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
摘要:教育對國家民族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校教師是落實教育工作的關鍵群體,其思想品德與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本文簡要分析當前社會師德師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重點闡述高校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的路徑,只有切實提升高校教師的道德品質與職業修養,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才。
關鍵詞:社會輿論;師德師風;高校教師
前言:
師德是指教師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養,師風是指教師行業的風尚風氣,高校能否培養出符合社會時代發展、國家民族進步的優秀人才,關鍵在于教師。師德師風是評價一位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關鍵因素,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具有極大影響,因此為了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必須約束自身行言舉止。
一、社會師德師風發展存在問題
(一)教師對師德師風缺乏正確認識
部分高校教師缺乏責任心與奉獻精神,對師德師風建設缺乏正確認識,具體表現為不能對崗位盡責,比如上課時忽視學生管理的重要性,自顧自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完全不在意學生是否認真聽課;又如極少或不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交流,從不向學生提供生活困難與心理健康上的幫助。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根本原因是高校對師德師風建設的關注度較低,沒有針對教師開展師德師風提升工作。
(二)教師的思想品德修養有待提高
高校教師思想品德修養較低的表現是:第一,教師過于重視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平時不認真上課和科研,反而利用教師身份為自己謀福利,比如學生不給教師送禮,考試便不故意不給學生合格。第二,教師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時,沒有給予其指導,例如,某教師為了考博士積累經驗帶了一組本科畢業生,但從題目確定到論文修改基本沒有進行過指導;又如,某些碩博導師在學生時,僅將其作為幫自己收集資料的免費勞動力,并未給予其學習與研究上的指導,嚴重敗壞了教師行業風氣,降低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
(三)教師群體過度安于現狀
當前社會就業相對困難,不少碩博研究生將成為高校教師當做“鐵飯碗”,但任職之后發現薪資待遇與自己的預期相差較大,加上不愿意努力“熬資歷”,逐漸產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心理。主要表現在:第一,極少參與科研活動,即便參與到科研隊伍中,也是以“蹭經驗”為主,只要不指名分配任務便能躲就躲;第二,在上課之前并沒有認真收集資料、制定教學規劃,上課時也是照本宣科、極少與學生交流,課后從不為后進生提供輔導幫助,臨近考試幫學生劃重難點,為了表現自己教學水平較高,通過給人情分的方式降低掛科率。
二、高校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
(一)針對教師開展師德師風教育
高校若想提升師德師風建設質量,必須確保教師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正確認識自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起的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與奉獻精神,這是師德建設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校應針對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形成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良好教學觀念,只有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忘我工作,不被社會上的不良思潮影響;其次,教師應秉承終身學習理念,不斷豐富專業知識、磨煉教學能力,致力于提升職業道德修養,這是確保教師能夠準確為學生答疑解惑的關鍵;再者,教師要與學生加強交流溝通,關心其學習與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及時發現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采取或直接或委婉的手段解決,以此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最后,教師要革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充分發揮現代新型教學模式與先進信息技術的作用,借鑒網絡上的優秀教學經驗,向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學習,以此實現有效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為建設良好師風貢獻力量。
(二)提升教師的思想品德素養水平
為了規避送禮、請客等不良現象,高校應針對教師的思想品德素養加大管理力度,結合教學管理實際制定完善的師德師風考核機制,將職業道德、品德修養作為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分級聘任的關鍵標準,同時實行一票否決制,要求考核人員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給出評價,此舉有利于避免思想品德素養水平較低的教師“憑借關系上位”,對營造良好師德師風建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2]。對論文指導教師的表現進行定期考核,考核標準除了教師自己的科研項目,還應包括所帶學生的研究成果、學生給出的評價、其他教師給予的評價等,必須嚴厲處罰違反師德標準的教師,如此方能保證師德師風建設真正落實到教學科研各方面。
(三)建立完善的激勵評價機制
1.堅持科學性原則
高校若想提高教師參與師德師風建設的積極性,除了加強教育培訓與建立強制性制度之外,還可以采取構建完善的激勵評價機制的方式,通過物質與精神雙層激勵,促使教師主動提升自身職業素養與思想道德水平。在構建激勵評價機制時,高校應堅持科學性原則設計激勵標準與評價指標,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綜合性、全面性、準確性,標準與指標不能過于單一,相互之間還要具有一定關聯性,能夠避免出現師德師風評價流于形式的現象。
2.遵循公平性原則
遵循公平性原則構建激勵評價機制是保證評價過程公平、公正、透明的重要基礎,能夠避免評價人員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過于依賴主觀看法評斷,有利于增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可利用性。若是評價標準公平性較強,那么即便是平常教學相對嚴格的教師,也不會因為“不近人情”獲得較低評價,這種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的評價結果更能顯示教師的教學水平與道德修養,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對提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質量同樣起到了推動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不少高校教師對師德師風缺乏正確認識,不僅在其位不謀其政,以個人利益為先,收受大量賄賂,教學態度也不端正,課前不認真備課、課上照本宣科、課后輔導不認真。對此,高校應針對教師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工作,提升其思想品德素養水平,立足科學性與公平性原則構建完善的激勵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新.論師德師風建設在當代教育教學中的現狀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67+77.
[2]武志勇,趙銘欽,姬小明.從師德師風角度淺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J].決策探索(下),2019(09):84.
本論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9]-JKGHYB-038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