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勞作、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傳承下來的,是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大學生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憑借其自身所具有的感召力,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動方式等。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積極借助傳統文化的優勢,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本文圍繞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校 思政教育 滲透策略
引言
伴隨著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簡單的物質需求已經不能滿足民眾的追求,民眾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傳統文化是經歷千年沉淀之后的文化結晶,對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以及教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須要將我國傳統文化滲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改善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及發揚意識,我國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教育之中,可以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重要性
(一)對于大學生內心道德感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可以汲取更多的傳統文化精華,在對學術理論知識進行鞏固的基礎上,還能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正確認知傳統文化,對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具有積極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貫徹落實了全面素質教育理念。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個體精神世界的發展給予了非常多的重視,追求內心世界與言行舉止之間的統一,也就是朝著“人心合一”的目標而不斷努力。與此同時,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教育中,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感,使其在學習掌握各種生存技能、發展技能的同時,也能獲得心理層面的健康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
(二)引導學生樹立民族精神以及國家信仰
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是其靈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民族精神就等用于國家信仰,大學生的民族信仰主要體現在愛國主義情懷方面,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在弘揚中國信仰。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將愛國精神、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可以促進大學生民族氣節的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可以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加熱愛。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就是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進行學習、繼承、發揚的過程,這樣既能更好地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又能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三)對校園文化環境起到優化作用
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反映出其學風及校風特點,同時也可以對學校的學風和校風產生巨大影響。大學生身處于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可以更加專心的學習,學生的情操也將得到有效的陶冶。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向融合,能夠利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還能促進學生對自身道德認知能力的提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教育中,既要重視顯性課程對傳統文化的應用,還要重視隱性課程對傳統文化的應用,比如說,校內宣傳欄、廣播站等,為學生打造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使學生沉浸其中,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道德水平及人文素養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現狀
(一)高校并未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不斷提高,近幾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文化領域的發展。提高我國文化的軟實力,首先要重視民族文化自覺性的提高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強,而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對于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的培養與增強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但是在具體的思政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甚至完全分離,部分高校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高校為了保證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以及就業率的增加,對專業課程給予了高度重視,而忽略了思政課程的重要性,致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嚴重不足。
(二)高校大學生并未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
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層,有些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更是膚淺,并未進行深入的反思以及辯證的評價,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強。在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以及市場環境,都對大學生的額思想形成了有力的沖擊,有些大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盲目追求,逐漸偏離正確價值觀的軌道,出現價值觀異化的現象。隨著各種媒體娛樂文化的更新發展,大學生積極追求新鮮事物,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不高。
(三)在思政教育中思政工作者并未做到知行合一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課堂思政教學,思政教師所采用的思政理論講授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課堂之中,只做到了講授傳統文化的思想,而并未在實際生活中切實踐行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品質內涵,這就會讓大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思政教育的內容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而不必在實際生活中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等進行認真地踐行,思政教育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未落到實處。大學生如果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很可能會出現專業水平高而道德水平低的結果,對民族精神的弘揚產生不利影響,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埋下隱患。
三、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策略
(一)積極創建高校思政課圍繞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機制
國內高校要不斷完善思政課堂上傳統文化的授課培育體系,不斷更新優化培育機制。思政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行激發,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優勢來定制極具文化特色的視頻課程,這樣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加系統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對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實質進行積極宣傳
在信息化時代中,很多網絡不良文化、信息,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產生影響,網絡也可以影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包含很多負能量以及錯誤的價值觀,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網絡監管的力度,同時高校也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觀看與了解,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全面、深刻的認知,使其具有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各種媒體要把握網絡傳統的特點及優勢,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進行大力宣傳,推出各種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引導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正確的認知傳統文化。
(三)思政教師要知行合一,發揮榜樣作用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在多種思想的影響下,缺乏較強的判斷能力,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思政教師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引領作用,課堂上,教師會為學生傳授傳統文化內容,課堂外,教師也要以身作則,當教師言行不一時,教師的權威會顯著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將顯著下降,這就要求思政教師不僅要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對自己進行嚴格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踐行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規范。思政教師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為學生的表率與榜樣,發揮榜樣作用,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進行融合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及校園環境之中,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個人修養將得到不斷提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融合時,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以及時代特點,這將更有效地激發大學生對民族文化進行積極領悟。高校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也可以和傳統文化進行融合,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將對思政教育課堂形成有力的輔助作用。
(五)改革創新教育手段與社會實踐進行緊密結合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結合時代教育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思政教育的渠道。高校思政課的培養計劃要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融合,鼓勵學生主動收集有趣的傳統文化故事,并在課堂中分享給教師和同學,師生圍繞傳統文化故事的內容展開交流與討論。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與學生深入交流、互動,布置相關的任務,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在新媒體平臺上打造輕松、愉快、和諧的互動、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參觀歷史古跡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結束語
高校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將傳統文化滲透于思政教育工作中,為大學生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使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都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文化強國政策的指導下,高校要將文化作為引領,同時還要將文化作為依托,大力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確保大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實現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姜立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20(32):185-188.
[2]任麗.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