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斌
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落實推進,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也逐漸拋棄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學手法,積極運用微課等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來提升課堂導入教學環節的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本文將闡述,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教學意義,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探究
微課是由我國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所延伸出的一種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教學方式。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有效激發中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最佳方式。
一、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教學意義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程新標準》中明確指出:“隨著當今社會發展的越來越迅速、越來越便捷,初中語文作為中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絕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過去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中。要更加積極地了解社會的發展特征與學生的學習需求,運用更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才能夠有效促進中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與成長”。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微課十分重要。
而且,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的運用,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來將文字轉化為實際場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中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顯著幫助。因此,初中語文課程應當重視微課在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
二、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首先,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對課堂導入教學環節都缺乏正確的認識。要么根本不會進行這一環節的教學,要么就是用一兩句話一帶而過。沒有充分發揮出課堂導入教學真正的教學作用,對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起到的作用也不大。
其次,課堂導入教學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初中語文教師卻沒有在這一環節中凸顯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入教學偏離了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下降。
最后,雖然現代社會的科技、生活一直在發生著改變,初中語文課程的課堂導入教學卻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的教學手法和過時的教學觀念,既無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初中語文教育的發展造成了不利阻礙。
三、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微課的運用策略
1.運用微課教學,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放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運用微課教學方試,來在課堂導入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導入教學中,可以播放一些冬日的雪景,來問一問學生“想到冬天我們會想到什么?”“你能說出哪些描述冬天的詞句呢?”結合微課的具象化教學優勢,充分激發學生進行本課學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2.運用微課教學,創設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
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的運用有著一個顯著的優勢,那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具象化呈現,和對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增添。初中語文教師在運用微課來進行課堂導入教學時,也要注重對微課教學方式的有效、合理運用,充分發揮微課的教學優勢,創設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貓”這一課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導入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一段小貓的玩耍視頻。用憨態可掬、毛茸茸的小貓咪,來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教學增添許多的趣味性。更便于教師通過課堂導入教學來展開正式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很重要的積極促進作用。
3.運用微課教學,提升課堂導入的教學效率
無論是微課還是其他教學方式在課堂導入教學中的運用,最主要的教學目的,還是為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效率,促進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運用微課進行課堂導入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明確這一目標,對微課進行積極有效的運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促進中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在課堂導入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一組關于這個故事的漫畫,讓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并向學生提出“仔細思考,大臣、皇帝和民眾真的認為有這樣一件衣服的存在嗎?”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運用微課,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談教學導入的創新策略[J].付文雯,王磊.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18 (02)
[2]課堂導入技巧探微[J].許建輝.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