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摘要:新課改下運用新的授課模式,是教改的重要途徑,本文探討如何改善小學語文課的開展情況,對教學模式展開適當的優化以及創新。本文結合部編版《千人糕》教學的案例,探討新教學模式在《千人糕》教學的應用,希望對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優化創新;《千人糕》
前言:
在小學語文課上,過去教師運用的一些方法是比較陳舊的,很多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趨勢,但是在當下的教學中,教師要迎合新課改的要求,積極在語文課上運用新的方法以及思想,讓語文授課的模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提升語文課的整體效率,結合《千人糕》教學的案例,讓創新授課模式得到實踐。
一、部編版《千人糕》教學案例
《千人糕》教學目標:認識本節課的漢字,學習《千人糕》中的新偏旁部首,對相關詞語進行正確讀寫,對“的”的多音字用法進行掌握;正確流利對《千人糕》這篇課文進行朗讀;學習會任何東西都是千萬人共同努力勞動的結果,只有共同努力以及合作,社會才變得更加美好的道理。
教學難點:組織學生對《千人糕》進行分角色朗讀,明白其中的情感和道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在看到《千人糕》這個題目的時候,想說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千人糕》好不好啊?
師生齊讀課題《千人糕》。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步閱讀《千人糕》,找一找課文在講些什么?
聽泛讀,在《千人糕》課文中畫出生字,注意字形,找到不理解的一些地方。
學生可以在拼音的幫助下完成對課文的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將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教師對學生對課文學習情況進行檢查,要求學生可以將其中的字音讀準確,要讀懂句子。
努力將《千人糕》這篇文章做到流利閱讀。
(3)生字認讀,讀準字音
師:同學們,大家把《千人糕》課文讀熟了嗎?現在課文中的這些生字寶寶已經做出來了,你還能認識這些生字嗎?
學生對生字進行指讀,重點對:的、確、應、汁、特進行認讀。
猜謎語:
寺院旁有一頭牛——特。
石頭上有一角——確。
(4)情景朗讀,感知課文
師:師:同學們,大家在看到《千人糕》這個題目的時候,想說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千人糕》好不好啊?我們一起學習《千人糕》這篇課文吧!
小組之間對《千人糕》進行分角色朗讀,各個小組選擇朗讀最好的代表進行朗讀,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經過情景演繹的方式,了解共同合作創造成果的道理。
師:同學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事物,說一說哪些東西還需要千萬一同努力才可以完成?
(5)鞏固練習
基礎訓練——《千人糕》,闖關練習吧!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
(一)創設情景,營造良好氛圍
《千人糕》教學的開展中,導入的環節教師運用了情景創設的方式,用情景教學讓學生可以進入到學習狀態中,起到一個激趣的作用。學生的年齡笑,所以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分散的,在語文課上教師要積極運用情景創設,讓學生在情感的調動下,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的氛圍也是更加寬松。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讓學生的各方面感官得到充分刺激,這樣學生就會進入到這種學習狀態。后續教師要借助其他的方法展開高效教學[1]。
(二)游戲教學法的適當應用
學生喜歡游戲,這是一種天性,但是游戲和教學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學生愛玩,那么玩中學可以成為一種教學改革的思路[2]。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熟悉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千人糕》教學的開展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一些重點的生字進行掌握,將猜謎語的游戲融入進來,寺院旁有一頭牛——特、石頭上有一角——確,這些謎語本身的素材是容易獲取的,教師結合《千人糕》的內容,加入這些謎語,讓學生在興趣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充分融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習的效率有得到顯著提升。
(三)開展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并不是陌生的事物,在語文課上的應用也是比較普遍。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開展合作教學[3]。比如在《千人糕》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千萬人的共同努力成就事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個道理,教師組織合作學習,讓學生完成對《千人糕》的合作演繹以及探討,分享自己的成果以及疑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合作的氛圍中,意識到其實合作是實現更大價值的一種途徑,很多事情也只有合作才可以完成。
結論:
總之,經過對《千人糕》教學的分析,探討小學語文課的創新開展方法,教師要積極學習新的方法以及思想,并結合自身教學的需求,讓語文課的授課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寧,徐紅彩,沈玉將.面向農村教學點優秀在線課堂的師生互動研究——以小學語文《鄉村四月》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 (08):10-15.
[2]劉雷,劉偉.追問:向學生思維的縱深處漫溯——蘇派小語特級教師課堂教學追問特征研究[J].教書育人,2019 (10):44-46.
[3]郭建新.向著目標推進的單元整體教學——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和“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踐[J].江西教育,2019 (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