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婷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金融服務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互聯網模式下金融企業對客戶需求與體驗的重視度不斷提升,更是為金融服務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便捷和自主的通道,使消費者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銀行展開轉型發展就成為了必然。
關鍵詞:互聯網? 銀行? 發展
一、前言
就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仍舊屬于新鮮事物,其業務形態多樣化,可以從不同角度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提出的個性化需求,這使得其本身發展速度相對來講也比較快。但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違規擔保、監督管理崗位缺失、夸大收益、隱瞞風險等問題,各種質疑聲也隨之出現,借助互聯網金融展開的各項銀行業務也開始遭受抨擊。盡管當代銀行有部分業務是依靠互聯網展開,其本身的金融屬性卻沒有改變,因此,如何在保證業務本身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做好問題的規避,就成為銀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戰略的重點內容。
二、互聯網背景下銀行轉型發展分析
(一)銀行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出現和迅猛發展,使銀行網點的作用被不斷的削弱。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不需要空間和虛擬化的特點,使得以往銀行在各地區和下轄城鎮布置的網點也有原來的優勢轉變為負擔,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優勢也突顯出來了。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銀行營業網點的數量可能會逐漸減少,以此來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推動金融業務朝著虛擬化和網絡化的方向逐漸發展,一些線下的實體店也會逐漸被線上各類網站平臺所取代。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與發展,正在借助自身的優勢逐步縮小和打破以往城鄉地區間的信息壁壘,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且互聯網本身方便和便捷的特點也在逐漸替代以往銀行的柜臺業務。由此可以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金融服務范圍在城鄉的面積會不斷擴大,未來群眾可能足不出戶就能夠辦理更加優惠的銀行業務,完成相關交易行為的支付和結算工作。
(二)銀行轉型發展的可行性
自我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來,國內經濟正在逐漸復蘇,銀行開展的各類金融活動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很多必須要有銀行執行的工作,也必須要對其進行密切的監督管理和控制。盡管這項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讓銀行原本的工作更加繁瑣,但因為是處于安全性的考慮,也使得很多客戶自愿將自己的資產和資金放入到銀行中,達到資產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在多年累計下,銀行的很多客戶群體對銀行都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若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其金融理財方式,則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驗證,特別是大額資金,放置到銀行中更是很多客戶第一選擇,這也是銀行進行金融服務模式轉型的一項巨大優勢。同互聯網金融機構相比,銀行在資金清算網絡、賬戶管理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為應對此類金融機構的沖擊,銀行只需在電子商務、線下資產負值業務、網絡支付方面進行深入改革,打破以往封閉的系統發展渠道,就能夠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
三、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發展趨勢
(一)與網絡科技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銀行要想在現代社會獲得合理、快速的發展機會,就應當密切跟隨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積極面對挑戰、主動把握機遇,從自身特點出發制定發展計劃,在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長遠發展規劃來看,銀行和各類網絡平臺屬于互利共贏,二者應當在合作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其中,銀行應當從創新業務模式、提升合作意識方面出發,利用第三方支付機構渠道、產品和客戶優勢來促進自身業務的充分發展。從銀行的角度出發,可以通過與網絡科技企業的良好合作來構建屬于自己的優質網絡信息平臺,開發互聯網金融業務,將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領域也納入到業務服務范疇中,開發出具有綜合性與大眾性特點的網絡服務平臺。在網絡平臺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便捷、便民的操作程序、網絡支付服務等,方便銀行管理者借助互聯網上的交易數據對客戶資質進行分析和評價。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新自身的貸款發放形式,使其能夠走進大眾的生活,在保證便民服務優質、高效的同時,創造起龐大的客戶網絡群體,為企業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二)以提升服務效率升級管理
當代銀行在發展期間需要應對來自于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挑戰和自身發展弊端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需要銀行本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對銀行所在的金融行業來講,效益、安全、流動是維持自身發展的三大基礎要素。面對互聯網金融改革帶來的影響,銀行的金融服務渠道也在實時發生改變,本身服務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在保證銀行資金交易期間網絡環境安全的基礎上,提升服務效率,提高資金流動速度,就成為銀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的主流方向。對此,銀行負責人需要從自身發展現狀出發,根據客戶實際需求,找出當前開展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力求保證客戶服務的精細度與特色化,從根本上提升客戶服務效率。
(三)構建優勢人才隊伍
銀行在應用互聯網金融科學技術時,對同時掌握了金融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需求量極大,建設一支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就變得尤為必要。基于此,銀行需要提高對信息技術、管理和經濟方面人才的重視度,根據各崗位發展需要和任務要求選撥聘用人才,借助專業人才的力量來彌補自身在信息技術上的缺失、避免在實際操作中不必要風險的產生,從而幫助自身迅速占領互聯網金融市場。此外,銀行經營者可以適當吸收和借鑒成功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經驗,建設屬于自己的網絡技術開發與利用部門,密切跟隨時代發展潮流制定內部員工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活動,并對復合型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四)創新中間業務
對銀行來講,在創新中間業務品種時,需要做好產品技術、風險管理、風險制度、業務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在考慮新產品實用性的基礎上,提高對中間業務發展的重視度。銀行應當從我國目前經濟形式、金融形式出發,逐步在基金、證券、保險等領域開發新的業務,開發出更多經濟效益較高的產品。銀行需要針對原有中間業務展開深入改革,從自身特點和優勢入手,構建出新型的業務制度,盡可能減少客戶服務花費的時間,使產品創新效率得到明顯提升。在建設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應當以為顧客提供各類相關產品服務作為重點,在保證我國銀行整體市場核心競爭力得到明確提升的同時,提高中間業務的盈利性。此外,銀行經營者可以借助各項新技術手段來提高本身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確保銀行中間業務的各項環節都可以得到合理化的整改。為避免銀行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某種情況的威脅,經營者可以通過借助各種預警指標的提示來設定臨界值,確保在業務遭遇風險時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應急措施來應對,保障新形勢下銀行的金融業務也可以保持穩定運行的狀態,從而為創新銀行的金融業務,提供差異化的風險控制手段和服務策略創造條件。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銀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自身實際發展狀況和市場發展趨勢,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屬于自己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緊密合作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同時,銀行管理者需要明確現階段銀行發展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完善的市場調查來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通過調整業務內容的方式來提升客戶體驗度,積極主動的開拓適合當代目標消費者的個性化業務。此外,銀行本身還需要做好人才的貯備,制定完善的風險預警和防護制度,以此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平.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商情,2017(11):12.
[2]魯文燦.商業銀行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競爭策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104-105.
[3]賀朝志.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子銀行未來發展趨勢[J].中國商論,2017(4):27-28.
[4]賀健健,王姣姣.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8,No.504(08):167-170.
[5]王紅.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子銀行未來發展趨勢探討[J].現代國企研究,2018,142(16):178-179.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中級經濟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