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民國時期的《開明國語課本(小學初級學生用)》的字音、字形教學具有特色。其中,韻文講解注音符號方式、手寫體教學、筆順和字體間架結構的練習以及楷書行書的學習值得現今小學語文編寫和教學的借鑒。
關鍵詞:《開明國語課本》 民國教材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近幾年,由葉圣陶先生編寫,豐子愷先生繪制插圖的《開明國語課本(小學初級學生用)》(以下簡稱《開明(初級)》)備受大眾關注,研究者多從文章取材、插圖特點和教育理念等多角度進行研究,而對教材編排和教學特點的討論相對較少。其字音和寫字教學值得現今的小學語文教材編訂和教學的學習。
1.字音教學
1.1傳統反切法導入
第三冊共計42篇課文,其中有7篇課文和1篇練習涉及到字音教學。情況如下。
在第三冊第1課《歡迎新同學》中,對“友”“手”和“走”進行反切注音。反切注音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作為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相傳始創于漢朝。以“手”字為例,記為“尸ˇ又”,取“尸”的聲母sh-,再取“又”的韻母-ou相拼合,發出shou音,“ˇ”為上聲聲調,最后拼出shǒu音。
1.2注音符號貫穿文本
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反切注音法已不符合當時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滿足教學需求。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漢語注音字母,共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又改訂字母順序,增加1個字母“ㄜ”,共計40個。中華國民仍在沿用,只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教材編排如下。
第三冊6課《小螢蟲》是一韻到底的小詩。通過在韻尾標注注音符號,學生便可掌握ㄔ(ch-)、ㄌ(l-)、ㄉ(d-)等8個單音符號和1個連音符號ㄨㄥ(-ong)的讀音和使用方式。
13課《聽錯了》共76字,其中對40個字進行注音,當中28個字不重復。課文屬于中間換韻,共使用3個韻尾。教材編排的目的是學生不僅鞏固舊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涉及有ㄊ(t-)、ㄧ(y-)、ㄕ(sh-)等19個單音符號和丨ㄤ(-iang)、ㄨㄥ(-ong)、ㄨㄟ(-ei)等8個連音符號。
14課《看錯了》屬于一韻到底的短文。主要重溫單音符號ㄉ(d-)、ㄆ(p-)、ㄊ(t-)和連音符號丨ㄥ(-ing)。課后練習是根據所學注音符號寫漢字,設置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注音符號。從學習過程來看,以前通過韻文學習注音符號是“輸入”,練習就是對所學內容的“輸出”。這種培養學生逆向思考的練習,不僅鞏固知識技能,還能溫故知新、查漏補缺。
通過這3篇課文和1篇練習學習到大約80%的單音注音符號和40%的連音符號。一韻到底、中間換韻的形式可以較為集中、高效的學習字音。隨文識記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識記的準確性。在第三冊后面的幾篇課文中,編者更側重連音符號的教學和舊知識的復習和總結。
第四冊中有11篇課文和3個練習涉及到注音符號的學習。這11篇課文皆為押韻短詩。第11課和34課的練習要求是根據注音符號寫出文字,42課后面有對所有單音符號的總結。通過整理,可以看出課文的編排和練習的設置反復復習舊知識并拓展新內容。
第五冊有3篇課文涉及到注音符號。在31、35、36課中,注音符號作為擬聲詞出現在課文里,如31課《修理農具》“ㄉㄤ,ㄉㄤ,打鐵店里發出響亮的聲音。”“ㄉㄤ”即dāng音。這種情況只在第五冊中出現,標志著注音字母教學的完成。在第七八冊中,表示擬聲直接用漢字標記,如第七冊16課中,“魯濱遜……沖上去‘砰!砰!幾槍”第八冊22課的練習是把約150字的短文用注音符號標注出來,并加上標點符號。29課的練習要求將一首約200字的詩歌用注音符號寫出來。
綜上所述,《開明(初級)》第三、四冊主要指導學生學習注音符號,而第五到八冊的側重點是鞏固和練習。注音符號教學作為字音教學的重要環節意義重大。學習注音符號可以拼讀生字、生詞的讀音,還能區別多音字,糾正錯音。其次,也為學習查字典打下語音基礎。在寫作時,遇到會讀不會寫的字,可借助注音符號,就可以在字典中找到對應的字。最后,普及注音符號有助于白話的推廣和傳播。
2.寫字教學
2.1印刷體和手寫體靈活應用
第一至四冊中的課文和練習皆為手寫體,字體為楷書。而第五冊以后除詩歌、應用文之外,全部使用印刷體,字體為宋體。統觀這八冊課本,編者根據文章性質內容不同,字體的美觀、整齊程度也不同。課文中出現的手寫楷體,用筆講究,提頓、藏露之間頗見功夫。字形結構均衡、重心平穩,給人以工整規范、干凈利落的感覺和美的享受,甚至可以作為書法作品來欣賞品鑒。在實用文體中,如借條、私人信件,編者根據作者身份不同而改變字體的美觀整齊程度。如第三冊41課《借書》的便條,作者是低年級小學生,故字體略顯幼稚樸拙。這種設計理念貫穿在第三冊42課《圖書故事》的便條、第四冊30課《尋找小貓》的信件、37課《商量》的標語、第五冊38課《日記》等文章中。這樣的設計頗具匠心,不僅童氣十足、饒有趣味,而且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的距離,讓學生對書本產生親近感。編者用心良苦,隨著學生長大、年級增高,字體也日益美觀大方,最終出現行書,如第六冊18課《上海來的信》、第七冊34課《中學生的信》、第八冊7課《畢業生的信》。
2.2強調筆順和字體間架結構
筆順和字體間架結構的練習分為包括第三冊到第六冊。除第三冊29課的“中華民國”和第五冊17課的“國慶紀念”,其他練習的例字大致基本上按照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進行分類編排,如第三冊第42課的“木、本、來、米”四字屬于“畫短直長,撇捺宜伸”,第四冊25課的“梨、樂(樂)”屬于“畫長直短,撇捺宜縮”,第五冊27課“驚(驚)、鄉(響)、鑿(鑿)”屬于“二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饒減”。黃氏的九十二法是晚清書法入門的最佳蒙本,他承接歐體的用筆和特點,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構架原則編成通俗易懂的九十二條口訣,并附例字說明。書法的書寫規律和審美原則是相通的,即使未指出描紅是用于硬筆還是軟筆,九十二法貫穿于文字教學也是合乎情理的。
2.3注重行書學習
在課文中,行書最早出現在第三冊42課《圖畫故事》中,是表姊寫給表弟的便條。其他還有第七冊34課《中學生的信》、35課《小學生的信》和第八冊7課《畢業生的信》。在練習中,第五冊17課《國慶日演說》課后“國慶紀念”四字出現了楷書和行書兩種描紅。這種描紅既標明筆順,又區別了楷書和行書,還有利于規范字體。相同的形式還出現在第五冊36課《白胡須老人》中。從第六冊開始不再強調筆順的學習,更多側重于楷、行的比較,如第8課《春天來了》、34課《公園里(日記)》。教材基本上按照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準》進行字形教學,它要求“寫字的姿勢,工具的應用,以及字的筆順、結構、位置等,開始的時候,就應注意指導”。學生在第三、四學年時認識行書,在五、六學年時掌握“簡便行書的習寫”并且認識行書、草書的通用字。在于較之于隸書、楷書不便于快寫和草書不易辨識,行書則是一種易識、易寫、便于日常實用的字體,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大有裨益。編排目的以接觸大量手寫體楷書行書為基礎,教授學生正確的筆順和間架結構,并重點強調行、楷之間的不同,最終讓學生學以致用。
2.4簡體字學習勢在必行
第八冊22課的練習,是“把識得的簡筆字寫出來,越多越好”,其中的“簡筆字”就是簡體字。該教材的課文和練習都使用繁體字,在最后一冊中提及簡體字,這與簡體字運動是密不可分的。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第一套文字簡化方案,其后胡適、胡懷琛、劉復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但因各種原因字表于1936年被廢止。抗戰爆發,簡體字運動被迫停頓。雖然簡體字運動一波三折,但葉先生看到大勢所趨并順應時代需要,鼓勵并提倡學生學習簡體字。
3.學習和借鑒
《開明(初級)》成書距今八十載,時至今日,對語文教學和課程改革仍有所啟示。
字音教學方面,韻文中講授注音符號的方式值得學習。押韻的小詩或短文不僅有利于識記注音符號,還有利于識讀文字、積累詞語和培養語感。學生忘記注音符號的讀音時,可根據韻文回憶起來。這比孤立的學習某種符號更為科學有效。如果在漢語拼音的教學方面上,適當增添一些朗朗上口又便于記憶的韻文,再配合上生動活潑的插圖,定會事半功倍。另外,字音教學要不斷滲透在語文教學當中,讓學生不斷的鞏固和溫習,為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字形教學方面,手寫體教學、筆順和字體間架結構的練習和楷書行書的學習也值得我們借鑒。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許多人不認識別人書寫的字,這與平日接觸過多的印刷體和不規范書寫有著極大的關系。在識字教學中,也應該增加手寫體和行書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筆順、間架結構等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以達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效果。另外,將一些字體優美、規范的楷行字帖選入教材,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書法的審美情趣,還提升了鑒賞水平,也將美育工作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最后,也要適當增加繁體字的識讀。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構型、意義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音韻學[M].中華書局,1982.
[2]葉圣陶.開明國語課本(小學初級學生用)(修訂版)[M].開明出版社(當當網獨家銷售),2011.
[3]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清)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介紹:羅璇,碩士,張家口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識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