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

摘? ?要: 針對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的政策號召,本文探究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探討如何依托平臺有效設計大學英語課堂,使在線教學真正實現實質等效,為以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 大學英語? ?網絡平臺? ?多模態? ?在線教學
一、背景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紛紛行動,線上教學被推到了前臺。事實證明,不管一開始大家的態度是躍躍欲試、疑惑還是否定,目前線上教學順利運行,教師努力、學生滿意、效果良好。
二、多模態及多模態教學模式
顧曰國(2007)認為,模態(Modality)是指人際、人的感官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交流互動時所憑借的方式和手段。例如語言,作為人際交流互動的主要方式,是最主要的模態。圖像、影像、表情、手勢、動作、飾品、顏色等也可用于傳遞信息、交流意義,是典型意義上的模態。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同樣實現信息交流與互動,也稱為模態。單獨使用一種模態為單模態,同時使用多種模態為多模態。現代科技不斷發展,信息手段日新月異,可以說多模態性是人們日益豐富生活的必然要求。
其實多模態教學早已出現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單靠語言講解或教材文本等某一種方式授課是難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所以教師會選擇性地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和手段,實質上就是多模態教學。多模態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通過多模態手段構建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意義表達方式,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指導學生通過多模態方式進行知識學習的教學形式。當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這一教學模式展現出蓬勃生命力,例如“翻轉課堂”“慕課”等均強調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優勢進行自主學習,可以說多模態性是現代教學的顯著特性。
三、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實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New London Group開始將多模態應用于語言教學領域。Royce,T. D.(2002)認為“多模態教學模式可以運用在語言教學聽、說、讀、寫、譯各個層面”。隨著國內高等教育改革深入開展,多模態教學模式研究如火如荼,大量學者和教師針對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總結出諸多寶貴的教學理論和經驗。
(一)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基本框架
疫情防控期間,多模態智慧教育平臺憑借多元智能特點——數字信息化、超文本化、交互創新性,成功打入教育領域,使得在線教學和學習變為現實。筆者嘗試搭建了一套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基本框架。
1.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教學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模式,終極教學目標都是努力實現語言技能的建構、文化知識的拓展、思辨能力的培養。
2.教學過程
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包含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基本思路: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與能力(文本學習)?陴營造多觀點的課堂互動環境幫助學生分析和判斷?陴審視自我?陴付諸行動
·課前: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多模態教學資源的提供和使用
課前針對預習提供多模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類的預習作業、自學用的詞匯、課文的音頻、與話題相關的視頻等。網絡教學平臺主要是釘釘群和中國大學MOOC平臺。
·課中:基于多模態互動平臺的線上課堂
疫情防控期間課中采取線上直播教學,互動平臺主要是集文本、PPT、圖片、語音、視頻等多模態于一身的釘釘在線教學平臺。鑒于線上學習注意力周期縮短的特點,教學內容調整為課堂展示、評價總結和重點講解。
·課后:基于多模態手段的輸入輸出
課后主要是基于單元主題的作業:詞匯、短語積累、句子翻譯、主題寫作、朗讀、口頭闡述等。提交作業可以是文本、圖片、錄音和視頻等形式。平臺主要是批改網和釘釘。
3.教學評價
·多模態化評價手段:線上線下評價結合,包括平臺學習痕跡的統計、在線測試、線下作業上傳、考勤、課堂參與表現。
·多模態化評價維度:教師評價和同伴互評。
·多模態化評價方式:雨課堂測試群測試作業、課前測試與簽到、群語音及書面作業、討論區及連麥作業。
(二)案例分析
本研究主要面向筆者教授的2019級,專業設計公管類、食科類和動醫類三個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3》第二單元“love”,課時為4 periods。
1. Period 1&2
·課前布置自學任務
鑒于學生在家手邊沒有課本,自學任務需要的學習資料都由教師在備課中篩選編制、提前發布到智慧樹學習資源里,教師可利用“新建分組”功能將所傳資料分門別類打包,供學生長期各取所需。
Task1:課程導入(Lead-in)
學生登錄中國大學MOOC平臺,搜索中南大學的“主題英語”第六課“Love and? Marriage”,觀看其中的6.0中對“love”和“marriage”兩個概念的講解,請學生們就以下兩個問題闡述觀點:
1)Do you think love and marriage are important matters in our life? Why or why not?
2)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stable love relationship? Give your reasons.
筆者先在釘釘家校本板塊布置該作業,要求學生以語音的形式錄制并上傳。
Task2:完成課本上的Listen and Respond
學生手邊沒有課本,教師要把材料整理成Word版的填空和選擇題連同音頻一起發給學生,學生需將答案寫在紙上拍圖片上傳。
Task3:課文自學(Read and Explore)
Sub-task1:Analysis of Structure of Text A
Sub-task2:Discovering the Main Ideas
1)Is “love” easy to define? Why or why not?
2)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puppy loves”?
3)What does it take for love to develop into maturity?
4)What helped preserve the holiness of love in the authors parents generation?
5)What negative roles do the media play in formi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view of love?
6)What do young people today tend to value in relationships?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they should value?
教師把上述題目整理成word文檔,連同PDF版、Word版的課文與課文單詞的音頻一起發給學生。題目設置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課中直播互動
線上教學不是把課堂機械地從教室搬到線上,考慮到學生在線學習注意力周期縮短的問題,不能簡單沿用之前的課件,而是加以優化和充實,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碎片化、精煉化,增強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為此,筆者將教學內容調整為課堂展示、課文自學和重點講解。
課堂展示主要是展示優秀作業。本單元針對課前思考題挑出四份優秀作業分享給全體學生,讓學生從觀點、發音及態度等方面給出評價,再由教師總結評價并導入TextA課文。
課文自學主要是在線測試。教師精心設計有關課文理解的測試,包括填空、判斷和選擇題,利用雨課堂進行實時測試,教師在線監控,時間為五分鐘或十分鐘,完成之后由教師總結評價并根據學生作答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學生可以帶著問題聽課,提高聽課效率。
重點主要是講解“love metaphor”(愛情隱喻)。通過文章中出現的有關愛情的隱喻表達讓學生在知識上學會“隱喻”的修辭手法,技能上學會如何用具體事物描述“愛”之類的抽象事物,意識上學會如何對待愛。
·課后作業
Task1: Please draw a mind map to display more love metaphors.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培養其思辨能力。
Task2:語言點自學,包括words, useful expressions and focus grammars,側重語言知識積累。
2.Period 3&4
·課中直播互動
針對語言點自學,主要采用在線測試。教師精心設計本單元重點詞匯和語法測試,利用雨課堂進行實時測試,教師在線監控,時間為十分鐘,完成之后由教師總結評價并根據學生作答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
課堂重點講解課文結構、寫作手法、敘事結構等,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結構思維導圖,通過對課文的梳理主要實現三個子目標:
(1)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Hidden message: To learn the essence of love and find ways to develop relationships into lifelong bonds. 結合課前補充資料及課上相關引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幫助學生掌握演講和寫作技巧:例證法(personal experience)。練習: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generation gap,學生要給出具體的例子支撐。
(3)批判性思維:總結本節主要內容并布置寫作作業“Which is your idea of marriage, love-oriented or money- oriented?”訓練寫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課后反思(知識技能鞏固):
(1)復習課上內容,完成Two stars and a question:總結出兩點收獲,一處疑問。此任務每堂課都有,目的是促進學生總結和反思課堂知識。
(2)學生完成作文第一稿并上傳iWrite,完成同伴互評和自我修改,并準備小組情景劇表演。
(3)進入下一單元驅動。
四、教學啟示
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的意義在于對不同的模態進行有效組合或整合,以達到獲取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為此,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Less is more
著名建筑師密斯·凡德羅說:“Less is more.”。近些年這句話不斷被用于生活中的其他領域。這一原則用于指導疫情防控下的在線教學再合適不過。首先,各種教學平臺爭先恐后登場,教師們疲于各種應用平臺的培訓,這時“Less is more”就是最佳的選擇。其實,所有平臺大同小異,教師沒必要貪多,選擇其中一個,運用好它的功能,真正達到服務于課堂的目的就足夠了。其次,線上教學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多模態的信息琳瑯滿目。如果不加篩選一股腦地將所有資源推給學生,既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內容應適當精簡。
(二)Design is the guarantee
線上教學并不是把課堂內容簡單搬到線上。在線課堂,師生之間隔著屏幕,沒有了目光交流,加之在線學習學生注意力周期縮短,就要求教師針對線上教學進行全新教學設計,尤其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更要考慮如何實現教學內容做減法的同時保證教學效果做加法?學習任務的設計就變得至關重要,任務要設計得合理巧妙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好每單元教師都引導學生實現“產出”成果,做到“學”與“用”之間無邊界、“學”與“用”融為一體(文秋芳,2015)。
教學設計還要體現英語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可以圍繞主題、依托語篇、緊密結合當前熱點、政策等,適量加入相關的視頻素材設計一定的“產出”任務,在建構語言技能、拓展文化知識、培養思辨能力的同時,實現育人目標。尤其在疫情防控形勢下,更要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情感熏陶,鼓勵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學習,不負韶華。
(三)Formative evaluation is the key
大學英語在線課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強化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研究表明,將形成性評價合理地運用到大學英語課堂中,能顯著強化教學效果,并幫助學生成為自主高效的學習者(賀君聽,2009)。為保證有效學習,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應建立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連續體,但涵蓋課前、課中、課后的形成性評價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戎計雙,2009)。以學習過程為抓手,通過不同的任務來檢驗學習的成效,評價維度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模式信息化,借助U校園、雨課堂、iWrite等平臺使評價實現多模態化。
五、結語
實踐證明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能起到實質等效的作用。首先,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為中心的。課前學習任務明確、具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課中內容講解有針對性和思想性,基于雨課堂等系統數據可以深度解決學生的問題;課后學生自主挖掘材料、上傳分享、分析語言、拓展思想,可以實現課后的反思與提升。其次,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使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還是資源的提供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已有模態進行適當添加、刪除或整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到自己的同伴在做什么,同伴學習到何種程度,這種來自同伴的壓力會讓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最后,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多模態在線教學模式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思政材料,以隱性的方式融入正確價值觀,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
未來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教師應借助此次在線教學工作契機,加強學習,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 TESOL QUARTERLY,2002(2):191-205.
[2]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3]賀君婷.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對學生語言學習策略影響的探索[J].語言與文化研究,2009(1).
[4]戎計雙.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優化教學效果[J].教學研究,2009(9).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7).
[6]戴煒棟,主編.《綜合教程3》——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需求分析的ESP教學多模態生態課堂構建研究”(YC2019116)的階段性成果;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新時期涉農高校美育素養培養的途徑研究”(YJ201911196)的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