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恬
摘要:基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已有文獻進行編碼及處理分析研究,根據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義理論,將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表現分為自我孤離和人際孤獨兩類,其中人際孤獨涉及到家庭、同輩群體和學校各個層面。并從學校社會工作等介入途徑,探討舒緩甚至消除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具體介入方法,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地成長以及更好地融入社會。
關鍵詞:留守兒童;孤獨感;人本主義;學校社會工作
一、引言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區域發展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特別是城鄉差距越來越顯著。農村的青壯年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并且改善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去往城市打拼,留下孩子交給長輩或者父母另一方撫養。這類兒童被稱為是農村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城市地區,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其中的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的關愛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較易產生孤獨感心理。有這種心理情緒的留守兒童喜歡獨來獨往,通常會感到沮喪、無助等。長此以往,對于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階段的留守兒童來說,其身心健康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
為此,我國十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數學者們對留守兒童表現的孤獨感心理從特點、影響因素、具體建議措施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從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的學科切入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基于以往研究,心理學上對于孤獨感的解釋分析大致分為兩類,即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但是受到廣泛關注的是人本主義學派對于孤獨感心理的解釋,其更多從個體人格特質對孤獨感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將在人本主義視角下對留守兒童的孤獨感進行分類,并對孤獨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最終結合社會工作的專業角度對改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心理提出有效性的建議,使得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健康成長,以及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人本主義和孤獨感的相關概念界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于20世紀中期在美國興起。二戰之后,科技的進步所產生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由于行為主義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都沒有對“人”產生足夠的重視,人本主義學派在這種情境下迅速發展。大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強調對人的尊重,重視人格的發展和個人價值。其心理學家主要由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來促進人的行動,并提出了“人類需要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動機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羅杰斯認為人有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具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潛能的趨向,并且提出了“患者中心療法”,這對心理學、教育學有很大的影響。
孤獨感研究的開創者Robert S. Weiss認為,“孤獨感是當個體在群體生活中,感覺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時,自己對交往的渴望會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這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并將孤獨感劃分為情感孤獨和社會孤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歐文·雅洛姆對孤獨感的概括最為全面,他將孤獨分為三類:存在孤獨、人際孤獨、心理孤離。存在孤獨是個體與世界的分離,人際孤獨是個體與他人分離時產生的與他人的疏離感,心理孤離是個體自身內部的分隔,沒有完整展現和接納自己。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良好的人格培養、心理素質的提升等都對留守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留守兒童產生的孤獨感,這種非正向心理對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對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也是有影響的。
三、測量工具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針對已有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成果內容進行梳理。第一、通過“留守兒童”和“孤獨感”等關鍵詞,檢索到230余篇已有的相關期刊著作和博碩論文,并且遴選出160余篇進行分析研究。第二、根據研究的需要,預先制定好分析類目表,大致分為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特點、影響因素、具體建議措施等類目以及各個類目下的分析單元。第三、根據遴選出的文獻內容進行編碼,“0”表示本篇文獻中未提及,“1”表示本篇文獻中有所提及。第四、全部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錄入,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四、人本主義視角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式心理的反映,是人們感受到自身所渴望的與實際的人際交往程度產生落差而表現出的孤單寂寥的情感體驗。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在人際交往當中,都會在某些特殊情景渲染下流露出孤獨感心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歐文·雅洛姆認為,自己與其他生命間的不可跨越性是個體存在的根本性孤獨,即存在孤獨是個體與世界的分離。而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外界環境的不可控因素導致其本身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存在著差異。隨著留守兒童的逐漸成熟以及廣泛地接觸社會,留守兒童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接受社會對自己的認可和接納程度的時候,會與本身期望值產生差距,從而有可能會誘發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心理。基于已有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成果分析,可將留守兒童所表現的孤獨感分為自我孤離和人際孤獨兩大類。
(一)自我孤離
自我孤離指的是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在人格發展以及個性等內部的分隔,一般表現為沒有完整地展現和接納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因素,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和統一。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產生,是由于其自身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即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觀察與自我評價,只看到自己與他人有差距的地方,未能良好地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對自己較易做出消極的評價,從而產生消極的孤獨感心理。
基于文獻研究分析發現,50%以上的學者們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心理受到留守兒童個性等自身因素的影響。與精神分析學派研究的“病態人格”不同,人本主義學派研究的是健康人格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其最終動機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應該追求的。留守兒童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具備完整的健康人格,針對現實來說,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是群體生活的環境會對自身產生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外界社會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會影響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人際孤獨
人際孤獨指的是農村留守兒童在與他人分離的時候,所產生的與他人的疏離感。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在時間和地域上的隔離,使得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疏離感。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不同的同伴交往,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當留守兒童由于被同伴忽視或者自己不愿意參與同伴之間的活動而沒有參與到同伴交往中時,留守兒童往往會產生與同伴之間的疏離感,即孤獨感心理。
基于文獻研究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學者們也進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家庭、同輩群體以及學校層面的非正向互動,會增加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產生。而且,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其與家庭、同輩群體以及學校的互動最為密切,來自他人的評價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是較為顯著的。
1. 家庭層面
家庭是人們一出生就接觸的初級群體,父母的關愛、教育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是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同時他將基本需要無法滿足稱之為“需要的剝奪”,他認為需要的剝奪會導致心理的病態狀態。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者父母其中一方長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使得留守兒童安全的需要以及愛與歸屬的需要被剝奪,出現“親情饑渴”現象。而且,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時期,其內心情感波動較大,對外界也缺乏一定的認知,因此留守兒童在面對一些挫折時,較難避免因抗壓能力較差所產生的不良情緒無人宣泄而產生消極的孤獨感心理。
2. 同輩群體層面
同輩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相接近的人組成的初級群體。同輩群體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對于自身有重要的影響。基于以往的研究,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表現會與其同伴接納水平相關非常顯著,同伴拒絕會明顯增加留守兒童的攻擊、學業違紀和孤獨感。此外,一部分留守兒童會因為同伴關系處理不當而遭到同輩群體的排斥,在被群體孤立的環境中滋長消極的孤獨感心理。
3. 學校層面
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相當于是一個小社會。在學校,各方面因素都會對留守兒童產生影響,尤其是老師,老師對留守兒童的影響遠遠超過父母。隨著年齡的增加,留守兒童的自尊心越來越強,對老師的批評很敏感,常常心煩意亂或記恨在心。并且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老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一般性的,學習成績不好的留守兒童往往得不到老師的關心,與成績較好的同學之間形成差距,這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落差感,強烈的自尊心使他們傾向于掩飾自己的無能感,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
五、人本主義視角下社會工作的介入
(一)關于社會工作介入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對于心理問題的介入通常是通過個體化的臨床診治,來改善或者解決個體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羅杰斯提出的“患者中心療法”。但是,從社會工作的專業角度,人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個體,我們在研究個體的時候,一定要將個體放置于個體所處的環境中進行全面的研究,并且系統地分析在此情境中個體的行為。基于社會工作的視角,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主要表現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環境之間產生的疏離感,即為個體自身影響因素和環境影響因素兩大類。留守兒童大多以學校為主陣地,因此采用以學校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區、社會的多方面資源提供專業服務,是舒緩甚至是消除留守兒童孤獨感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的學校社會工作發展比較緩慢,由于一些學校教育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對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職責不了解,學校社會工作的價值并沒有在學校中有所體現,更何況是學校社會工作崗位所發揮的作用。基于文獻,大部分學者是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解決,更多的是采用個案分析與介入的方法,針對個別有強烈孤獨感的留守兒童,將其作為案例進行診治,但是從社會工作的專業角度進行介入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的學者甚少。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還是以在學校學習為主,因此從學校層面,發掘學校社會工作的人才,來解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等心理問題是十分有效的。
(二)具體介入途徑
1. 改善自我認知
從個體的角度,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我孤離是對自身的不自信。因此,留守兒童要改善自我認知,即正確認識自我,正確面對孤獨,發展健康人格。學校社會工作者應以留守兒童的個人作為工作的入手點介入。從個人角度,學校社會工作者非常了解不同階段的孩子的人格特質,與留守兒童可以充分建立信任關系,并針對不同的留守兒童開展不同形式的工作,通過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給予留守兒童鼓勵與支持,改善留守兒童的自我認知;根據優勢視角理論,合理發揮留守兒童的個人優勢和社會優勢資源等。其目的都是讓留守兒童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面對孤獨,讓留守兒童在自我認知中縮小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幫助留守兒童走出消極的孤獨感心理困境,使得留守兒童能夠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2. 改善對他人的認知
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留守兒童的人際孤獨是由于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因此,要根據所相處的人際關系以及交往環境,有針對的代入情境進行介入。從家庭層面,學校社會工作者要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的基本情況,開展家庭的個案工作。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成長產生變化的重要原因,學校社會工作者要清楚的意識到父母關愛缺失所帶來的影響,并通過一系列工作,改善留守兒童與其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良好的感情。通過與留守兒童父母的交流,來調節留守兒童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影響,改善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心理。從同輩群體以及學校層面,學校社會工作開展小組社會工作來促進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人際交往,從而降低父母關心缺失產生的孤獨感等心理。學校工作者本身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為一些特質相近的留守兒童開展成長小組的工作,通過定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增加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改善留守兒童對他人的認知,促進其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2]卓慶.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2).
[3]于鳳花.人本主義關于孤獨感的理論探討[A].華中科技大學.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華中科技大學:美國科研出版社,2011.
[4]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關系的發展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01).
[5]趙景欣,劉霞,張文新.同伴拒絕、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親子親合與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3(07).
*本文系2017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融入狀況的研究與分析——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