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關鍵詞】新時代;家庭教育;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2-0011-02
通過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新時代以及未來教育的論述,結合本人對教育的理解,由此筑夢我心目中未來的理想學校:
一、體驗大自然生活、培養社會生活能力、探索科學真理、具有人文氣息的育人體系
目前,兒童面臨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越演越烈的世界,這給兒童帶來高科技、多元化信息的社會,同時也影響到兒童生存的質量。高大林立的建筑包圍了城市,以前的大院文化早已消失不見,屬于孩子的空間越來越小。孩子內心渴望陪伴和交流的天性得不到滿足,會產生孤獨感。如果孩子能到自然純樸、生態環保的環境中,與大自然同頻共振,釋放出孩子的天性,在充滿文化的自然空間中與父母、與同學互動交流,才能使其真正的回歸自然生活情景中。在這樣的一個自然而又充滿文化的學校里,孩子能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各民族保持和而不同、美好共處,以實現天下大同為美好愿景。所以,在學校創建大自然的生活環境、經歷社會生活體驗的場所、療育學生心理問題的現代化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在這樣的學校里,能自立、自強、自信地快樂成長,還能在智慧教室、實驗室、創客室、VR未來室等現代化的場所中進行創新、創造來滿足各種奇思妙想。學校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
二、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研討的互聯網+教育的“大平臺”
在未來的理想學校中,“互聯網+教育”托起未來和希望。廣大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期盼。通過“互聯網+教育”計劃,助力國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影響,增強學生駕馭網絡和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們逐步掌握從網絡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信息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增強與同伴、與教師以及與父母之間的理解、溝通與交流,提高學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理想的未來學校中,“教育+互聯網”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師教學、服務于學生學習、服務于學校管理,能成為學校各年級、各學科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
三、令人向往的現代化“家長學校”
教育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了發揮教育的功能,我們必須樹立一種全新的觀念,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體、社會為平臺,把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努力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緊密關系,共同促進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的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學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學會更好地融入群體與社會當中,使他們學會與人相處,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未來擁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總之,學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斷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學校教育絕不意味著只是讓學生將幾本教科書爛熟于心,而是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理想的學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會培養學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理性幫助學生確定成長目標;會防止增加學生過重課外負擔。這樣的理想學校才能使學生個人幸福感、獲得感得到提升,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也才能真正實現“1+1+1≥3”的效果。
四、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化育的“教育場”
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要以新的學生觀、人才觀、發展觀組織教育活動,使教育優質、高效、創新發展,使教育朝著自由、平等、和諧、博愛、超越邁進。這就要求要有自由、自主、和而不同的寬松育人環境,能讓學生產生“向師型”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學校里,教師常常用自己的愛心,用充滿情感的教育,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努力地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在理想的學校里,學生面對教師,可以放松地傾訴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憂所慮,愿與教師一同分享快樂、分擔痛苦和不幸。在理想的學校里,教師則要鼓勵學生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來,用微笑去迎接挑戰,在挫折面前不低頭、不畏懼。當學生為教師的人格所征服,為教師的學識所折服,為教師的見解而激動,師生間就已經構建了心靈相通的橋梁,形成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學校“教育場”中,教師和學生就能相互作用、相互化育對方。
總之,我心目中未來的理想學校是一所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和實現自我、追求更高生存質量和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育人場”。
(作者系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民族中學校長,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