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惠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口語表達作為口頭交流的主要形式,作用日益突出。口語輸出即口語交流或者口語表達,指的是學生采用口頭說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形式多種多樣,如朗讀、轉述、回答、看圖表達、演講、討論、匯報等。口語輸出是小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因素眾多。如何徹底消除小學生的口語輸出障礙,是廣大一線小學英語教師最關注的問題。
口語能力得到提升的關鍵是要有大量的口語輸出。口語輸出要想發揮最大效果,離不開對語言和語塊的熟練掌握。
語塊理論認為人們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更多地會使用高頻率的短語。一個語塊就是一個語義單位,可以降低大腦記憶單詞的負擔,讓大腦接受更多的語言單位。因為語塊具有一定的固定結構,因此學生在使用的過程中只要按需提取,就可以實現隨用隨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樹立語塊意識,讓他們借助語塊記憶單詞;其次在課堂上增加語塊的輸入量,引導學生多閱讀,從不同渠道豐富語塊儲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對師生調查問卷和觀課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認為影響當前小學生英語口語輸出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1.學生自身心理因素造成口語輸出障礙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小學生在英語口語輸出過程中普遍存在焦慮、自卑、膽怯等心理。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緊張、害怕等是口語表達的重要障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交流狀態(孫春霞 2019)。另外,在英語口語課上,學生因為害羞或者怕別人議論,不敢開口,更不與同伴交流,即使會,也不主動開口,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狀態,自然會影響口語表達和語言輸出。
2.缺乏學習動機、興趣造成口語輸出障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動機和興趣直接決定口語輸出的質量。然而調查發現,學生缺乏口語輸出的動機和興趣,認為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和滿足父母的要求,長此以往,口語輸出困難。
3.學生語言儲備不足造成口語輸出障礙
學生只有有足夠的語言儲備,才會有高質量的語言輸出(杜勝春 2019)。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在口語輸出時出現語音、語調、表達、語法等障礙。如:20%的學生認為詞匯量不大;30%的學生認為表達不需要語調;15%的學生不知道語法是否正確;20%的學生認為口語表達時發音不準;15%的學生在指定話題時不知道說什么。由此可見,在進行口語表達時,詞匯量和語音語調等是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主要障礙。
4.學生對英語文化了解不夠造成口語輸出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掌握一定量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進行表達,也有助于他們對某個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如果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在談論某個話題時就會無話可說。然而,由于教材中較少涉及文化內容,教師往往忽略對文化知識的講解,造成學生語言文化素養欠缺,從而影響口語輸出。
1.缺乏語言環境
英語學習要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因為環境對語言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只能在40分鐘的課堂上接觸英語、用英語交流,課后缺少英語交流的環境和機會,阻礙了口語輸出。另外,很多學校沒有開設“英語角”、英語小廣播等交流平臺,導致學生缺少訓練口語的機會,影響了口語輸出。
2.班級人數較多
目前小學階段班級人數多,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口語輸出的機會大大減少。研究表明: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基礎上。由于班級人數眾多,教師開設口語練習的難度較大,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減少了部分學生口語輸出練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3.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正相關。往往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會給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還可以進行有效輔導。但有很多家長受教育程度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孩子的口語輸出和表達不重視,更無法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從而導致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欠缺。
4.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高
影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客觀因素來自教師,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頻率的高低決定能否給學生創設口語表達的情境(楊淑媛2019)。通過問卷調查發現,50%的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和漢語的比例相當;30%的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漢語組織教學,只有20%的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全英語組織教學。由此可見,教師使用英語的頻率較低,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輸出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的口語訓練過少,使學生沒有機會操練英語口語,影響了其口語能力的發展。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語塊為單位加大對學生語言的輸入和輸出訓練,并在組織課堂教學用語時結合語塊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處在濃厚的語言學習環境中。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還能激發他們用英語表達的欲望,同時能讓大部分學生結合教師使用的常見句型、單詞搭配等范例進行模仿和創編,最終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陳鈺鑫 2019)。在日常教學中,當學生對教師使用的英語不理解時,教師要不斷地重復,并通過動作示范、表情變化、實物等手段進行輔助講解。教師在發出指令時,語速要慢,呈現單個詞組,同時配合動作。長期堅持,學生就能理解教師要表達的意思,并熟悉相關句型表達。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1 In class story time教學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指令性教學,如“Stand up!Sit down!Open the door,Close the window,Come in,please!”等;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發出指令。在講Stand up!時,教師可以雙手向上抬起示意;在講Sit down!時,教師可以雙手下壓示意等。另外,面對較難的內容時,教師要借助語塊教學理論,將其分解成容易理解的語塊,降低難度,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教師課后可以進一步整合課程資源,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關注“聽”的訓練,并推薦學生收看、收聽一些原版英文動畫、歌曲等,背誦經典詞組和句型,幫助他們克服口語輸出障礙。
在解決小學生英語口語輸出障礙的問題上,教師要提升專業水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轉變自己的定位——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伙伴;其次,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開展,讓他們在主觀認知上感覺良好,樂于參加課堂活動;最后,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面,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教學方式、教學設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口語輸出。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1 In class story time教學為例,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教師圍繞open和close兩個詞語設計如下問題:“What else can open/close be used with?”因為答案不固定,所以學生在回答時積極性很高,如“Open the book.Open the bag.Close the book.Close the bag”等,充分調動了他們表達的欲望。接著,教師讓學生兩人一組,使用open/close進行指令訓練,并配合動作進行表演。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實現有效的口語輸出。
口語活動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活動。口語表達強調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在實際教學中,在教師開展口語活動時,學生經常受制于教師,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且自我壓力大,不愿意交流(閆麗凡2018)。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緩解其緊張的情緒和心理。當學生沒有心理壓力、表達自由時,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口語輸出興趣。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做游戲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1 In class story time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Say and do”游戲,讓一名學生抽取指令卡片并發出指令,其他學生共同做相關動作。這種一邊說一邊做的游戲活動不僅能增加學生對指令用語的印象,還能幫助他們牢固掌握指令用語的使用方法。教師還可以增加游戲難度,如設計“Do and guess”游戲,讓一名學生用肢體動作描述指令,其他學生猜測。在平時的口語教學中,只要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適時增加游戲活動,就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口語輸出的難度,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口語輸出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口語表達能力是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需要提高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斷克服口語輸出障礙,消除他們口語表達時的緊張心理,激發其表達的欲望,逐步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