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音樂的傳播以更豐富的形式走進廣大青年學生的視野。利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地方高校普通音樂教育教學的水平,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增進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新媒體對地方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傳承的推動作用,并就新媒體技術推進地方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與傳播提出了相關實施策略,為打造地方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民族特色教學模式提供有效途徑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教學模式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媒體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民族特色教學實踐模式研究”(2019JGA218)研究成果;廣西科技大學2018年度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普通高校音樂鑒賞類課程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創新研究”研究成果。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及手機、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各種各樣的新媒體相繼走進人們的視野。音樂的傳播以更豐富的形式走進廣大青年學生的視野,給校園文化的傳播帶來更多活力的同時,也給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地方高校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和發展。
一、新媒體對普通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傳承的推動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
新媒體時代音樂的傳播信息量更大、更新速度更快、更具有即時性,它大大拓展了民族音樂教學的音視頻資源,讓高校音樂教學的資源得到及時更新。同時它形式多樣,不受時間限制,互動性更強,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新媒體技術能豐富高校音樂課堂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它不僅能進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更能讓高雅的音樂文化更好地滲透校園音樂文化,提升校園文化水平和檔次。
(二)有利于推動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公共(普通)音樂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要因地制宜創新藝術教育教學方式,探索簡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實際的藝術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為導向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1]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播、發展方面,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對象覆蓋高校各個專業,民族文化教育傳播的受益面、輻射面廣。而且,高校的師生思維活躍、知識更新快,掌握和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及創新能力更強。因此,現代新媒體科技將會給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帶來勃勃生機和無法估量的能量和效果。
(三)有助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高校普通音樂教育模式
自從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教育深受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學生大量學習西方音樂理論體系。近幾十年,西方音樂特別是國外流行音樂在成熟的商業運作體系和媒體的大肆宣傳推廣下,已深深根植于中國廣大青少年的音樂生活,青年學生對國內外的流行歌曲耳熟能詳,但對本國、本地的傳統民族音樂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學習了解,難以融入其中感受其音樂文化的神韻。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新媒體時代,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校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推動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持久傳承與發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音樂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時代的需要。
二、新媒體背景下普通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是重視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學的規劃。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應重視民族音樂的教學與實踐,首先要創造條件多開設相關的課程,如中國音樂欣賞、民歌賞析、戲曲欣賞、中國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等課程。同時在學校的藝術社團中,要多組織學生排練演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等作品,讓學生通過欣賞、參與表演及傳播民族音樂,培養他們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注重利用新媒體,搭建一個融民族音樂欣賞、表演、編創、制作和媒體傳播為一體的,參與性、互動性強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教學平臺及教學模式,做好整體規劃。
二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改善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目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缺乏統一的音樂教材及配套的教學音像,高校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參加教學交流與教學技術的培訓;要善于學習和運用新媒體技術,及時收集和篩選民族音樂表演信息及作品;學會錄制、編輯制作新穎的民族音樂教學音頻和視頻素材,及時更新課堂教學內容;要學會利用新媒體改善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通過創建民族音樂課堂作業試題庫,讓學生參與新媒體音樂的評價、創作等,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三是利用新媒體深入課堂的互動、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融合新媒體技術的高校民族音樂課程可以結合建設翻轉課堂、雨課堂,利用微信群等媒體交流平臺增強現場學習互動、改善課堂學習氛圍、完善課堂的評價制度;同時利用網絡媒體實現課后對教學內容的拓展、討論和互動,如給學生布置民族音樂方面的作業,鼓勵學生利用圖片、視頻等新媒體技術,參與對民族音樂作品的收集、學習、討論、制作和傳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新媒體音樂作品的創新設計和傳播,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增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讓高校課堂教學成果能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利用新媒體打造高校民族音樂作品的實踐與傳播平臺。普通高校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往往以流行音樂居多,民族音樂方面的文化活動少之又少。學校一方面應引起重視,可定期邀請民族音樂方面的演出和講座進校園,同時用新媒體加強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還可以多組織普通高校學生藝術團排練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上演,讓民族音樂充分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建立高校的民族音樂傳播平臺,通過微信、QQ等讓學生接觸和了解民族音樂作品的相關文化,了解、學習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感受民族音樂的神韻,領會民族音樂的精髓。學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加強高校學生藝術團隊的排練、演出環節等各教學環節的管理與溝通;利用新媒體對藝術團隊排演或編創民族風格的音樂節目進行有效宣傳和推廣。
五是利用新媒體促進高校民族音樂新作品的創作與傳播。地方高校應重視學生藝術團體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引領作用。學生藝術團體師生在學習、排演經典民族音樂作品的同時,可以對本地區、本民族音樂進行研究、學習和挖掘,編創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或者本校特色的聲樂、器樂、戲劇、舞蹈作品,利用新媒體制作和推廣原創民族音樂節目的成果,豐富民族音樂教學。高校可以建立讓學生了解、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新媒體渠道或平臺;組織學生演出和編創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利用新媒體介紹作品、組織觀眾、增進互動,制作精美演出視頻,推進演出視頻的傳播等,提高演出質量、演出效果。
三、結語
新的時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必然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而利用新媒體現代科技探索、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校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模式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地方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民族音樂教學應借助新媒體技術改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讓民族音樂充分融入高校音樂課堂及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民族音樂教學環境中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推動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持久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4-01-14)[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2]付菠益.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分析[J].大眾文藝,2020(7):191-192.
[3]邱忠治.新媒體背景下大學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J].北方音樂,2018(5):202.
作者簡介:
蘇燕,廣西科技大學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普通高校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