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泉
(江西省高安市石腦中學 330818)
與初中數學相比,高中數學具有抽象性強、學習范圍廣、復雜度高等特點,使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成為高中數學的“學困生”.數學學困生的存在,是影響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每位高中數學教師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
1.數學基礎比較薄弱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相關性比較強,前后知識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很多學困生主要是因為在小學和初中的“欠賬”過多,基礎不扎實等原因造成了“學困”.比如大多數學困生計算速度較慢,差錯率較高,計算方法不夠合理等,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因為基礎差,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所致.
2.學習方法不夠科學
從根本上說,學困生之所以覺得數學學習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浮在表面,對知識點的研究不夠深入,沒有養成歸納知識、整理知識的習慣.通過與學困生的交流得知,大多數學困生在內心還是想把高中數學學懂、學好,但他們在實際學習時,卻用背公式、背定理,背解題步驟的辦法學習,一味地依靠機械記憶,只要題目中稍有條件變動,就不會解決問題.此外,大多數學困生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經常跟不上集體學習的節奏,而課后又沒有養成彌補的習慣,自然就不能真正把知識學懂、學活.
3.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很多學困生讀高中的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個別學困生在喪失學習信心的情況下,就是坐在教室里“混日子”.造成學困生學習缺乏動力,態度不端正的原因,一方面是源自自身的基礎差,彌補需要付出的代價巨大,很多學生沒有吃苦的意志;二是部分家長鑒于學生的情況,對子女所抱的期望較低,認為只要能在高中畢業時拿到一張文憑就萬事大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共同造成了學生學習缺乏目標、沒有動力的現狀,使數學學習陷入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
4.教師教育觀念偏差
教育本應當堅持公平和公正,教師應當對所有學生做到公平對待,不管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落后的學生,都應當給他們“愛和幫助”.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教師,更喜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討厭學習成績落后且不守紀律的學生.顯然,從公平的角度來看,教育者的這種“偏心”,很容易導致學生的自暴自棄,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幫助,干脆“破罐子破摔”,其數學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可能變好.此外,新老教師不斷更替,而新教師的成長成熟需要較長的過程,這也造成了學困生的教育轉化不得法,轉化效果差.
1.樹目標,幫助學生重建自信
學習沒有目標,就會在被動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索然無味”之感.怎樣幫助學生重建學習自信呢?首先是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目標,要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與今后的人生發展結合起來.還要注意發揮榜樣的作用,使他們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鼓勵他們勇于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向更好的“自我”而努力奮斗.其次是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的力量,要關愛學生,與他們交朋友,多與他們交流,比如面批作業,利用課外時間輔導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最后要注意學習目標的制定一定要和學生多商量,目標要合理,即通過學生的努力有實現的可能性,目標還要具有梯度,讓學生不斷提升自己.
2.訂計劃,分解目標分層教學
有了明確的目標,接著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學困生各有各的困難,學困的程度與學困的方面也不盡相同.所以,針對學困生的學習計劃,教師應指導學生形成必要的文字記錄,特別要注意讓學生嘗到學習的“甜頭”,即開始的計劃中,目標要訂得低一些,把大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能夠通過努力,體驗成功快樂,形成“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應當訂立教學目標和計劃,制訂學生輔導計劃,注意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實施分層指導、分層要求、分層布置作業等.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可能性,有進步的希望,并不斷形成“我能行”的良性循環.
3.激興趣,使學習更積極主動
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才能夠保持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怎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多采用情境教學法,將數學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作用.第二,教師應當堅持賞識教育法,相信學生、鼓勵學生,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他們發現自身優點,當他們在學習中取得一點小成績時,就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建立起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能夠主動學習數學,學生的數學成績自然會隨著他們的努力而不斷提高.
4.傳方法,為學習路提速增效
高中數學與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差別很大,很多學生在由初中進入高中之后,仍然習慣于以前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導致不能應付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高中數學涉及的知識點多、邏輯性強,因此,引導學生建立起數學知識的系統框架非常重要,通過構建出高中數學的知識大樹,學生才有可能面對復雜數學問題時,調動相應的知識儲備,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當然,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不相同,每個學生都有長期形成的思維偏好,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最好能為學困生形成“一生一策”,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的工作是一項既有挑戰又有幸福感的工作,教師要培養“師愛生敬”的互動教學氛圍;要堅持因材施教,落實分層教學原則;要落實“賞識”教育思想,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還要指導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習實現“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