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霞
摘 要:在唐朝,北方草原上的少數民族是草原絲綢之路開發、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草原絲綢之路先后交替被少數民族突厥、回紇、奚族、契丹、室韋等掌控,他們與唐朝時戰時和,促進了大唐盛世的繁榮和草原絲路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北方;唐朝;少數民族;絲綢之路
唐朝經濟、文化的極度繁榮,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許多國家都循著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到當時這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唐都長安城作為世界級的大都會,以博大恢宏、頂天立地的氣概屹立于東方。出現唐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很多。唐朝本身的積極因素固然是其主流,圍繞在唐朝邊境的各少數民族,也為唐朝的繁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朝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突厥、回紇、吐蕃、西域各民族及靺鞨、薛延陀、南詔等都曾在邊疆地區建立過屬于自己的地方政權,并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橫亙歐亞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是生活在北方廣袤大草原上各少數民族與唐王朝聯系的主要渠道。這些草原民族用他們的馬隊及駱駝隊踏出了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草原絲路,他們不僅是絲路的最早開拓者和參與者,更為唐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隨著遷徙浪潮相互交往,他們自身的畜牧業經濟特點和經營方式,使他們充當了早期絲路貿易的主角。草原絲綢之路在加強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密切交流的同時,還打通了與歐亞及西方往來。
在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進入了全盛時期,唐太宗當時被草原各部尊為“天可汗”,各草原民族首領幾乎都經陰山河套一線的“天可汗道”來長安朝拜,唐王朝在北部邊疆建立的五大都護府之一的單于大都護府(今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就是通往北方草原絲路的商貿中心。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是水草豐美的地方,也是我國古代許許多多北方部落和民族的搖籃。數千年來,在這塊高原土地上,有許多民族和文化交替出現,這里既聽到過匈奴的語言,也聽到過丁零、鮮卑、柔然等民族的呼喊。還有一些民族僅僅在史書上保留了一個名字,就從這塊歷史舞臺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到了唐代,居住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紇、契丹、奚、室韋等族,他們同唐王朝時而兵戈相向,互相攻伐;時而和平友好,互通婚姻,演繹出一幕幕歷史的悲喜劇,也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
突厥族是唐朝北方最重要的民族,同唐朝關系最為復雜,影響也最為深遠。突厥原是一個不大的游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最早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約在公元6世紀初葉,突厥人迅速崛起,在懷荒鎮建立突厥汗國,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的強大民族,完全控制了草原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方。中原王朝在突厥的強盛時期,每年都要送去大量的絲綢來籠絡他們,隋帝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境內的榆林行宮會見突厥啟民可汗時,一次就賜給他帛二十萬段。獲得這么多的絲綢,突厥貴族除留取一部分自己享用外,將剩余的大部分絲綢都通過草原絲路販往西亞、中亞。隨著突厥的擴張與強大,雖然隋朝對其不斷打擊,但也沒能阻止突厥對草原絲路的控制與利用。當時對絲綢需求量最大的是羅馬帝國,絲綢貿易被波斯人壟斷,突厥人在栗特人的幫助下繞過了波斯人,直接與拜占庭王朝進行絲綢交易,由此突厥人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再一次將絲綢國際貿易推上了高峰,當然這一切的發生、取得都要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和流血。
唐朝建立后,當時絲綢貿易在中亞諸國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時的突厥人已經擁有了中亞絲路的大部分控制權。突厥與唐朝之間的戰爭除了政治、軍事權力的爭奪,更大的一部分是對草原絲路貿易在內的經濟貿易權利的爭奪,這種戰爭不斷發生,從未停過。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派十萬大軍擊滅了突厥,后東突厥余部占據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市北),史稱后突厥。唐中宗時,唐政府出兵驅逐了后突厥,占領了黃河以北之地,使陰山以南的地區終為唐所控制。唐和突厥雙方的戰爭斷斷續續地持續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突厥帝國衰敗解體,無奈地交出了絲綢之路的控制權。
唐朝的最終勝利直接促成了另一個游牧帝國—回鶻帝國的誕生。回鶻,也稱回紇,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回紇是一個善于利用機會的民族,唐太宗時遣使入唐,尊唐太宗為“天可汗”。為了統治回紇,唐在其轄地設置6都督府7州,并開辟了“參天可汗道”通往回紇。唐玄宗時,回紇攻占了突厥故地,占據了古匈奴故地,控制了陰山以北的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高原和呼倫貝爾高原,并在轄區內實行左、中、右區劃制。公元788年,回紇改稱回鶻,控制了草原絲綢之路,成為漠北繼匈奴、突厥之后的又一強大汗國。唐文宗時,回鶻被黠戛斯擊破,一部西遷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庫車等地,史稱高昌回鶻,成為今維吾爾族的祖先;另一部遷到今甘肅省張掖地區,成為現今生活在那里的裕固族祖先。
回鶻是個很會經商的民族,商人人數很多。回鶻與唐朝經常進行大規模的茶、馬、絹貿易,回鶻從中獲利巨大。這種絹、馬和茶、馬貿易,刺激了回鶻的貿易和商業經濟的發展,使回鶻成為繼突厥之后與絲綢之路結下不解之緣的又一個少數民族。《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記載:“歲送馬萬匹,酬以嫌帛百余萬匹。”“回鶻恃功,自乾元之后,屢遣使以馬和市增帛,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馬。”回鶻人把草原絲綢之路當成了中轉站,大做轉手貿易,用絲綢交換西方的珊瑚、翡翠、琥珀、玻璃器具、香藥、安息香等,草原絲綢之路的作用在回鶻人手中被發揮、利用到極致。安史之亂后,回鶻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隴右大片地區,傳統的絲綢之路東段受到影響和阻遏,唐中央政府與北庭、安西都護府的聯系以及唐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都要繞道回鶻地區,這就是史上常稱的“回鶻道”。不言而喻,這一時期唐朝和西方各國的絲綢貿易是完全操縱在回鶻人手里的。
歷史上的回鶻汗國輝煌了幾百年之久,對唐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蒙古文、滿文就是借助于回紇文發展起來的,回紇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在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仍能找到回紇文化的縮影。
唐朝的奚族和契丹族居住在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鮮卑故地。其中唐貞觀年間,在奚族境內設置了饒樂都督府,以奚族首領可度為右領軍將軍兼饒樂都督。唐朝末年,契丹興起,奚族被契丹征服。契丹族是內蒙古東部地區最為強盛的一個民族,貞觀年間契丹依附唐朝,唐朝在契丹駐地設立了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翁牛特旗境內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交匯處附近),分契丹八部為十州。契丹后來曾依附北方強族突厥,直到唐開元年間才被唐朝重新征服,唐玄宗援引舊例,重新在赤峰地區設置了饒樂、松漠二都督府對契丹進行管轄。
呼倫貝爾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被譽為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唐朝時期,這里居住的古代民族被稱為室韋。室韋族因史書記載的闕如,加上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很難留下遺跡,目前對室韋族的研究還很有限。近幾年,在額爾古納河下游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三處半地穴式古代居住遺址,并且出土了大量陶片,雖然在遺址附近未發現古墓,但為探索室韋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草原絲綢之路是一條紐帶、一座橋梁,它將內地漢族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同時,也緊密聯系著西方各國和各族,有力地促進東西方文化文明的交融。同時也促進各民族、各國家共同利益的發展,拉近了世界空間的距離。分布在唐朝北方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這些北方民族,同唐朝時附時離,不斷地發生戰爭,它們像一顆顆星星,以唐王朝為中心,按唐王朝指定的軌道不停地運轉著,使唐朝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王大方.論草原絲綢之路[J].鄂爾多斯文化,2006(2):7-9,12.
[2]葛根高娃,李曉.歷史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相關問題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79-86.
[3]張楠,馬金辰.歷史時期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城鎮概況探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2):44-46.
[4]唐雨良.草原絲綢之路貨幣研究文章綜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S3):279-291.
[5]樊保良.略論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與絲綢之路[J].蘭州大學學報,1994(2):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