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雯 張紅玉
摘要:甘肅大地歷經了漫長的農業發展,到如今依然以種植農業為支柱產業。通過對生活在甘肅12個地級市56個農耕區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和中專職高畢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來研究甘肅當代農業發展狀況,農耕文明衍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得出了結論: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蘊,既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厚實基礎,也為下一步依托優秀傳統,發展特色農業,振興鄉村經濟,拉動地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農耕文明;當代;和諧;傳承與發展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9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農耕文明和諧視野下甘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9YB154)地方特色農業文化調查階段性成果。
中國農業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6%的水資源,生產出世界1/5的糧食,供養13億多人口,長久以來形成的精耕細作農業,有許多優秀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需要繼承和發展。甘肅自古以來都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依托于種植農業,甘肅當代農業發展狀況如何,農業文化留存情況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選取了生活在甘肅各農耕區的農民、鄉村干部,以及家在農村、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學生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目的是更好了解在甘肅農耕文明和諧視野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了解甘肅農業及其文化在當今傳承發展情況,明確優勢與短板,探索用文化提振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途徑。
1 研究情況概述
1.1 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選擇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響應國務院擴招500萬的政策招收的現職農村“兩委班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鄉村社會服務組織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鄉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二千余人中的一部分,他們身份是農民,一年中只來學校集中面授4周,其余時間都在農村,通過網絡教學完成學業。還有一部分是各地農校、中專、職高畢業的學生和家長,家都在農村,熟悉農村情況。調查對象的年齡在18—60歲之間,調查對象來自甘肅14個地級市中的12個,80個縣市區中的 56個,涵蓋了甘肅省的各農業區。樣本地域分布廣,能綜合反映甘肅各農業區的實際情況。問卷用問卷星制作,采用網上調查方式,已收到有效問卷385份。
1.2 調查目的、內容及結果
本次調查題目為甘肅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調查問卷,共設計了30道題,調查內容針對被調查者家或家鄉的農業狀況,衍生的傳統文化類型,目的是了解甘肅農村農耕文化發展狀況,傳統文化的保留傳承情況,當代經濟發展與文化結合的程度等,立足現實,研究在農耕文明和諧視野下甘肅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由于樣本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通過調查歸納出甘肅農業總體發展緩慢,創新性不足,其地域條件的限制依然是主要因素;古代農耕文明所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繼續沿用,土地永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農業文化遺產保留較多;農耕文明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類型保留完整,保護措施到位;隨著當今政府發揮地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的一系列措施,甘肅農業產業結構有了一些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2 調查情況分析
2.1 經營模式單一,生產方式傳統
當今的甘肅,依然以種植業為農業支柱產業,作物種植以糧食為第一,依次是經濟作物,果品蔬菜等。生產模式選擇家庭單干式占66.08%,集約化農業6.94%,土地流轉后農場式作業占6.29%,土地征用后城鎮化占8.39%,其他占12.29%,可見甘肅各地基本還是延續精耕細作農業時期就有的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生產方式采用半機械化+人工,占到73.74%,純人工和基本實現機械化的比例一致,均占10.07%,這和調查走訪的結論一致。河西土地流轉實施區和隴東董志塬上土地開闊區,農業機械化率高,沿用傳統人工耕作的多為土地面積狹小的山區地區,可見制約甘肅農業實現機械化的障礙是自然條件。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依靠傳統經驗占44.5%,科技扶貧專家指導18.6%,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占16.85%,從學校所學、從網上學、從致富圖書手冊上學到的只占1/5。
農民對于種植種類、種植面積等有絕對自主權,但也是被動盲目的,43.12%的家庭根據去年農產品市場價格確定,25.1%通過觀察市場需求決定,16.31%的從眾,看周圍人的選擇。通過對未來預期資訊的了解決定的只占15.47%。近一半家庭根據之前農產品價格決定,種出來的農產品滯銷就成了常發生的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比較多,商家上門收購、中間商代銷、依托專業合作化門店、交易市場出售、互聯網+電商、送到加工企業等,但主要還是傳統方式銷售,運用網絡平臺銷售比例較低。
研究者走訪武山縣南河流域蔬菜基地的情況和調查結果一致,這里生產的韭菜、蒜苗、青筍、豆角等蔬菜以綠色環保品質好聞名,主要銷往省外,銷售方式是菜農在地頭采摘完由商家上門收或中間商代銷,近兩年中間商壟斷了銷售渠道,價格由中間商定,農戶忙于種植采收,只能被動接受。當地名優品牌不止一種,但沒有形成響亮的品牌效應。品質好,價格不高;產品好,牌子不亮的現象在甘肅比較普遍。被調查者也普遍認為名優特農產品在當地農產品中占比不高,究其原因,有不重視培育名優特產品的因素,更有宣傳或開發不夠的因素。甘肅的名優特產品的開發和再加工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甘肅農民除農業生產之外還從事哪些副業增加收入?外出打工占比最高,占比是做買賣(包括電商)和從事其他副業的比例總和,幾乎沒有副業收入的只占3.99%,可見外出打工是甘肅各地除了種地之外增加收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徑。農產品的深加工在當地產業中占的比例低,到這些企業做工的人數少,只占1.8%左右。甘肅農業雖以種植為支柱產業,但還是處于糧食生產的低端鏈,通過深加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的比例低。
2.2 農業文化遺產保留多
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農業持續發展幾千年持續不衰的法寶。甘肅農業耕作方式和種植技術沿用前人的經驗,規模上沒有跨越式大發展,一家一戶式生產占主流,肆意破壞環境的現象很少。當地使用綠肥、牛羊糞等非化肥做肥料普遍,占到調查家庭的64.39%,全部用化肥的占5%左右。普遍根據傳統或經驗進行輪種或套種,有利于土地的永續利用。南河流域菜農在每年8月種蒜苗前,將蒜籽裝袋吊在水井中,利用水井的潮濕水汽讓種子提前萌發,種到地里后苗出得快又壯,這種自然育苗法在當地很通行。甘肅農業基于傳統,保持自然狀態,環境破壞問題少,除了使用化肥、農藥,其他如工業生產、開發帶來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破壞環境導致生態失衡,新物種引入破壞生態系統等情況較少見。
2.3 鄉風民俗保持其原汁原味
92.8%的人認為當今農村大多數人都能講誠信,97.11%的人認為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和“禮義廉恥”四維是很重要的為人處世之本,在當今傳承很有必要。希望被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內容有道德倫理、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經典文學、傳統農耕文化等。生活富裕后,人們對“仁愛”“孝道”等傳統文化的態度,有41.3%的人認為更加重視了,這可能是“富而好禮”的緣故;6.16%的人認為沒變化;而41.67%的人認為因人而異,兩極分化明顯;4.71%的人認為更不重視了,這反映了傳統的孝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多元化認識現狀。73.91%的人認為當地依然保留祭祖、掃墓、供奉祖先等習俗,傳統文化重人倫、慎思追遠觀念依然濃厚。80.43%認為鄰里關系來往密切,相處融洽,依然保持遠親不如近鄰,守望相助的和睦關系。
至于如今勤勞還能不能致富,60.87%的人認為能,33.87%的人認為不一定。3.26%的人認為勤勞已經不能致富了。認為能致富的途徑,依次分別是:憑科技和信息,憑自身的膽略及對社會的發展認識,憑勤勞苦干,憑農業政策的引導,憑機會機遇。
2.4 當代農村的文化形態呈現多樣性
甘肅對鄉村傳統文化形態保留多,幾乎每個縣和鄉都保留有傳統節日習俗、秧歌、高蹺、抬閣、小曲清唱等形式。58.7%的人知道家鄉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地方都有特色飲食,多個地方發展依托地域文化的旅游經濟,麥秸畫、草編、柳編等農耕文化衍生的文化類型在一定區域內知名度比較高。
生活水平提高后,村民追求文娛方式類型有跳廣場舞,自發組織的積極健康文娛活動,和親友聊微信看資訊,到鄉村閱讀室看書,這些都是健康的娛樂活動。但個別地方個別人將賭博作為娛樂消遣方式,這個比例非常低,但存在。將近一半的人認為政府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舉措效果明顯,值得提倡,23.36%的人認為效果不明顯,26.09%的人不曾關注。47.48%的人知道自己所在的縣鄉獲得過“某某之縣”“某某之鄉”的榮譽之稱,說明各縣對自己的特色文化進行了一定的宣傳,有一定知名度,但普及度還應加強,才能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關于甘肅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開發的事例,被調查者都能舉出一二,其中大部分人知道自己地方入選國家、省、市非遺名錄的文化遺產,像岷洮花兒,慶陽皮影、香包,天水絲毯雕漆,卓尼岷縣洮硯,隴南乞巧文化節,臨夏磚雕,武山羊皮鼓,平涼安口窯陶瓷文化,張掖甘州區九曲黃河燈陣,隴西李氏祭祖,華亭曲子戲,莊浪抬閣,景泰打鐵花技藝等等,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蔓延和擴大。
3 結論及思考
縱觀在農耕文明和諧視野下的甘肅文化傳承發展,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3.1 甘肅農業發展一直沒有離開傳統
甘肅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種植方式主要靠傳統經驗,以家庭單干方式為主,發展較為緩慢。但甘肅農耕文明長期存在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不僅適應了當代農業,為農業的后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范例。作物種植采用幾乎沒有污染的半機械化+人工生產方式,溫室大棚和地膜的運用,普遍實施的輪作復種;運用綠肥農家肥這些天然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結,減少化肥使用形成的土地問題;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增加土地利用率;運用自然方法保墑防旱;自然育種提高了畝產等,有利于農業文化遺產活態遺存,對急功近利掠奪式農業生產無疑是一劑清醒劑。農耕文明中,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的生產方式,循環的生態農業,就是優秀傳統農業傳承和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石,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有可吸取和借鑒意義。
3.2 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甘肅文化類型多樣,雖然也存在年輕人外出打工,傳統手工藝、傳統習俗的傳承后繼乏人的情況,但人們認可傳統,喜愛農耕文明時期形成并傳承千年的熟悉的民間文化,依靠節慶和民俗活動,農耕文明衍生的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發展,深深扎根于甘肅民間的地方民俗文化得以長存不衰,發揚光大。社火、秧歌、道情、傳統技藝、剪紙、皮影等等富有北方農村特色的民間文化不僅給甘肅大地老百姓帶來歡樂,而且擴大了文化影響,提升了人們精氣神,助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
3.3 甘肅發展農業的前景大有可為
甘肅糧食種植投入大、收益小,要大力發展農業,就要發展特色農業,樹立人無我有的理念。甘肅這幾年發展農業另辟蹊徑,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形成了馬鈴薯、中藥材、果品及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但優勢與劣勢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甘肅省資源豐富,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河西走廊是灌溉農業區,是我國重要的制種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隴中、隴東旱作農業區,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中藥材、百合、小雜糧生產基地,也是果品蔬菜基地;隴南地區氣候濕潤,是經濟林果、中藥材等的主導產區。甘肅河西走廊,黃河、涇河、渭河流域和隴南徽成縣盆地都是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產區分布廣,是全國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菜東調基地,也是全國優質無公害蔬菜的理想產地。岷縣、渭源、隴西縣有著“千年藥鄉”之美譽。定西有“中國薯都”之稱。平涼、慶陽已成為全國一流的紅富士蘋果基地,甘肅以蘋果、葡萄、蜜桃等為主的果品在全國已有一定影響力。甘肅發展特色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需要政府引導,解放思想提高認識,發揮區域優勢,調動農民積極性,相信甘肅未來的農業發展會有一個新天地。
甘肅要發展,除了依托特色發展農業外,還要改變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的局面,加大經濟作物和果樹林木蔬菜中藥材等的種植力度和規模化產出,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單一,小農戶發展的限制;改變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想脫貧致富主要靠外出打工,農村空心村現象嚴重的現狀;把農民吸引到土地上來,吸引到特色農業上來,加快農業合作化并進行集約化農業;倡導更多人尋求當地的優勢,解放思想,實現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等,用特色用文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鄉村脫貧致富,振興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范楚玉,茍翠華.悠久的中國農業[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2.
[2] 侍建華.《甘肅農業發展史事紀要》[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9-13.
[3] 薛硯.《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甘肅推進農業綠色質量發展綜述》[N].《甘肅日報》,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