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激勵機制 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內蒙古包頭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資助課題(2017-jc04)。
作者簡介:楊陽,內蒙古科技大學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09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作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在互聯網的參與下形成自已的文化、語言、價值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對象到了哪里,我們的教育也要該跟到哪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利用互聯網構建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動和人類歷史的重要邏輯起點之一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了大學生的需求,使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讓學生有獲得感,被學生所接受。由此,本研究選取內蒙古自治區本科院系361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區分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狀況進行問卷調查 ,發現如下特點:
(一)大學生有積極強烈的精神需求
研究發現大學生有積極強烈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對大學生眾多需求進行了調查,如知識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就業需求,身心健康需求等等。在眾多需求中,知識需求占85.56%,自我價值實現需求占73.59%,就業需求占62.32%,物質生活需求占58.8%,身心健康需求占53.52%,交往友誼需求占51.06%。大學生知識需求和自我價值需求占前兩位,由此可見,大學生更多關注的是精神方面,期望通過知識文化的學習去實現自我價值。
(二)大學生需求存在差異性、層次性和階段性
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的需求存在差異性。
1.性別需求比較。男女生需求的類型,側重點不同。男生需求更側重于精神層面的,女生需求則更側重于物質的。在問到: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更愿意做什么?選擇繼續增加物質財富的女生占56%,男生占41%,女生要多于男生。在問到大學的目的時,選擇為了以后多賺錢的女生占62%,男生占50%;為了好就業的女生占78%,男生占58%。由此可見男生需求更多在于精神上的,女生則偏重于物質的。當問到在閑暇時更喜歡做什么時,男生在讀書、體育鍛煉、網上游戲、看電影要所花時間高于女生;女生在購物、社交聊天的時間要多于男生,并且隨年級不斷增長,增長速度高于男生。
2.專業需求比較。理工科學生更重視精神方面的需求。理工科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方面占88.83%,文科學生對知識需求方面占81.22%;物質生活需求方面,理工科學生占59.22%,文科學生占62.98%;對于就業需求差距更為突出,理工科學生占53%,文科學生占76.24%;戀愛情感謝需求、理想信念、交往友誼需求方面,理工科學生要高于文科學生。尊重需求方面,理工科學生占44.13%,文科學生占37.57%。由此可見,理工科和文科學生不同的需求取向,決定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方法應該有所差異。
(三)學生需求動態變化
研究發現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各種思潮的影響,學生的需求也呈現動態變化的特點。不同年級男女大學生的需求不同。男女生對知識的需求在大一時最為強烈占94%、93%,但在大四時,女生對知識的需求要高于男生,男生在大四時知識需求有所下降;適應需求方面,大一、大四表現突出。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后表現出強烈的適應大學生活的需求。大四學生則理論課程減少,實踐課程增多,接觸社會機會較多,所以較多表現為對社會的適應;自我價值實現需求方面,大二時學生表現較為強烈,占70%左右;物質需求方面,男女生顯示出不同的需求取向,男生對物質生活的需求要高于女生;就業需求逐步上升,大四時最高;安全方面,女生普遍高于男生;理想信念上,女生普遍高于男生,均在大一時表現最強烈;尊重上,女生要高于男生,尤其大一時表現最強烈;娛樂上,女生要高于男生,普遍呈遞減趨勢;身心健康上,比較穩定,男生在閑暇時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要多于女生,女生大三時增長較大;戀愛情感上,男生要高于女生,男生大一、大二時表現強烈;交往友誼上,女生要高于男生,大一時普遍表現最強烈。由此可見,男女兩性不同的人格特怔決定了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年級面臨不同的學習任務的情況下,男女兩性表現出不同的需求。
(四)部分學生對自己的需求缺少正確的認知
研究發現有些學生對自已的需求認識不清,缺少正確的需求認知。如問到你是否有非常明確的人生目標?9.17%的人非常明確,42.5%的人明確,45%的人模糊,1.39%的人非常模糊,1.94%的人沒有。人生目標的模糊不確定是由于目標導向教育的缺失所導致的。問到:信念對您的激勵作用大嗎?34.72%學生認為非常大,50%的學生認為大,13.61%的人認為一般,1.11%的人認為無所謂。問到:你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選擇為了以后多賺錢的占55.83%,選擇學習知識的占73.89%,選擇為了找對象的占11.11%,選擇為了得到文憑的占61.94%,選擇為了好就業的占70%,選擇為了積累人脈的占52.78%,不知道自已為什么要上大學的學生占2.78%。由此可見,學生的需求受社會經濟的影響比較大,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對自已的人生缺乏規劃。學生人生目標的迷失、理想信念的缺失、正向需求的缺乏正是由于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一)創建目標檔案數據庫,明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的導向性
首先,設置科學合理的目標。目標內容設置要全面,尊重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既要注重學生學習成績,也要注重學生其他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設置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目標激勵要采用多樣化的形式覆蓋全體學生;目標設置要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增強目標實現的獲得感;目標設定要具體,目標設定要依托于現實,既是具體任務,又是激勵機制運行的方向。
其次,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創建大學生目標檔案數據庫,激發學生成長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網絡載體,以年級、班級、社團等形式組織學生定立個人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制定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短期目標進行分解為年目標、學期目標、月目標、周目標、甚至到日目標。短期目標是為長期目標所服務。定期進行網絡評選,評出近期目標完成優秀者,給予網絡獎勵。并在網上對目標制定、評價、達成進行討論,以保證目標切實有效的落實。有效的目標激勵既可以賦予行為以意義,又能提高主客體的積極性。運用目標激勵既可以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動力和獲得感,又可以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實際的利益。
最后,借助新媒介,通過榜樣示范進一步明確目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借助新媒介,深度挖掘典型人物,尤其對目標成達優秀的學生,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在網站、微信、QQ、微博等多種媒介上進行宣傳推廣,大力宣傳其背后故事、先進事跡和奮斗經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精神動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自覺規范自身行為。
(二)建立信息化平臺,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的針對性
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臺,整合各類優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
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臺內容的選擇要分層次,分類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大學生心理需求特點,“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由于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臺內容選擇要有針對性。如大一新生以適應需求、知識需求等為中心;大二學生以人際交往需求為中心;大三學生以自我實現需求、被尊重為中心;大四學生以就業需求為中心。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目標,對互聯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線上線下、網上網下緊密結合,優化資源配置。教學管理者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變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防御;學生可以通過信息平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引導學生在線學習、自由討論,解答學生問題。信息化平臺的建立使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 信息化平臺的建立要結合地域性,突出了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的是世界的”,更容易煥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親切感。包頭市少數民族大學生較多,要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加少數民族文化部分有利于在思想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國家大勢,自覺把實現個人理想同“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的持續性
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引進人才力度要進一步加大,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步子要進一步邁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工程,不僅僅只限于課堂思想政治教學中,還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通力配合,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續進行。高校要做好人才的選拔、培訓,健全激勵制度,鼓勵老師積極參與網絡技術研究實踐;班主任、輔導員要積極利用網絡新技術新思維,關注學生思想動態變化、心理需求,進行正面引導;其他專業教師要給學生正面指導,幫助學生解決不能時期遇到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積極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利用新媒體輔助教學,結合學生需求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微平臺,與學生互動答疑討論,推送教學資源,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同時要掌握網絡溝通藝術、善用網絡語言,在思想上與學生產生共鳴。
(四)利用網絡反饋評價,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的時效性
心理學研究發現,及時激勵的有效性比滯后激勵高出6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時效性。及時反饋激勵能夠使教育對象感受到重視、認可和導向,不及時甚至拖延的反饋激勵不僅起不到如此效果,反而可能增加教育對象對教育的反感和缺乏持續導向跟進。
首先,選擇合適的網絡載體。充分利用信息傳播的便捷性,根據網絡載體不同特點和學生不同心理需求,正確選擇、運用合適的網絡載體,采用合適激勵方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如比較正式的內容可以在官網上反饋;討論性內容可以通過微信反饋;學習型的內容可以運用APP反饋。
其次,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反饋網絡體系。建立多層級網絡評價反饋平臺,對學生的信息進行及時回復、激勵,各層級網絡載體要相互補充,相互溝通;線上線下,網上網下評價反饋緊密配合,網絡評價回應要與現實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相滲透、互相融合。
注釋:
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46.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王易,張莉.試論激勵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馮剛,王棟梁.思想政治教育反饋激勵機制的構建——基于游戲系統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