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莎莎 張晶敏
摘 要:職業教育具有組成形式多樣、限制條件少、操作性強、見效快等特點,在產業扶貧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幫扶通道侗族自治縣的案例研究,在分析通道縣存在的問題以及湖南工藝美院針對性幫扶措施的基礎上,提出職業教育與產業扶貧融合的具體路徑,即變“輸血”為“造血”,扶助教育;授人以漁,扶助技能;因地制宜,扶助產業。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業扶貧;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6-0040-02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必扶智,“扶智”的根本就是教育[1]。教育扶貧著眼于從根源上消滅貧困,是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的治本良策。從戰略角度,職業教育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是產業脫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助力產業脫貧還有賴于職業教育使出有效手段,并從中創新兩者融合路徑。
一、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情況簡介
通道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全國唯一的侗錦織造技藝國家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全縣擁有3項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和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通道縣還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如萬佛山景區、芋頭古侗寨、通道轉兵紀念館等等,旅游資源豐富組合狀況良好。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是全國職業院校精準扶貧協作聯盟理事長單位、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學院在辦學中頗具特色:一是創建并全面實施“專業+項目+工作室”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構建五位一體的非遺繼承發展新范式;三是以網絡學習空間為基礎,進行信息化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四是秉承“學生為本”的理念,鑄造“人文校園”“精致校園”“特色校園”,打造出頗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3]。
二、通道侗族自治縣存在的問題
1.教育發展滯后,教育基礎薄弱。通道縣教育受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教育基礎整體較薄弱。學者吳玩禮于2017年對通道縣下轄的8個村206名村民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被調查的村民中,有14.1%從未接受過教育,30.92%接受過小學教育,33.33%接受過初中教育,16.42%接受過高中教育,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僅占5.31%[4]。調查數據顯示,通道縣人民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素質低下,教育發展面臨極大的窘境。此外,職業教育發展狀況也令人擔憂,通道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作為全縣唯一的職業高中,是通道人民的筑夢之所,不少家長渴望孩子能在這里學到一技之長擺脫貧困現狀。但這所學校自創辦以來,一直存在師資缺乏、條件落后等問題,其發展陷入了規模小、水平低的困境。
2.群眾知識技能缺乏,發展后勁不足。通道縣古老的侗族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進入21世紀,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出現衰落趨勢。貧困迫使通道青年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掙錢,致使侗族文化的結晶后繼乏人。當地空心化嚴重,大量優秀人才外流,滯留在通道縣的勞動力大多是學歷層次偏低的中老年人,貧困群眾缺乏知識技能,脫貧所需知識儲備嚴重不足,無法為產業脫貧提供智力支持,貧困群眾參與產業脫貧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大幅度降低[5]。
3.產業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以具有代表性的湖南通道侗錦為例,侗錦織造技藝起源于農耕社會,是對當地特色資源和民族風俗的深度挖掘和應用,長期以來以滿足當地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為主要目的。20世紀80年代以后侗錦逐漸商品化,侗錦織造技藝逐漸演變為物質生產手段,僅為經濟而存在[6]。在市場規律的影響下,為了迎合消費者侗錦逐漸喪失了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其產品與其他民族織錦在品牌宣傳和外觀設計上日趨相似。嚴重的產品同質化現象,使侗錦的市場競爭力日趨下降。
三、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幫扶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具體措施
1.教育扶貧。針對通道縣教育基礎薄弱的問題,湖南工藝美院對通道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專業建設進行了全面會診,為其發展提出了諸多“金點子”。如指導增設電子商務、工藝美術等專業,使通道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形成了與當地特色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體系;指導修訂并完善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構建了“校點即旅游景點、校企即民族文化企業工學交替的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指導開發了《侗族服飾》《侗錦織造技藝》等30余門校本特色課程,兩校教師結對,采取“線上結合線下”和“跟班上課”等措施進行幫帶。此外,還派遣多名專業教師開設專題講座、上示范課、指導專業實踐等等。在湖南工藝美術學院的幫扶下,通道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數量翻了3倍,已經發展成為湘西一所辦學水平較高的中職學校。
2.技能扶貧。湖南工藝美院師生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田梅”侗錦品牌,并與兄弟院校以及專業設計大師積極合作,從圖案造型、色彩搭配、裝飾花紋等方面對侗錦進行創新,打造出高品質的服飾、家居、旅游等侗錦產品,并協助企業對品牌進行營銷策劃和宣傳,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銷量。湖南工藝美術學院各院系師生創造性地將侗族特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糅合到日常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當中,開發出一系列既具侗族特色又有時尚氣息的高藝術品位作品。此外,湖南工藝美院還多次舉辦扶貧培訓,開設了包含通道縣的歷史沿革、侗族文化、侗錦的發展、繼承與創新等專題的相關課程,幫助通道縣人民開拓視野,拓寬思路,更新設計理念,提升創作能力,利用侗族傳統工藝幫助通道縣人民就業脫貧,提高經濟收入。
3.產業扶貧。湖南工藝美術學院教師團隊就通道當地特色進行研究,為通道縣開發制作電商網站,并為網店的開設和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服務,通過電商這一新興平臺幫助銷售當地侗錦、黃桃等特色農產品,提高村民收入。此外,組織專業人員拍攝通道縣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活動等,制作宣傳片向外界展示通道縣特色的旅游和文化資源[7]。另外,湖南工藝美院還與通道縣政府共建侗族非遺保護與研發工作站,鑄造侗族文化研究和繼承創新基地、師生文化調研和寫生基地、通道縣工藝品研發孵化基地,向外界提供了展示傳播侗族文化和推廣通道縣工藝品的重要窗口。
四、職業教育與產業扶貧融合路徑探析
1.變“輸血”為“造血”,扶助教育。職業教育與產業扶貧融合要調整思路,變“輸血式”物質扶貧為“造血式”教育扶貧,將人口負擔轉換為勞動力資源,為產業脫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扶志”和“扶智”是教育扶貧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培養產業貧困地區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幫助其樹立通過努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以擺脫當前貧困狀況的信心,進而付諸行動帶領地區脫貧致富。由此推動產業貧困地區的人口負擔向“自食其力”的勞動力轉化。另一方面要基于產業貧困地區的歷史傳統、區域特色以及經濟發展現狀,針對性地設置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產業貧困地區注入新鮮血液。
2.授人以漁,扶助技能。產業陷入貧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從業人員技能的缺失,因此技能扶貧是幫助產業貧困地區盡早脫貧的關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職業教育扶貧能很好地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在產業貧困地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構建職業教育培育體系,是職業教育扶貧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在幫扶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擇優選擇扶貧路徑,大力開展技能扶貧。其次,職業院校應將本校的專業實際和貧困地區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發出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和有利于產業貧困地區人民就業和創業的技能培訓體系。幫助當地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通過技能推動就業和創業,進而緩解地區貧困問題。
3.因地制宜,扶助產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發展產業,要因地制宜把扶助產業作為脫貧的根本出路。因此,職業教育扶貧必須做好實地調研考察工作,充分了解當地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在立足當地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培育發展扶貧產業,確保產業既能符合市場需求又不隨波逐流,盡量規避同質化嚴重的無序競爭,這樣才能抵御市場風險并獲得長足的發展。
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在眉睫,而產業脫貧的任務依然艱巨。職業教育在產業扶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幫助產業從業人員掌握更多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提升生存能力,進而幫助產業擺脫貧困,實現持續向好發展,從根源上消滅貧困。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扶貧的路徑,加大對職業教育扶貧的扶持力度,可以幫助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季平.黑龍江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4):67-69.
[2]? 劉冰清,吳靜黎.略論侗族文化生態保護——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5,(1):61-64.
[3]? 黃璜.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的高職藝術設計院校“三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J].戲劇之家,2018,(34):121-125.
[4]? 吳玩禮.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與思考——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為例[J].科教導刊,2017,(8):36.
[5]? 彭歸,李佳花,林曉敏,等.懷化市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以通道侗族自治縣為例[J].金融經濟(下半月),2018,(8):3.
[6]? 黎嬋.當代侗錦同質化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7]? 范果.對接文化產業發展與提升構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6,(5):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