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絕大多數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見微知著,使學生通過學習思想品德知識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為此,本文基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分析,略談《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并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散發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學策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塑造學生品行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培育學生美的人格、端正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身體力行的重要養料。
一、用經典培育美的人格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在個人行為層面上,凝練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八個字的基本理念,這是人的基本品質,也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缎W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苯虒W時,教師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在發揮教材文本的特殊作用的同時,拓展延伸,精準用典,借助傳統文化,呈現歷史典故,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碰撞思想火花,引領學生做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素質。
關于“基本品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了“誠”的培育。在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誠”的成語典故、歷史事件比比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擇其“妙”者而用之,幫助學生開啟道德認知領域的大門,使其汲取傳統美德的營養。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誠”為主題,編排了《讓誠信伴隨著我》《請你相信我》《誠信是金》三篇課文。教師在充分運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可精準鏈接傳統典故“曾子殺豬”、商鞅“立木為信”、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讓誠信故事生動形象,給予學生歷史實例,引領是非明辨,解析心靈美丑,在成語“立木為信”中感悟“一字千金”的珍貴,于典故“烽火戲諸侯”中鄙視“狼來了”的無知至極。學生在娓娓道來的經典成語故事中穿越歷史的長河,享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深受思想的洗禮。課堂教學在超鏈接精準用典中,很好地遵循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要求,從而順利地完成課時教學目標任務。
二、引“美文”端正人生態度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目標,其中在“情感與態度”目標中特別提到了“愛親敬老”和“自信向上”。教師在圍繞情感目標設計教學時,要善于發揮傳統美文的輔助育人作用,以“美”的文化熏陶思想,發揮名人積極向上的言行作用,勵志、自律,引領端正學習、生活、人生的態度。
二年級課文《堅持才會有收獲》的編入意圖是告訴學生,成功貴在持之以恒,鼓勵學生立志奮斗,進而獲取成功。它讓傳統文化內容成為學生基本思想和行為要求的指明燈。在經過文本的學習后,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呈現《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引發學生討論與感悟,感受一代大儒淵博學識背后令人敬佩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在感悟中端正態度,明確方向。而后,教師再借助《鑿壁偷光》的經典文言文名句“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展現西漢經學家匡衡丞相勤奮好學的畫面,以文動人,以情感人,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段學生特點和教材文本內容特點合理運用與處理“美文美句”。例如,在一年級《家人的愛》文本教學中,教師可吟誦《游子吟》,以聲傳情,表達對媽媽的敬佩和愛;在五年級《中華民族一家親》中,教師可以積累余光中的詩文《鄉愁》,表達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熱愛與眷戀之情。
三、以實踐體驗引導身體力行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立,終極目的是希望通過教學踐行道德與法治,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文明發展做出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為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目的提供了實踐環境和內容,發揮了引導學生身體力行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努力實踐傳統文化內容,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先行者和主力軍。
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有趣有料的游戲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學習發展。例如,在教學《傳統游戲我會玩》時,通過我國傳統游戲(如放風箏、打彈弓、跳房子、捉迷藏、跳繩子等),教師可以以之為藍本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傳統游戲中實踐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后再引導學生以傳統游戲為基礎拓展我國豐富的節日文化。例如,中秋節時會有放花燈游戲,端午節時會有賽龍舟比賽等,教師可以節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進一步增強傳統文化影響力,也讓學生更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造濃郁氛圍釋放愛國情懷
21世紀的今天,《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課程,擔負著培育公民民族素質的責任。其中,愛國情懷是民族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施教者要充分利用本課程的綜合性特質,跟隨時代脈搏,敏銳地捕捉每一個階段黨與國家賦予公民的民族使命,抓住有利契機,與時俱進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聽、說、做等多形式,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聆聽祖國最強音,由內而外地釋放愛國情懷。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壯麗70年,唱響新中國”便是當下最具教育意義的主題。每一門學科,尤其是《道德與法治》,更應當瞅準時機,將文本的學習與祖國輝煌的發展歷程緊密結合,讓學生盡情游弋在70年的歷史長河中,感受每一朵浪花的魅力。例如,在教學《歡歡喜喜慶囯慶》時,教師可適時播放《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展片》等視頻,在學生一飽眼福的同時,祖國情早已在心中枝繁葉茂。課后,再借助問卷調查作業鞏固,通過創意性的祖孫三代共同完成一份問卷,促進對家、對鄉變化的了解,著眼于近處、小處的變化,將祖國的輝煌濃縮,拉近時空距離,引導學生從家做起,從家鄉做起,從小事做起,領會愛家愛鄉就是愛國,小奉獻可以累積成大貢獻,這是獻給祖國母親70華誕最好的禮物。
五、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細微之處”影響人的修養德行,像一滴甘露潤物無聲,卻貴如油,吸力如磁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相結合,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培育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美的人格,端正學生學習、生活、人生的態度,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地踐行道德與法治,真正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的有德者。從娃娃抓起,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一代生根發芽,使其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 王慧. 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熠熠生輝[J]. 名師在線,2018,69(32):4-5.
[2] 楊晶. 捕捉“微”鏡頭“ 潤物細無聲”——例談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7(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