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前蓉
摘要: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必須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予以充分關注并加以利用。本文將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確定通過傳統節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借助傳統節日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 文化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
在幾千年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塑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其中傳統節日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民族記憶,傳統節日中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的信念。然而,在全球開放的新形勢下,許多中國人紛紛開始享受西方節日的新鮮感和儀式感,而忽略了中華傳統節日。為此,需要關注對人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以培養其堅定的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合,是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所積累的產物,是一種歷史發展的體現。可以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是如此。
(一)物質文化
1.飲食文化
不同的傳統節日中對應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民自主以來就信奉“民以食為天”,因此在節日習俗中也充分滲透了飲食文化。例如,端午節要吃粽子,除夕夜要吃餃子,元宵節要吃元宵,等等。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原始農耕社會中,通過祭祀活動而形成的。這些因祭拜先祖、信奉鬼神而形成的節日飲食文化,充分體現了中國民眾對于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的向往。
2.祭祀文化
對于祭祀活動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時代。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悠久且千姿百態,各有特點。中華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臘八節等,其中都保留著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種類繁多且各有特色,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和諧,讓人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有所期盼,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如今,眾多節日慶典活動與古代的祭祀儀式、驅邪免災以及迎神賽會等活動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系。
(二)精神文化
從起源和發展的角度觀察,發現節日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同時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優化完善,再反作用于生活。隨著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也逐漸進化,慢慢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文化,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加入了許多其它的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和諧同時又具有廣泛意義的節日體系。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于自然和神靈的崇拜是風俗活動最初的起源,通常與民間的傳說和禁忌有很大的聯系;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和傳奇性的故事也為節日文化披上了神秘、浪漫的面紗;一些宗教信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節日的設立和發展;節日通常被人們賦予紀念及緬懷歷史人物的特殊含義,上述內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節日的內容,并將其升華,成就了中華傳統節日特有的歷史感和文化感。
二、傳統節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極強的凝聚力
中華傳統節日不僅可以讓小家庭的成員團聚一堂,也可以將全體中華兒女凝聚起來。以春節為例,在外奔波一年的人們會在此時返鄉與家人團聚,共迎新年,即使是位于海外的華僑同胞,也會在此時相聚共慶新年,與親人、與家鄉、與祖國同在,觀看春晚,歡度春節。又比如人們會在端午節這一天紀念屈原,舉辦賽龍舟的活動,體現出了團結奮斗、一心為國的中華傳統美德。通過傳統節日所體現出的巨大的凝聚力,讓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在溝通交流之中促進了祖國統一。
(二)導向性
傳統節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通過各種節日活動,可以幫助人們建立對于傳統節日起源的了解,有效提升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下,人們得以將社會道德規范進行內化,并以此規范自身行為。例如,可以通過重陽節,弘揚尊老、愛老、敬老、孝老的倫理道德,實現老年人需求的滿足;在清明節時,可以提醒人們愛惜生命、善待親友。
(三)調節作用
第一,傳統節日可以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例如清明節踏青賞春、重陽節登高賞菊等,都是人們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時的體現;第二,可以調節人與社會的關系,傳統節日為人們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契機,有效改善了人們沉溺于虛擬世界中難以脫身的現狀,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第三,可以調節人與自我的關系,每逢傳統節日,人們可以脫離繁忙的工作和學習,覓得片刻的寧靜,可以緩解自身的壓力,紓解緊張情緒,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后續的工作和學習中。
三、如何有效發揮傳統節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去粗存精,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節日
作為我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沉淀,對待傳統節日應該取其精華,并將之繼承和發揚。作為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一樣,對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都有重要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必須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養料,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發揮其時代價值。在傳統節日中傳遞了大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如愛國愛家、團結互助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必須將其發揚光大。
然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節日,可能存在一些傳統習俗與當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悖,應該予以抵制。例如,在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清明節燒紙祭祀先祖等,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必須明令禁止。
(二)提高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面臨著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多重考驗。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面對著新鮮的節日,許多中國人對西方的節日有更大的興趣,開始過“洋節”,導致中華傳統節日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因此,必須提高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讓傳統文化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只有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進行保護,才可以保護傳統節日的靈魂。要讓更多的文化學者、民俗專家等業界資深人士參與到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研究中,讓更多的中國人參與到傳統節日的傳播之中。國家在2007年就將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設為法定節假日,以彰顯對傳統節日的重視。與此同時,媒體也應主動承擔起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工作,借助公益廣告的形式提升傳統節日的影響力,讓全社會人民都能認同傳統節日,熱愛傳統節日。
(三)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形式創新
通過傳統節日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需要緊緊把握時機,進行形式的創新,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與新時代的特點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與人們審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相符的互動,在節日慶祝的過程中,讓人們受到熏陶,以實現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提升。
以春節為例,在傳統節日習俗的基礎上,除夕夜全家團聚、齊看春晚已經演變成了春節新的民俗和節日文化。而新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也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慶祝方式,吸引更多人廣泛參與。例如,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友善、富強、和諧、敬業通過五福的形式展現,在游戲集福的過程中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并且五年來支付寶的集福活動不斷創新,由最初單一化的“掃福”,逐漸演變成為今天多種方式共存的集福活動,在集福的過程中倡導人們參與公益活動,以幫助更多有需求的人們;同時也加入了螞蟻森林等,倡導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為生活添一抹綠色。通過集福活動,讓人們在娛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有多種慶祝方式,而只有與時俱進,充滿感染力的慶祝方式才能為人們所接受。
(四)協同努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為促進傳統節日的可持續發展,不同主體必須通力合作。第一,政府應立法保障傳統節日,以避免部分習俗因無人繼承而消失。有關職能部門也要加大傳統文化節日的宣傳教育工作: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對青少年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力度,在實踐中貫徹傳統節日教育,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便于青少年可以接受更系統的學習,以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文化部門可以借助展覽、演出等形式,讓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第二,社會組織也要行動起來,為傳承傳統節日文化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要求各級社會組織通過多種途徑為群眾營造良好的傳統節日氛圍。第三,每個人都要積極投入到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之中,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樹立正面陽光的價值觀,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唯有個體和群體協同努力,才能讓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傳統節日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富有大量的教育資源,可以有效提升民族文化素質,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可以通過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人文素養等教育,促進人們思想境界提升,通過增強文化認同,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
項目來源:阿壩師范學院校級重點項目課題編號:ASA18-18
參考文獻:
[1]鄧曉文,王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研究——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2):80-83.
[2]鄧菁.淺析中國傳統節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領導科學論壇,2018(07):93-94.
[3]杜聰聰,龐艷桃.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02):129-131.
[4]高福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1):138-139+155.
[5]賈銀蘭.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0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