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美好生活評價指數

2020-02-14 05:53:10方巍
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和諧生活質量文化

方巍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到新時代,經濟收入已經不再成為公眾評價美好生活的唯一指標。從國際上來看,有關美好生活的評價也從早期單純的經濟評價轉變為包括非經濟內容的評價體系,其中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包括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指標體系。不同文化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與其相適應的獨特生活方式,美好生活的標準正是這種獨特生活方式長期積淀的產物。對于中國文化來說,美好生活的標準便是和諧社會。盡管不同國家和地區有關社會發展的指標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美好生活指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它必須基于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和諧社會認識的歷史淵源及其在當代的新發展。借鑒國內外有關美好生活指標體系的研究,從輿情指數的角度,可以從個體層面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文化精神生活、社會層面的市場公共服務和社會生活環境以及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倫關系訴求等五個緯度構建美好生活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美好生活指數;生活質量;社會質量;文化;和諧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1-0102-10

作者簡介:方 巍,浙江省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浙江 杭州 31003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在我國的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經濟收入已經不再成為公眾評價生活滿意度的唯一指標。根據浙江省輿情研究中心的連續調查,一方面,公眾的生活滿意度逐年持續提高;另一方面,公眾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地區并非杭州、寧波和溫州等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大型城市①。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本文將在評述國內外有關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的基礎上,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出發,從和諧社會角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好生活評價指數,并對該指數的構成原則與指標體系提出初步的設想。

一、國內外有關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的研究

美好生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標準有不同的認識。具體到量化的指標上來說,GDP曾經一度成為國際范圍內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如今人類發展指數又成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參照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 Human Development for Everyon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6.。從國家和地區來看,當前有影響的發展評價指標主要有美國的生活質量指標和歐洲的社會質量指標,它們都對中國學界有重要的影響并引發了一系列本土化評價研究。

1.美好生活與經濟發展

經濟是社會的物品與服務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體系Andersen, M. L., Taylor, H. F. & Logio, K. A., Sociology: The Essential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17, p.364.。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物質保證,在經濟尚不充裕、人類基本需要不能充分滿足的情形下,相應的經濟指標成為衡量生活水平的主要依據。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的內容也被普遍認為是經濟的增長Midgley, J.,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2.。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聯合國第一個十年發展計劃幾乎也將發展等同于經濟的增長Elliott, D.,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wards and Integrative Model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 36, No. 1, 1993.。在建國后的前三十余年里,經濟發展同樣也一直是國家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直至1981-1985年第六個五年規劃才改名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以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這一做法內容明確、操作簡便、易被接受,因而成為早期國內外衡量人類生活標準的重要手段。但是,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以及財富增長的邊際效應縮小和增長的極限終于令人覺醒秦斌祥、朱傳一:《美國生活質量研究的興起》,《美國研究》1988年第3期;周長城等:《生活質量的指標構建及其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1969年底,在瑞典舉行的社會政策與規劃專家會議(Meeting of Experts on Social Policy and Planning)上,聯合國批評了社會和經濟發展領域的人為劃分,呼吁實施新的統一發展戰略Midgley, J.,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p.56-64.。1995年,聯合國再次在丹麥召開社會發展國際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Socail Development),強調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促進,認為它們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of the World Summit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Copenhagen: United Nations, 1995.。這反映了社會對美好生活認識的重大變革,無疑對確定美好生活指數及其指標體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美好生活與生活質量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已經提出了生活質量的概念,并將其視為人類非經濟方面的福利水平。其后,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的概念從軀體擴展到心理和社會方面,臨床醫學關于健康與生活質量關系的研究,同樣對生活質量概念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貢獻石智勇、李春亞:《疾病與生活質量》,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生活質量概念的標志性發展,包括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生活質量概念秦斌祥、朱傳一:《美國生活質量研究的興起》,《美國研究》1988年第3期。、美國華盛頓海外發展委員會及莫里斯的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QLI),以及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生活質量等朱國宏:《生活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與經濟》1992年第5期。。此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總統國家計劃委員會報告》也在生活質量概念的發展及其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周長城等:《生活質量的指標構建及其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3頁。。

生活質量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注重發展水平的量化測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社會指標運動為生活質量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論支持,促成美國關于生活質量水平的客觀方面研究,進而在七十年代形成關于生活質量主觀方面評價的研究秦斌祥、朱傳一:《美國生活質量研究的興起》,《美國研究》1988年第3期。。如今,綜合考察生活水平的非物質方面的客觀和主觀評價,已經成為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生活質量研究的共同特點Felce, D. & Perry, J., “Quality of Life: Its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Vol. 16, No. 1, 1995; Costanza et.al., “Quality of Life: An Approach Integrating Opportunities, Human Nee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61, No. 2 &3, 2007.,并在加拿大、英國、荷蘭、德國以及東南亞等各國關于生活質量的研究中得到體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生活質量也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關注,特別是本世紀初以來,有關研究成果呈急劇增加之勢,有關生活質量的具體研究內容也逐步從客觀與主觀并重日益轉向聚焦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等具有主觀特征的方面風笑天:《生活質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顧及相關問題探討》,《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6期。。我國一些大型綜合性生活質量研究基本上也是如此,將客觀和主觀方面的指標作為全面評價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周長城等構建的中國生活質量指標,既包括客觀方面的指標,也包括主觀方面的指標。其中客觀方面的指標有物質福利、健康、消費、教育、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生活安全、環境、休閑和居住狀況等領域,主觀方面的指標則涉及健康、人際關系與社會支持、工作與發展、物質福利與消費、住房、公共政策、社會公正、公共安全和環境等方面周長城等:《生活質量的指標構建及其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467頁。。

3.美好生活與社會質量

關于美好生活的評價,歐洲國家提出的社會質量概念也是近年來具有廣泛影響的指標體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歐洲國家的一些學者不滿以經濟目標代替社會目標,開始了一系列獨創性的研究張海東、石海波、畢婧千:《社會質量研究及其新進展》,《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1999年7月,歐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會議上發表宣言,提出將歐洲建設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質量的社會[荷]貝克、范德蒙森、托梅斯、沃克:《社會質量:歐洲愿景》,王曉楠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由此大大推動了有關社會質量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

社會質量指的是“公民在那些能夠提升人們的福利狀況和個人潛能的環境條件中參與其社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荷]貝克、范德蒙森、托梅斯、沃克:《社會質量:歐洲愿景》,王曉楠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它高度強調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水平,以及人們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在美好生活評價過程中的作用。社會質量通過正式體系和非正式體系兩個緯度,從個人與社會、組織和制度,以及群體、家庭和社區兩個方面考察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了個人經濟安全、社會融合、社會團結和社會賦權等四個方面的評價要素[英]沃克:《社會質量取向: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橋梁》,張海東譯,《江海學刊》2010年第4期。。據此,歐洲社會質量基金會建構了歐洲社會質量指標體系Van der Maesen, L., Walker, A. & Keizer, M., European Network Indicators of Social Quality (ENIQ): Social Quality The Final Report, European Foundation on Social Quality, 2005.。

社會質量概念對亞洲地區的美好社會評價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亞洲學者不但形成了以浙江大學林卡教授為主席的亞洲社會質量研究聯合會,而且還積極開展亞洲社會質量指標的本土化研究。2009年,亞洲社會質量學者在韓國召開國際研討會,研究制定亞洲社會質量調查問卷(SQSQ), 次年開始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實施調查,并在2011 年召開的亞太社會質量比較國際研討會上公布第一輪社會質量調查研究的成果張海東、石海波、畢婧千:《社會質量研究及其新進展》,《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我國學者林卡、柳曉青和茅慧林卡、柳曉青、茅慧:《社會信任和社會質量:浙江社會質量調查的數據分析的評估》,《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徐延輝和王燕徐延輝、王燕:《社會質量與社會建設的比較研究——基于深圳、廈門和杭州的實證調查》,載陳健秋主編《社會建設研究》(第一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頁。、 袁浩和馬丹等袁浩、馬丹等:《上海社會質量與居民生活滿意度研究》,載張海東主編《社會質量研究:理論、方法與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56頁。以及張海東、畢婧千、姚燁琳張海東、畢婧千、姚燁琳:《2013年中國六城市社會質量的調查報告》,載李培林等主編《2015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30頁。先后運用上述標準調查問卷,對我國的社會質量現狀進行區域性的定量研究。李煒、范雷、崔巖李煒、范雷、崔巖:《當前中國社會質量狀況調查報告》,載李培林等主編《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頁。則運用2015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問卷,以社會質量為主題對全國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二、美好生活評價的文化價值取向

回顧人類關于美好生活評價標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一方面,從經濟指標到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評價所關注的領域從外在的物質領域向人類社會生活的評價擴展。早期以經濟發展為特征的評價,反映了人們對自我生存的外界物質資源的重視,強調物質資源的豐富性及其獲取的可能性在自我生存乃至美好生活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從客觀指標到主觀指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愈益體現出以人為中心的特征。盡管客觀的物質資源仍然構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但是人們主觀感受的作用得以凸現,反映了人的感受在美好生活評價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然而,不論是物質層面的經濟參數,還是非經濟層面的生活質量抑或社會質量,究其具體指標來說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構成要素。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概念及其指標體系的建構反映了人類對自我和社會認識水平的一大飛躍,揭示了經濟和社會主客觀方面的要素在人們美好生活追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聯系性。那么,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情形下,究竟應該如何認識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等有關美好生活的評價體系呢?為此,我們認為應該從不同文化關于美好生活的價值取向中把握其獨特的內涵和指標體系。

1.文化在美好生活評價中的主導地位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于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述。中國自古即有對桃花源的向往、對大同社會的憧憬,當代則有和諧社會的目標。在西方則有對偉大社會和福利國家的追求。人類福祉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Midgley, J.,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p.13-36.,其模式曾被視為服從于工業主義的普遍邏輯Wilensky, H. L. & Lebeaux, C. N.,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 The Free Press, 1965, pp.138-147.,但是現實中卻存在著福利資本主義的三種不同體制Esping-Andersen, Csta.,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olty Press, 1990, pp.9-34.。埃斯平·安德森的上述研究雖然是建立在定量的實證分析基礎上的,其結果卻證明它們與所在地區的文化存在著天然聯系。在埃斯平·安德森研究基礎上引發的學術界關于東亞福利模式的探討,更是反映了儒家文化在東亞國家和地區福利體制中的核心作用Jones, C., “The Pacific Challenge: Confucian Welfare States”, In Catherine Jones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1990, pp.198-217; Jones, C., “Hong Kong,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Okionomic Welfare State”,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25, No. 4, 1993.。這一現象告訴我們,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各自社會發展和福祉的追求過程中,無不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福祉內涵訴求。

這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福利模式或體制代表的美好生活訴求,其實正是文化的本質屬性的表現。什么是文化?文化雖然表現形態豐富多彩、千差萬別,但本質就是“特定群體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行為和意義的綜合體系”Andersen, M. L., Taylor, H. F. & Logio, K. A., Sociology: The Essential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17.。從這一定義來認識文化,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具有獨特形式的文化,其實便是這些不同地區人們對其獨特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也是他們對自身所處環境下美好生活方式的自覺或不自覺選擇的歷史性積淀。國內學者關于一個地區文化特征的界定,同樣也強調了特定地域、獨特的人群及其特有的生活方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何平:《歐洲文化特征芻議》,《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時也塑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標準。文化相對主義的研究也證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邏輯規則,具有自己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由此構成了其“文化無意識”的深層結構參見方朝暉《人倫重建是中國文化復興必由之路》,《文史哲》2013年第3期。。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美好生活概念及其評價體系,都必然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的獨特價值取向密切相關,是這種文化與他們對美好生活訴求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獨特價值取向。

2.美好生活概念及其評價體系的文化價值取向

從這樣的視角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指標體系包含的獨特文化價值取向。與其他文化相比,歐洲文化推崇社會的整體性及社會團結。梁漱溟在論及中西文化的差異時,曾精辟地指出相對于中國社會的家族性,西方社會具備的集團性社會整體特色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7-77頁。。歐洲歷史上希臘的民主政治、羅馬法對個人和集體利益的規定、基督教基于上帝的倫理基礎以及中世紀的封建道德遺風,都對歐洲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塑造作用何平:《歐洲文化特征芻議》,《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例如,法國便十分注重社會團結,強調基于道德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以及個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的共同利益基礎。法蘭西文化強調個體作為情同手足的公共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權力的持有者,要求社會對公民具備一種統一與平等的包容機制。在德國,雖然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等級關系,借助物質、法律和其它形式維持各群體的地位,通過對獲取機會和資源的控制從而達到群體報酬最大化,進而對處于弱勢或不符合某種條件外人的排斥性,但其內部的群體仍然享有共同的文化、身份和價值Silver, H., “Social Exclusion and Solidarity: 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Vol. 133, No. 5-6, 1994.。

與這種文化屬性相聯系,社會質量的概念及其指標具有十分突出的社會整體取向,強調人在本質上作為社會的存在張海東、石海波、畢婧千:《社會質量研究及其新進展》,《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強調人們在團體中、社區中和社會中的相互依存關系林卡:《社會質量理論:研究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歐洲社會質量阿姆斯特丹宣言》便明確宣告,“我們不希望在歐洲城市中看到數量不斷增加的乞丐、流浪漢和無家可歸者”;希望歐洲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上獲得成功的社會,而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公正和確保成員社會參與的高質量社會[荷]貝克、范德蒙森、托梅斯、沃克:《社會質量:歐洲愿景》,王曉楠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雖然與中國從整體性角度評價人的價值不同,但是歐洲社會仍然注重從社會性的角度評價個人價值的實現,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有賴于社會的認可,源于其所處的集體認同及互動,自我實現和集體認同存在著相互依賴。也就是說,社會質量將個人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視為個人實現其福祉為基礎的美好生活的保證[英]沃克:《社會質量取向: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橋梁》,張海東譯,《江海學刊》2010年第4期。,進而在其四個緯度的指標體系中作出了充分的體現。

與社會質量概念相比,生活質量無疑體現了個體視角的美好生活標準,關注個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客觀評價,而這又顯然與美國文化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有著密切關系。個人主義在西方文化中有著悠久歷史,但是美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將其發展成為“美國主義”康馬杰:《美國精神》,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成為公認的美國文化的核心。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的個人主義具有不同的形態和不同的重點陳華森:《美國個人主義的歷史審視》,《理論導刊》2007年第11期;樂軒:《個人主義在美國工業社會的歷史演變》,《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張濤:《個人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脈絡》,《人民論壇》2017年第11期上。,但其基本特征則是高度重視個人的利益,強調人作為價值、權利和義務的根源[英]薩姆瓦、波特、簡恩:《跨文化傳通》,陳明、龔光明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98-99頁。。托克維爾在其具有廣泛影響的《美國的民主》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個人主義的概念,并評價認為個人主義是美國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品德,以及“美國文明獨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3.和諧社會與中國文化對于美好生活的價值訴求

考慮到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概念及其指標體系的強烈文化價值取向,它們在中國的運用便存在著本土化審視和改造問題。但是,目前來看這一問題在學界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社會質量概念及其指標體系的本土化運用,相當部分研究仍然沿用了歐洲的四個緯度,或者在原有四個緯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創新和社區建設的緯度徐延輝、王燕:《社會質量與社會建設的比較研究——基于深圳、廈門和杭州的實證調查》,載陳健秋主編《社會建設研究(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頁。。盡管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中國特色社會質量的具體內涵不必嚴格局限在歐洲社會質量的四個維度上,而應該立足于黨和政府對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關注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楊泉明、高中偉:《中國特色社會質量概念的提出與界定》,《蘭州學刊》2015年第9期。,但是,考慮到社會質量概念的獨特文化價值取向,我們認為它與中國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

那么,究竟什么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美好生活評價標準呢?其實,海內外一些學者在論述社會質量在中國的本土化運用過程中已經有所提及,那就是和諧社會的概念及其指標體系。盡管社會質量概念及其指標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借鑒作用林卡:《社會質量理論:研究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林卡、高紅:《社會質量理論與和諧社會建設》,《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但并不能全面概括中國文化中的美好生活內涵。香港學者王卓祺在評論社會質量概念在中國的借鑒作用時便明確指出,和諧觀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化最主要、最寶貴的價值觀,而且文化和諧與社會和諧是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嶄新視角。他還清晰地提出社會質量概念和社會和諧概念各自有著不同的語境和制度背景,認為在具體的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要注意理論的連貫性,特別強調了中國文化遺產具有的諸多可借鑒之處王卓祺:《治理視角下的社會質量與社會和諧的比較分析》,《江海學刊》2010年第3期。。

和諧作為價值取向,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在作為傳統文化思想核心和支柱的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中都有充分的表現。“和”作為一種理念最早孕育于遠古的巫術禮儀,是對其文化形態樂的審美境界的表述陳柳欽:《中國古代和諧思想溯源》,《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然而,作為一種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諧思想則可追溯到上古的伏羲年代的陰陽和五行思想趙文:《論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產生的時間》,《宗教學研究》2010年增刊。。到了戰國時期,陰陽和五行呈現清晰的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哲理,揭示了世界萬物的多樣性及其相互轉化、相互依存和對立統一金開誠、舒年:《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1期。。作為一種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為儒家和道家等學派所肯定,無不以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為其思想的歸旨 景海峰:《天人合一”觀念的三種詮釋模式》,《哲學研究》2014年第9期。。錢穆曾經高度評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認為其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宿,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這一評論,同樣得到季羨林、杜維明、李慎之、蔡尚思和周汝昌等著名學者的高度肯定景海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脈絡及當代意義》,《中國文化》2013年第2期。。

和諧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樣也在歷代思想家關于理想社會的表述中得以充分體現。中國文化注重從社會關系角度設計美好社會,和諧便成為貫徹始終的重要主線鄭杭生、江立華:《中國社會思想史新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頁。。這種社會理想的表現,首先在于對“禮”的重視,將其視為“和”的保證白奚:《儒家禮治思想與社會和諧》,《哲學動態》2006年第5期。。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源自于祭祀禮儀,于殷商時期發展成為一種社會規范。到了周代,禮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帶有宗法色彩的社會治理制度,為古代社會的繼替和穩定奠定了基礎。孔子推崇周禮并形成禮治思想,明確了儒家文化觀與理想社會應有秩序的基本觀念。漢代董仲舒繼承孔孟儒學、吸納諸子百家,提出了禮主法輔的禮治思想。漢代之后的歷代王朝繼承了儒家的禮治思想,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指導思想。

如果說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關于美好社會運行機制的認識,那么大同社會無疑是對美好社會內容的具體闡述,展現了對基于禮治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孔子曾經對大同社會做過具體的描述: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不必為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孔子家語·禮運》)由此可見,所謂的大同就是“大和”和“太平”,就是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它是中國古代理想社會的最高境界王國敏、仲長城、薛一飛:《傳統大同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差異性辨析》,《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年第11期。。綜觀中國歷史,大同社會始終是歷代名人志士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目標,從漢代的董仲舒到唐代的韓愈,再到清朝的康有為、民國的孫中山,都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闡述了大同社會的理想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624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觀與美好生活的理想訴求,并賦予其時代精神,同時也成為我們評價美好生活的指南。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關系為本特征,因而人倫關系便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中對美好生活訴求的一個重要表現。人倫被視為中國最為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形成具有強大感召力的道德理想宋五好:《人倫文化批判的方法論研究》,《求索》2013年第4期。。從其發展和邏輯結構上看,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建立了基于家庭的父子一體、夫妻一體和昆弟一體的“三個一體”,然后將其推向社會形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漢代儒家進一步對全部社會關系進行分類,提出了涉及君臣、父子、夫婦關系的“三綱”,以及規范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和朋友“六親”關系“六紀”,在人倫關系上呈現了其“禮以別宜、樂以敦和”和諧生活的美好理想陳林剛:《人倫之道及其內外和諧》,《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所有上述內容,對于我們構建當代中國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無疑都有著不可忽略的指導意義。

三、美好生活評價指數建構初探

在明確中國文化的和諧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建構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評價指數呢?為此,我們將從美好生活指數建構的原則、現有關于和諧社會指數研究的借鑒以及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的建構等三個方面予以闡述和探討。

1.基于和諧取向的美好生活指數建構原則

要想科學建構基于和諧社會價值取向的美好生活指數,首先需要認真借鑒已有的各類有關美好生活評價指標的研究成果。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兩個有關美好生活的評價指標以外,國際上還有不丹研究中心和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國民幸福指數、哈佛商學院的社會進步指數等貝淡寧、莫映川:《“和諧指數”:超越經濟至上主義》,《文化縱橫》2014年第2期。。明確中國文化的和諧價值取向,并不是完全否定這些已有的關于美好生活評價的指標體系。應該說,所有這些成果的指標都是評價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據,對我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好生活指數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指數不同于指標的地方在于指標是對生活某一方面主觀和客觀標準的度量,而指數是基于一定理論的人為配置谷迎春:《關于社會指標體系的理論思考》,《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6期。。這就告訴我們,在構建我國美好生活指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包括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等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另一方面也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出發對有關指標加以重新建構,使之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公眾對美好生活的獨特訴求。

除了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及其對構建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的理論指引作用以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的背景下,美好生活指數的構建也應該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色。為此,我們應該認真領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特別是要深入學習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目標。習近平2017年7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對于我們構建既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同時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美好生活指數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美好生活指數的構建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從實際的條件出發,選擇適宜的和可行的目標作為具體的行動方案。本研究將側重從公眾的輿情角度評價美好生活的發展水平,這一方面決定了相關的指標將以調查對象的主觀評價為主,最終獲得的評價指數也只是某一地區實際美好生活發展水平特定角度的觀察,并不代表全面的評價;但是,這種評價從認識的過程來看是必要的。同時,考慮到公眾的感受在美好生活建設中的作用,其評價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從輿情指數的研究需要出發,我們在調查方法上擬選擇電話訪談的形式,以便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及時獲取美好生活的評價結果。這一調查方式的選擇,無疑對調查指標的選取,特別是指標數量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影響。

2.中國有關和諧社會發展指數研究的借鑒

在基于和諧社會價值取向的美好生活指數的建構過程中,我們不可忽略我國有關和諧社會指數已有的研究成果。自從本世紀初以來,為了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和諧社會的建構目標,在和諧社會概念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學界和政府部門在和諧社會發展指標方面有諸多探索。

在實際工作部門,深圳2005年率先在全國推出了“和諧深圳”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關愛、社會安全和生態文明等六個方面的39個指標。蘇州也在同年構建包括經濟指標、政治、環境和人文四個方面的和諧發展程度指標體系。2006年,北京和成都先后探索建構和諧社會發展評價指標。其中北京的和諧發展評價體系包括居民生活客觀現狀、生活訴求和政府協調等方面的15個指標,成都的評價體系則包括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誠信、公共安全、生態文明、生活的滿足度和社區歸屬感等八個方面。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在重點測量社會發展的客觀指標的同時,引入了主觀的評價指標牟永福:《“和諧指數”:為和諧社會找把尺》,《領導之友》2008年第2期;課題組:《成都和諧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實證分析》,《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此外,國家統計局也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六個方面提出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統計研究》2006年第5期。。

在學術界,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組成的“中國和諧發展課題組”曾經從經濟增長、人文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等四個維度建構和諧指數,并于2007年公布《中國城市和諧發展指數研究報告》牟永福:《“和諧指數”:為和諧社會找把尺》,《領導之友》2008年第2期。其后,張蘭友等提出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數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六個方面的21個指標。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中國兩型社會發展報告”課題組提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五個方面31個指標,用以測量和諧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許滌龍、湯智斌、薛美榮:《和諧社會指數的構建與實證研究》,《經濟問題》2013年第7期。。清華大學國際與比較政治理論中心強調社會關系在社會福祉評價中的地位,從家庭成員之間、社會(或國家)成員之間、各個國家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等四個方面構建社會和諧發展的指數貝淡寧、莫映川:《“和諧指數”:超越經濟至上主義》,《文化縱橫》2014年第2期。。

這些不同的研究各有重點。其中政府部門的研究更為側重工作目標,強調績效考核和工作指引,而學術研究則更為強調和諧社會內涵的全面體現和學理依據,提出的和諧社會的指標體系對于我們衡量美好生活的標準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現有的統計數據作為相關指標的測量手段,都是以客觀數據作為評價標準,與公眾輿情的主觀評價不同。我們認為,不論是客觀指標還是主觀感受,它們都是我們評價公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參照,缺一不可,只有相互綜合,才能真正獲得對社會主義新時代公眾美好生活狀況的全面評價。

3.基于和諧社會取向的美好生活評價指數

基于上述關于和諧價值取向的美好生活評價指數的建構原則,借鑒國內外有關美好生活的相關指標體系,并吸收歷史上和社會主義新時代關于美好生活的認識,參照學術界有關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擬從個人生活保障、文化精神生活、市場公共服務、社會生活環境和人倫關系訴求等五個方面建構美好生活指數,其中前兩個方面從個人層面考察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及其和諧關系,第三四兩個方面則從社會層面分析個人與社會及其環境的和諧發展關系,最后一個緯度則重點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具體指標見表1。

我們認為,作為社會人,美好生活應該同時體現在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從個人層面來說,又可以分為物質生活保障和精神文化訴求。不論從中國歷史上關于大同社會的描述還是當今社會關于美好生活的闡述,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保障都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這在當前大量有關和諧社會的指標體系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水平便成為我們美好生活評價指標體系的首要構成要素。然而,個人層面的美好生活標準除了物質層面的保證之外,也離不開精神層面的非物質需要。這既是個人生活內容的固有體現,也是和諧文化的精神所在。誠如前文指出,“和”作為一種理念本身便孕育精神文化形態的樂。中國歷史上關于大同社會的理想,除了物質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一種基于物質生活滿足基礎上的精神訴求和境界。

當然,在個人層面需要滿足的同時,美好生活也離不開社會生活的美滿。從社會生活來說,美好生活離不開市場公共服務及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作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公共生活保障體現了傳統民本思想對政府民生保障的要求。當然除了公共部門提供的服務,美好生活也離不開社會自然環境的和諧。作為社會存在,人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既是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也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

上面四個方面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及其相互聯系層面分別體現了美好生活的和諧社會評價內涵,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色,我們建構的指標體系仍然增加了人倫關系訴求這一緯度的內容。盡管傳統的人倫理想具有封建的烙印和歷史的局限,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結合時代精神吸納其合理要素。它既是中國特色美好生活評價的集中體現,是傳統社會關于美好生活認識的重要表現,以及個體、社會及其相互協調發展的應有反映,同時對于我們審視傳統和諧觀在當代美好生活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也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如何全面而客觀地測量并評價美好社會的發展水平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在不斷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為實現這一目標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責任編輯:薛立勇)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income is no longer the only indicator for the public to evaluate a good life. From an intern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evaluation of a good life has also changed from an early economic evaluation to a new one including non-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ocial Quality. However,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their unique criteria for good life, which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lifestyles. The standard of good life is the product of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this unique life style. For Chinese culture, the standard of a good life is harmeny. Although the indicators of good lif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ex of good life in China,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bou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ts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primary index of good life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individual life guarantee and cultural spiritual lif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the public life guarantee and social life environment at the social level, and of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dea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Index of Good Life;Quality of Life;Social Quality; Harmonious Society

猜你喜歡
和諧生活質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循證護理策略對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評價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3:42
圍絕經期綜合征婦女行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的變化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31:00
膳食纖維制劑對老年便秘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系實證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0:54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18: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久久噜噜噜| 午夜视频www|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另类色| 亚洲欧美h| 永久天堂网Av|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理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免费aa毛片|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一级色|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亚洲91在线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天堂网|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1免费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区欧美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99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91偷拍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床戏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99在线视频网站| 综合色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