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
摘 要:新媒體視域下各類文化的傳播途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各個地方的革命紀念館都開始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通過多媒體、移動端、網絡等新媒體形式進行傳播,突破了傳統直線傳播的形式,出現了擴散式效應,信息的傳播度變高,受眾也能夠對接受的知識進行及時反饋。在未來的革命文物傳播形式中,IP化、創意化大概率會成為主流的傳播模式,為革命文物的長遠發展蓄力。
關鍵詞:新媒體;革命文物;傳播策略;發展趨勢
在新媒體視域下,將革命紀念館與現有的新媒體技術結合十分有利于革命文物使命的實現。革命時代是一個極其中國化的概念,這個時期富含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紅色理念的實物和文獻。它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媒介,而且這個媒介的傳播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國家層面上也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負責革命文物傳播的部門要融合現代新媒體概念,不斷地更新傳播形式,為革命文物開展全方位的宣傳。所以,在新媒體視域下開展革命文物傳播策略的研究和發展策略探討是極其必要的。
1 新媒體視域下革命文物的傳播策略
1.1 普及多媒體交互式傳播
在新媒體視域下革命紀念館的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著重將傳統的單線傳播模式向交互傳播模式發展,在展覽時應用多媒體向參觀者播放相應的紀錄片,展示文物的歷史,播放與革命舊址有關的短片等。
在多媒體時代的交互式傳播模式一方面能夠激發參觀者對革命文物的興趣,增加活動的趣味性,突破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讓革命文物不再是教科書式的存在,參觀者也能夠及時反饋所接收的信息。另一方面,交互式傳播模式將歷史文物涉及的層面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嚴肅認真的氛圍下觀看一系列有關革命歷史的短片,結合新技術可讓參觀者更加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有利于參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背景,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1.2 推進網絡互動傳播
西柏坡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大型知名的革命紀念館正在通過網絡全力推動革命文化的傳播。網上革命紀念館是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它與實體紀念館的區別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參觀,可以借助網絡進行實時互動傳播。
運用網絡進行互動傳播,從一個角度看可以為未到現場的、有興趣的參觀者提供展覽,讓他們充分了解到本紀念館收錄的革命文物信息,可以利用便捷的網絡進行文物信息的查閱研究。
從另一角度看,由于時間問題,匆忙離館的游客可以利用網絡繼續參觀紀念館,并且可以在網絡上對本次參觀進行實時反饋,這是參觀者與布展者之間的一種互動傳播模式,能夠擴展革命文物傳播的廣度,有效拉近參觀者與革命文物之間的距離,同時提升紀念館在群眾中的知名度,經檢驗,網絡互動傳播這種模式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1.3 開發移動傳播新路徑
革命文物紀念館是以革命文物為實物開展展覽活動,一旦離開實際展覽,革命文物的作用也就會大打折扣。2018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就開辟了新的移動傳播路徑,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開展了線上VR紀念館和3D全景虛擬景區,參觀者在相應的軟件上可以自行進行放大、旋轉等操作,伴隨著詳細的講解,可隨時隨地參觀文物。這是革命文物與時俱進的一場技術性變革,隨著時代的發展,革命文物的實物性缺點就會被逐漸削減,逐漸彌補革命文物傳播的緊張感。
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各地的紀念館都應順應時代的發展,以新媒體的視角審視問題,革命文物逐漸擺脫了死板的教科書形態,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以上的這些策略也正說明革命文物正在向著“以人為本”的傳播形式發展。
2 新媒體視域下革命文物傳播新趨勢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將革命文物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是時代賦予人們的任務,而選擇怎樣的形式對革命文物進行宣傳就是隨之而來的挑戰,有效的宣傳方式能夠維持傳播的最大經濟效益,可以在宣傳過程中加強對革命文物內涵、品牌、創意性的宣傳,讓學習者能夠在宣傳的過程中了解到革命文物真正的文化底蘊,同時在宣傳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挖掘他們在這個時代下被賦予的全新價值。
2.1 加速革命文物分眾式內涵的傳播
在新媒體背景下,怎樣加速革命文物的傳播首先就是要尋找不同的宣傳途徑,面對不同的接受者,要選擇不同的宣傳方式,傳播不同的內容。革命文物并不是代表著單一的精神,它是豐富多彩的,也是變幻莫測的,每個人對其都有不同的認識。成年人會結合個人經驗,對紅色精神的理解可能就是艱苦的工作,中學生結合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會理解為毅力、釘子精神等,不同的知識群體涉及的知識面不同,但都基于他們所接觸、所處的社會層面。
鑒于上述情況,深挖革命文化,我們梳理出以“拼搏”“為人民服務”“毅力”“釘子精神”“無私”“敢于犧牲”為主題,采取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可以制作微視頻,利用網上便捷的資源進行革命文化的傳播宣傳,聚焦革命文化的傳播,采用公共化的文化傳播路徑,用有個性的、獨立的宣傳方式加速革命文物的傳播。
2.2 開啟革命文物IP化傳播
《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提出新思想,指出“迫切問題需要不斷深化社會革命文物價值,并且挖掘闡釋傳播”,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蘊藏著紅色文化,都能反映革命傳統,其背后也有著獨特的故事線索,或是能展現重大的歷史事件。
要使人民群眾自發地認同這些紅色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個IP,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不是跨越時代出現的,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內涵。紀念館中的革命文物都是積極向上的,它引導著我們學習紅色革命精神,了解革命先烈創造新時代的過程,紀念著時代的締造者。紀念館中的革命文物也是獨特的,將每一件文物連接起來,開放的學習展覽有利于掌握整個歷史脈絡和重大歷史事件,有利于全面實現革命文物展現與展示的文化聯系。
2.3 大力拓展創意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不斷有新的文化出現,想要不被時代淘汰,就要不斷地創新宣傳的角度。革命文物是永久的,在宣傳時應該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與革命文物特質相符合的宣傳方式。同時在保持宣傳效果穩定的同時,創新宣傳方法并不斷實踐。在新媒體視野下,創造性的革命文物傳播一方面體現在單一種類的全景三維渲染;另一方面通常是革命文物背后的歷史風貌、典型的歷史意義,從革命文物系統之間文化紐帶的形成,結合革命文物呈擴散全球的現狀進行分析。
3 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不同的紀念館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互動式傳播、網絡互動傳播、移動互聯網傳播等新媒體形式,改變原來單一的宣傳模式,不斷地擴大群眾的知識接收范圍,提升群眾的興趣。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加快革命文物內容的傳播,開辟IP和思想傳播,創造革命文物傳播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闞婭萌,李懷蒼.“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公益傳播策略[J].戲劇之家,2020(19):195-196.
[2]李躍忠,蘇蓉.新媒體語境下民間文學的傳播策略[N].文藝報,2020-06-29(006).
[3]張齊婕,曾一昕.新媒體時代我國城市書展的傳播現狀及策略研究[J].出版科學,2020(3):81-86.
[4]倉愷延.新媒體視域下革命文物的傳播策略及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16):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