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群
摘要: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單一,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思維導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加強英語詞匯理解和記憶能力,激發學生大腦潛能。本研究主要從使用聯想法學習新詞匯、利用詞匯之間的關系、利用詞綴、詞根學習詞匯和利用詞性學習詞匯四方面探討英語詞匯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詞匯;詞根;詞綴;思維導圖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量多寡直接影響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其表達的準確和豐富程度,甚至直接影響其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英語詞匯教學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但對大多數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詞匯的掌握和鞏固是他們英語學習的一個坎。學生詞匯的學習和鞏固主要依靠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導致致詞匯容易忘記,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通過其線條、分支色彩等分析和組建詞匯學習過程,進一步設計優化詞匯教學,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通過行動把思維轉化成實際的想法。
一、思維導圖的內涵與類別
思維導圖于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Buzan&Barrv??Buzan提出,其找針對人體大腦放射性思維的具體外化的一種方式說明,對促進個體形成發散型思維的一種有效思維工具。換一角度說,思維導圖主要講知識框架合理分割成為若干個小框架的形式,其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綜合英語詞匯的理解與記憶。將英語教材中枯燥乏味的英語單詞很贊華成為較容易理解、記憶與彩色的連貫性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英語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展開英語詞匯教學中,對于提升學生理解與記憶詞匯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聯系與發散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分類主要有圖解式圖、鏈式圖、等級圖、緊密圖、輻射圖。其中,圖解式圖圍繞英語詞匯圖片,將不同單詞標注在圖示中,或者學生直接根據教學要求直接畫出詞匯圖;鏈式圖,思維導圖形狀類似于鏈條,鏈條內環和環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共同組成鏈條,但是這種思維導圖較難記憶,需要查找出更多與此鏈條相關聯或具有組合性意義的詞匯;等級圖能夠清晰表明英語詞匯與其他詞匯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其主要應用于綜合英語上下位關系的詞匯教學過程中,其能夠幫助學生分類記憶詞匯;緊密度是以某一核心詞匯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展一些關聯性詞匯,詞匯分支之間存在必要的邏輯關系;輻射圖是較為常見的思維導圖,其雖然與緊密圖結構相似,但是輻射下的詞匯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其導圖形狀為輻射狀,其被廣泛應用在各學科教育中。
二、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方法
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主要通過機械的學習方法,單一枯燥。學生機械性地背誦詞匯,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學習詞匯,只要恰當地使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產生聯想,使得思考的過程更具有創造性,能激發大腦的無限潛能。
(一)利用思維導圖習得新詞
一個詞可能有同義詞、同音異義或同音同形異義詞,這種情況在英語詞匯中是比較普遍。因此,學生很難在不同語境下掌握一個詞匯的不同含義。例如,principal這個詞既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形容詞。學生所學習的“標準或規則”的意義并不能滿足所有的語境。由此,對于Principal的用法可進行詞性劃分,并進行主次分明的劃分,這也是思維導圖的特點。然后再來劃分詞匯的意義,并輔以例子。這樣科學的詞匯學習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使用聯想法學習新詞匯
學生在學習英語詞匯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新詞匯,但新詞匯并不是完全的新詞匯,很多新單詞都是由詞性變化而得。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注意對新詞匯進行合理的規劃,注重詞與詞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按著一定的規律和邏輯對詞匯進行歸類,自主繪制思維導圖。
英語詞匯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能夠由一個單詞聯想到一系列相關的詞匯,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加強了學生詞匯的理解和記憶。思維導圖的正確引導使用不但能讓學生能搭建詞匯的關聯結構,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散思維,新舊詞匯能做到融會貫通,幫助學生拓展詞匯量。
總而言之,對于綜合英語詞匯教學而言,英語教師應主要改進綜合英語詞匯教學模式,重點關注學生元認知能力與延續性學習能力的發展,在綜合英語詞匯教學中導入思維導圖,可同時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與發散思維能力,以及猜測詞義和查字典的習慣,學生在這種教育方式引導下監督管理自己。通過教師營造的課堂與課下學習環境,將教材中或口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匯進行系統且完整的串聯,學生在不同英語學習階段,建立與之適應的詞匯網,豐富學生的詞匯儲備。
參考文獻
[1]郭艷霞.思維導圖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初探[J].新東方英語,2019,(9):100.
[2]王海軍.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有效性研究[J].英語教師,2019,19(17):58-60.
[3]李玉萍.試論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新東方英語,20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