[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7,34 (03):92-95.
[2]何國英.嵊州根雕的“根”深葉茂之路——對嵊州根雕發(fā)展的觀察與思考[J].今日浙江,2009 (15):58-59.
作者簡介:吳筱陽(1952.11)男,浙江嵊州人。現(xiàn)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筱陽博藝館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