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摘要:民營銀行作為新型金融機構,其經營情況與發展前景備受矚目,在近5年的發展歷程中,一面借助互聯網金融優勢迅速成長,一面接受強監管環境對財務風險的考驗。民營銀行財務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負債來源風險、資本充足、流動性風險、盈利性風險等方面,各類風險相互關聯,管理中常有顧此失彼的困境。因此,深入分析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應對策略,有助于民營銀行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營銀行;財務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開放型數字銀行
一、引言
民營銀行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踐行普惠金融和服務民營經濟、刺激傳統銀行改革與創新的使命,目前全國17家民營銀行,總體發展良好。微眾銀行以“微粒貸”為主打產品,2018年管理貸款余額超過3000億元(1);網商銀行堅守“普惠金融、服務小微、服務三農”的發展定位,截至2018年末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和小微經營者客戶1227萬戶(2);新網銀行作為第三家互聯網模式民營銀行,實現了“秒申秒貸、實時放款”的客戶體驗,截至2018年末,客戶總數1905萬人,累計放款金額1601億元(3)。其他14家民營銀行均設有營業網點,多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模式,如藍海銀行定位為互聯互通,交易型、平臺型、輕資本型的O2O類互聯網銀行。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是指在經營活動中,因受到內外部難以預見或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使得銀行達到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1]。相關學者研究,民營銀行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資本充足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盈利性風險、市場風險等五方面[2]。本人在民營銀行實際經營過程中,切身體會負債來源一直是民營銀行的短板,負債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直接影響流動性以及盈利性,負債來源管理應是財務風險管理的重點;相對而言,民營銀行資產種類較少,基本未劃分交易賬戶,所以市場風險并不突出。因此,本文根據實際情況,圍繞信用風險、負債來源風險、資本充足風險、流動性風險、盈利性風險等,深入分析民營銀行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由于各類風險之間相互關聯,單就某類風險的管理措施往往顧此失彼,所以應統籌思考,站在全局角度給出應對策略。
二、民營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困境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三個重要衡量指標:不良貸款率、貸款撥備率、撥備覆蓋率。各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相關性,一是均要求提高貸款質量,嚴控不良貸款;二是要求計提充足貸款損失準備,用于吸收風險。目前,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整體較低,但有上升趨勢,2018年末網商銀行不良貸款率1.32%(4),較上年增加0.09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與貸款撥備率兩項指標達標情況良好。
一是民營銀行尚未經歷完整的信貸周期,信用風險暴露不充分,當前指標情況還不足以說明信用風險情況。二是民營銀行貸款業務以線上消費貸、小微貸為主,特點是筆數多、金額小、線上審批快,沿用傳統信貸風險管理模式無法對龐大客戶群進行管理,因此需要依靠反欺詐系統、信用風險決策模型、大數據挖掘體系,實現在線化、自動化、批量化處理。目前,已經具有自主研發的大數據智能風控系統的民營銀行為數不多。這種業務先行、管理后進的方式,有其創業初期的必然性,但也有或許將來問題暴露的隱憂。
(二)負債來源風險
民營銀行負債來源風險主要體現在同業負債依存度高,以及存款創新難。由于缺乏品牌效應、遠程電子賬戶功能少,民營銀行吸收存款非常困難,發展前期只能依靠同業存款作為資金來源。2017年末,多家民營銀行同業負債占比超過60%,遠高于監管要求。由于同業存款的穩定性較差,主要是單筆金額大、期限短、客戶集中度高,同時易受市場同向性波動影響。因此,監管部門強制要求壓降同業負債占比,一度造成民營銀行資產規模暫時性萎縮。
前段時間民營銀行智能存款成為媒體關注話題,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至少10家民營銀行推出了智能存款產品。這類存款產品為3年或5年的定期存款,但在到期日之前,客戶可隨時支取,提前支取利率最高可達4.5%[3]。多數民營銀行不具備發行大額存單、理財產品資質,要在存款上有所突破非常困難。
(三)資本充足風險
資本是抵御風險、吸收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資本充足率成為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民營銀行資本充足風險主要為資本補充渠道受限。截至2018年末,微眾銀行資產規模2200億元,資本充足率12.82%(5);網商銀行資產規模905億元,資本充足率12.10%(6);新網銀行資產規模330.5億元,資本充足率12.62%(7)。三家純互聯網銀行的資本充足壓力開始顯現。其他民營銀行雖然暫時資本充足,但也基本將資本補充規劃提上議事日程。
資本補充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內部盈利積累,通過優化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注重負債成本管控,提高資產定價能力,實現凈利潤增長;二是依靠外部資本進入,包括原股東增加資本金、新引進戰略投資者、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等。兩個補充來源對于民營銀行來說均較難落地,原因在于:一是民營銀行開業初期投入較大,內部盈利需經一定時期積累后才能扭虧為盈,短期內對資本補充難有幫助;二是股東增資擴股流程復雜,且暫不具備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的資質,外部資本難以及時注入。
(四)流動性風險
截至2018年末,民營銀行流動性比例平均127.96%,遠高于監管要求,但流動性風險屬于間接性風險,通常由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聲譽風險等其他風險間接造成,所以不能單以流動性指標評價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天然矛盾,民營銀行在創業初期,生存壓力較大,而流動資產收益較低,因此,流動資產儲備更多來自外部壓力。另外,民營銀行經營時間短,無法加入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導致在流動性緊張時,不能以合理價格在貨幣市場上快速融資。由此可見,民營銀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上,資產端缺乏流動性管理工具,負債端沒有高效的市場融資途徑,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較大。
(五)盈利性風險
銀行盈利能力主要通過資產收益率、凈息差、成本收入比來衡量。截至2018年末,微眾銀行資產收益率1.64%(8),但較2017年下降0.53個百分點,其他各家基本在0.8%左右,整體盈利水平適中;凈息差普遍較高,平均在3%左右;多數成本收入比高于監管值35%。民營銀行高薪聘請人才,注重信息科技系統投入,加上與平臺合作獲客引流等,導致日常運營費用居高不下,出現凈息差高、資產收益率低、成本收入比高的現象,一旦資產業務收益下降,盈利性風險將凸顯。
三、民營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轉型開放型數字銀行
民營銀行應專注做好普惠金融,成為傳統銀行的補充者,彌補傳統金融盲區。從客戶的日常消費需求角度出發,貼合場景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將場景金融融入互聯網生態,形成“金融+教育”“金融+醫療”“金融+餐飲”“金融+社交”各種跨界金融服務,推動銀行產品、服務的全面升級[4]。轉型開放型數字銀行可以同時緩解三類財務風險:一是基于場景可以獲得更多的客戶信息,有助于建立大數據風控模型;二是普惠金融屬于輕資本業務,可以有效緩解民營銀行資本充足壓力;三是開放型銀行,使得金融服務無處不在,應用場景豐富,資產盈利也有保障。
(二)建設互聯網信貸風控系統
民營銀行線上貸款客戶追求簡單快捷的金融服務和優質的購物體驗,催生了實時申請、實時貸款等服務,要求銀行具備大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將大數定律應用于風險管理中。民營銀行應自主研發基于互聯網個人信貸模式的客戶準入模型、欺詐監測模型、信用風險評估、風險預警、逾期客戶管理、征信服務等全套互聯網信貸風控系統[5]。在發展初期可以與先進機構合作,共同建立風控系統,業務與管理齊頭并進。對于線下信貸業務應完善業務制度和授權管理體系,嚴格貸后管理,加強客戶回訪,掌握客戶經營狀況,及時發現風險。
(三)監管部門實行差異化監管
現在民營銀行經營差異化,而監管環境未差異化。為適應互聯網銀行模式發展,監管部門可以適時推進銀行遠程開立全功能I類賬戶試點,并且適當放寬民營銀行進入同業拆借市場條件,以及發行同業存單、大額存單、理財產品等資質要求,逐步緩解民營銀行流動性風險以及負債來源單一的問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下,利率管制已經基本放開,智能存款的推出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監管部門嘗試允許民營銀行先行先試,民營銀行體量很小,并不會造成市場惡意競爭,有利于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四)加入流動性互助聯盟
在日常流動資產儲備不足、市場融資效率低的情況下,為預防流動性風險,民營銀行可以尋求同業合作,組成流動性互助聯盟。各成員行平時按比例交存互助資金,形成流動性互助資金池,在成員行需要流動性應急時,可以獲得數倍于自身交存的互助資金支持,以低資金成本代價換取大幅提升流動性風險應對能力。藍海銀行已簽署山東省城商聯盟流動性互助協議,客商銀行加入了廣東城商行流動性互助聯盟。
四、結束語
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民營銀行堅持差異化經營,財務風險管理較傳統銀行別具特色。本文就民營銀行在現階段發展中較突出的五類財務風險進行了深入分析,每類風險首先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財務指標,其后對指標結果的原因進行剖析,進而思考指標背后隱含的經營問題。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統籌思考,提供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應對策略。總結起來,轉型開放型數字銀行是方向,建設互聯網信貸風控系統是內功,差異化監管以及流動性互助聯盟是外援,堅定方向,練好內功,團結盟友,民營銀行未來可期。
注釋:
數據來源:微眾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網商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新網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網商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微眾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網商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新網銀行2018年年報
數據來源:微眾銀行2018年年報
參考文獻:
[1]王林.R農商行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8.
[2]楊靜靜.我國民營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學,2015.
[3]李昊.民營銀行發展面臨的困境及監管改革路徑研究[J].海南金融,2019 (3).
[4]趙衛星.開放型數字銀行探索民營銀行差異化發展[J].中國銀行家,2018 (10).
[5]陳紅梅.互聯網信貸風險與大數據:如何開始互聯網金融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