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佳
摘 要 相較于短視頻,Vlog具有明顯的自我意識,每一幀場景、每一條字幕均有自我披露,鄉土情結、精神訴求、生活理念等遍在。文章以百家號為研究平臺,選取典型的草根Vlog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看到,草根Vlog總體上以“家”為拍攝核心,并在作品和互動中更加積極地尋求人們的共情,不僅是流量變現帶來的收益,更多的是人們對于他們草根身份的認同。
關鍵詞 草根Vlog;文化認同;塑造形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22-0082-03
Vlog可以認為是一種網絡日志。早在2012年,YouTube誕生首條Vlog起,到2018年已成為成熟且持續盈利的產品:YouTube每小時會有2 000多條Vlog產生。而國內Vlog,始于藝人歐陽娜娜的發布——在美國求學期間,持續更新Vlog,單條Vlog能達上百萬點擊率,因此被稱為“國內明星Vlog第一人。”
國內Vlog尚處于起步,發布的內容可謂風格迥異,有追逐流量的吃播、記錄日常的生活播、自我激勵的打卡播、地方色彩的風俗播等,總的來說,視頻內容多為記錄作者的個人生活日常,主題十分廣泛,或是參加大型活動的記錄,或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集合。
我們所能看到的發布平臺大致分為三種:一是趣緣網站(如B站),亞文化氛圍濃厚,內容涉獵廣泛。二是老牌門戶網站。2018年起,巨頭積極搭建平臺——如新浪的“Vlog召集令”,授予單月發布4條以上的原創者可申請“微博Vlog博主”認證資格,并享相關平臺流量扶持政策。由于門戶Vlog處于初創,大多轉載其他平臺,目前尚無特色而言。三是以百家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隨著Vlog的市場下沉,加入的新手們往往為草根群體;并且由于作者身份的草根性,逐漸形成了市井百態的中國化特色。
中國草根群體開始試水Vlog圈,進一步打破了原先明星塑造起來的生態圈,他們紛紛入駐百度號、企鵝號等平臺,為國內Vlog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百家號,從最早的文章推送,到2017年圖集上線,再到2019年Vlog全平臺創作,緊跟著自媒體時代的發展抓住了受眾的興趣點。
1 草根Vlog傳播特色分析
縱觀草根群體創作的Vlog作品,里面都有著對更好融入社會的期待,都有強烈的身份認同感,而不是一味獵奇。文化認同一詞,就很好概括了他們身上這種特質。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基礎的價值取向,具有標識民族特性、塑造認同心理、規范社會行為、培養統一意識、凝聚民族精神、強化統一意識等功能[ 1 ]。草根群體的信息源很多來自手機,里面的世界(抖音的年輕潮流、微博的瞬息萬變等)讓他們增長見識的同時,也讓他們漸悉與中國社會的距離感。通過他們的Vlog作品,我們可以感知到他們渴望被感知,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接受。
1.1 以“家”為單位的素材選擇
草根群體的生活環境,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的中國鄉村,還主要包括兩類人群:生活在大城市或省會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長期生活在三、四線小城或縣城的本地居民。他們身上有著中國傳統強調的家庭血緣關系特質,即以家庭為本位。具體到他們的Vlog作品上來,就是以“家”為單位的素材選擇。百家號很具代表性:“鄉野小妮”中,一對鄉村小夫妻,將視線固定在自家農院里,全家人的飲食、兩子女的玩耍、公婆的勤懇勞作……都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對于早已適應快節奏的都市人們來說,這些都是重復的生活瑣事,圍繞小家的敘事未免眼界過于狹窄。但草根群體是當代中國最具“鄉土性”的,他們祖祖輩輩習慣以家為單位的耕作、居住和生產方式,進而他們的Vlog選題重點也是家庭,他們堅信個體最終的歸宿點終究是家庭。同時這樣的選題也能形成他們的共同集體記憶——“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土地”,達到自我認同和規范群體的同時,良好的形象管理和優質的內容輸出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對于他們的認可和接受,從而積極融入當代中國。
1.2 以方言為主的話語體系
草根Vlog的作者來自天南地北,遍布中國各處城市,方言特征比較明顯。百家號中的Vlog中充斥著各地方言,置身其中極像品嘗一桌民俗大餐:“顏美食”的秋妹是一個地道四川妹子,愛吃辣愛笑愛鬧騰,更是操著一腔川蜀口音。“真巴適,好安逸!”“孃孃,你中午來我家次煩(吃飯)吧。”任何的鏡頭有了秋妹的川話作輔助,更添幾分新鮮真切感。作為外鄉打工的農民,大飛一回到河南老家就開啟方言模式:“清倒切,恁要非嘞給俺次睡覺(大清早,你非要給我吃水餃)。”“畝牛事,你掉瀉去我就布住你(沒事,你要掉下去我就抱住你)。”
截至2019年9月,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率接近80%,各民族各地區交流交往的語言障礙基本消除。但正如牛國棟先生認為,推廣普通話可能會對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語言的形成和延續是幾百上千年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作為植根于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 2 ]。草根Vlog方言式講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產生共鳴作用,為Vlogger們積累了大量基于地緣形成的粉絲群體,使得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流量。此外,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也通過草根Vlog得到了廣泛的介紹與傳播,對于地方區域政經社文多方面帶來較大發展。
1.3 富有地域特色的選景布局
“2017第一網紅”李子柒作為知名田園自媒體博主,其作品“仿若一幅自如閑適的山水畫,激發著人們返璞歸真的情感共鳴,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實寫照。(中國日報評)”不及李子柒具有國際傳播力的選景制作,百家號的草根Vlog將目光投到了富有地域色彩的選景布局中:“泥土大同”致力展示農村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更為具體是身處晉北黃土地的父母的勞作日常。在他的作品中,有兩部分選景——開頭會選擇拍攝外景,包括晉北農村的廣袤土地以及在外鋤地放羊勞作的父親;中后部分會轉到室內拍攝,有灶臺前做晌飯的母親和團坐在炕席上吃飯的一家人等。此外配樂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前悠揚后活潑,與畫面相得益彰。
丹尼爾·貝爾認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3]他們善于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夠在平凡生活中發現身邊的美麗景色,用鏡頭留住中國的社會和自然影像。
1.4 以共情傳播為特征的情感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草根”還有“平民百姓的、群眾的”這一層涵義,并傾向于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上的一種卑微[4]。作為基層角色追求現世安穩、社會交往敏感、經濟教育焦慮等特征,更多取決于草根群體的現實生活狀態,并在其Vlog創作中體現出以共情傳播為特征的情感表達。共情有兩層涵義:廣義上指中國傳統中的“博愛”;狹義上則是范圍較小的人際交往中的將心比心。
Vlog擁有講求人格化的草根群體,在作品中強調共情。“小夢日記”從2019年7月開始記錄孕期:鏡頭前的她,由于妊娠糖尿病的緣故,三餐吃粗糧并定期測血糖;丈夫忙于生計,缺少陪伴的孤獨感……這樣記錄產生的強烈在場感,觀眾紛紛在評論區的留言互動。自標簽“90后重度抑郁癥患者”的黑白則是記載了自己的抗抑生活:到醫院定期診療的情況匯報、抑郁發作時的暴躁無助、參加病友葬禮的難過傷心等。
不同于“同情”,“共情”不只是單就對他人的不幸境遇表示惋惜,它更多的是一種“識別復制功能”——先識別他人情感,然后將這種情感狀態復制于自身,以此達到一種共鳴。深諳共情傳播技巧的草根Vlog,積極的進行故事傳播,自身情感得到宣泄和表達的同時,也積累了能帶來穩定流量的粉絲群體。
2 草根Vlog的當前傳播潛憂
2.1 視頻內容:主題混雜且具意識流傾向
一位優秀的Vlog博主,所拍攝的視頻必須包含明確的主題內容。以吃播Vlog為例,日本的木下佑香,以速食挑戰來引發興趣點,加之“吃不胖”“長相甜美”等反差,吸引一眾粉絲持續關注。草根群體所涉獵的Vlog領域,所展現的中國獨有要素,本該是有鮮明特征和競爭優勢的。但是具體到個體草根時,一部分人顯然沒有找到自己的主題:除了有鄉土特色或日常札記這兩大類主題外,吃播主題幾乎占據了大半壁江山,繼續啃食“大胃王”紅利來賺取流量,拍網紅食品拍黑暗料理拍奢侈大餐……長期觀看這類作品,對觀眾毫無審美價值和精神意義可言。
此外,草根群體有著明顯的意識流傾向。“意識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許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鏈條或‘系列之類的字眼都不能恰當地描述意識最初呈現出來的樣子。它不是片段的連續,而是流動的。”[5]當意識流進入到Vlog創作中,就表現為大量心情抒發類的旁白式話語出現在作品中。鏡頭中的人物,與觀眾沒有互動交流,字幕代替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像是回到了卓別林的“默片時代”;本應進行聲音傳播的地方背單調的配樂所代替,既單調也無新意;鏡頭中的字幕所傳達的內容也多是消極之辭,頗有博人同情之嫌。
近年來,國家網信辦相繼約談新浪微博、今日頭條、騰訊等網站平臺,要求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賬號管理,積極傳播核心價值觀,營造健康主流輿論環境。“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將成為內容生產的原則和標準,并推動文化傳媒產品制作走向理性[6]。
2.2 商業模式:創作者缺少媒體思維
“自媒體是我國近年來的網絡主流現象,其間蘊藏了新興商業模式、社會管理機制、新型就業可能等等。”[7]據統計,知名自媒體人李子柒2019年收入1.6億,打敗200家上市企業;李佳琦同年帶貨近2億,超六成上市公司盈利。從如此可觀的收入來看,自媒體時代真的這么容易盈利嗎?李子柒為拍蘭州拉面視頻,曾拜師學習數月;李佳琦一天則要試300多支口紅,他的嘴唇近于麻木。總之,自媒體常有,但好的自媒體賬號不常有。
草根群體搭乘自媒體之車,乃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但追求快的理念讓Vlogger將創作成本無底線壓縮,有的視頻僅僅一遍通過;Vlogger們的拍攝設備簡陋(一部手機/一臺相機),跟專業水準相差甚遠,一個機位是常態,快進和字幕是他們所謂的后期剪輯。“一拍攝、單機位、簡字幕、常快進”是他們如今普遍存在的問題。
2.3 媒體使用:“深觀看”需求亟待滿足
短視頻時代與生俱來的“輕量級”,無論是觀看者還是發布者,都是一件“即看即拍即傳”的事情,所以慣性思維導致的后視頻時代發展存在很多問題。Vlog的興起,既表明人們對于“快、碎、散”媒體的審美疲勞,又暗示了下一個發展紅利點——“深觀看”時代的再次復蘇。
以草根為代表的平民自媒體,對短視頻和Vlog兩者尚無明確的區分,認為Vlog就是加長版短視頻。這樣的作品,有的只是量的增加,缺少質的飛躍。 Vlog的“深觀看”特質注定了原創性是其核心,低門檻吸引來的草根群體,一方面會追逐流量,拍攝大量同質視頻,另一方面缺乏創作素材,視頻很容易成為個人的心情日記,“鏡頭不夠話來湊”。要知道,各大平臺的準入便利只是前期工作,人員的盈利體制、內容的版權保護以及作品的拍攝培訓等才是平臺建設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4 結語
議程設置理論的創始人麥庫姆斯曾說過:“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講故事的傳統,但是,好新聞不僅僅是講故事,而是講述那些對公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8]Vlog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式,在如何講好故事方面,提出了完整的故事內容、真摯的人物情感、精心的場景拍攝、積極的故事內涵的高層次要求。
而草根群體積極融入新媒體創作隊伍,為整個Vlog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他們的作品以“家”為素材,說著一口濃郁的家鄉方言,講述富有中國地域特色的草根故事。在以Vlog為主的自媒體時代里,草根們重新塑造了其熱情向上、努力生活、積極融入、關心外界的正面形象,為構建中國社會基層和諧社會實施狀況提供了鮮明及時的反饋。當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草根Vlog同樣面臨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無論視頻創作、媒體使用、商業模式上,都有賴于草根群體長久的媒介技術學習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培養,努力成長為專業的自媒體人。就此而言,草根Vlog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才剛剛開始。
參考文獻
[1]馬大正.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18世紀土爾息特蒙古東歸壯舉的啟示[J].西部蒙古論壇,2009(4).
[2]方言需要保護嗎?[N/OL].齊魯晚報,2005-08-22[2020-08-25].http://www.sina.com.cn.
[3]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4]謝樹瑩.“草根群體”的由來、演變及其特征[J].大眾文藝,2014(2):260.
[5]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2003.
[6]崔保國,劉金河.中國傳媒產業回顧與展望[J].新聞戰線,2019(1):19-23.
[7]王興全.自媒體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N].文匯報,2017-07-27.
[8]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