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敏
摘 要: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主要內容。近些年來,國家和群眾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和新的需求,我們需要按照這些新要求和新需求去科學合理地改善和提升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選擇科學有效的創新路徑和管理方案能夠使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基于多年來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所積累的經驗,探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路徑與管理手段。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創新路徑;管理方案
基層群眾是國家發展和建設的主力軍,我們要重視基層群眾的力量和影響,尤其是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保持一支思想正確、身心健康、道德良好、堅實穩固的群眾隊伍。下面筆者將以基層群眾文化的含義及社會意義為切入點,結合近年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現狀,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路徑與管理手段。
1 基層群眾文化的含義及其社會意義
基層群眾在生活中自發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即是基層群眾文化,其具有形式豐富、自發性強、隨意性大等特征。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及社會文化的持續進步,解決溫飽早已不再是基層群眾所忙碌和擔憂的問題,物質生活的滿足促使人們對精神世界的向往,人們開始追求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層出不窮。
基層群眾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很多的正面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夠培養出一批有能力的基層人才。很多群眾對于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具有很高的熱情和很專業的能力,我們可以在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挑選出優秀的基層人才,令他們為社會文化的建設貢獻自己的熱情和才華。其次,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使群眾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不僅能促進各地文化的溝通交流,還能豐富群眾的生活,具有生活娛樂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作用。最后,基層群眾文化能夠促進民眾團結,增加群眾之間的凝聚力。①基層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所有的群眾均可參與其中,不對群眾的年齡、工作、背景、民族、家庭等方面進行任何限制。基層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加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保持互動熱情,這樣能夠促進民眾團結,增加群眾之間的凝聚力。
2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現狀
2.1 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不高
目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還不夠熟練完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存在專業程度不高、工作能力不強、人員配置不合理、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效率和效果。
2.2 文化活動形式落后單一
從目前大部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來看,文化活動的形式沒有創新性,過于單一,很多偏遠地區的文化活動形式僅局限于文藝晚會、播放集體電影等。落后單一的形式沒有較強的吸引力,無法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使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效果大打折扣。
2.3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主體具有局限性
大部分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中老年人,活動方式、場地等選擇也主要符合中老年群體的興趣愛好,這樣的固定思維模式使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基層群眾的范圍應該是廣泛的,它不能受年齡、工作、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各階段群體都踴躍參與,才能達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舉辦的目的和效果。
2.4 忽略了群眾的主體地位
基層群眾文化的主體應是群眾,他們應當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發起者、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②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都是由政府、社區等組織牽頭開展的,基層群眾處于一個被動參與的角色,這樣的安排不僅會打擊群眾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也會導致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虛假繁榮。
3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路徑與管理手段
3.1 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
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一支專業程度高、工作能力強、工作熱情高的人才隊伍。因此,在選拔工作人員時可以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將所需的人員要求和崗位職責清晰明確地公示出來。另外,還應加強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和考核,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考評,優勝劣汰,激勵現有工作人員不斷學習進步,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3.2 加強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應貼合時代的發展,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可充分利用科學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各地基層群眾文化組織可以創建自己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在網絡上推廣和宣傳本地群眾文化活動,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群眾文化活動視頻、圖片的展示進一步擴大基層群眾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
3.3 擴大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服務范圍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服務范圍不能僅局限于某個年齡段或某個地區,應不斷擴大服務范圍,保證所有群眾都能受到基層群眾文化的熏陶。地域、年齡等方面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差異性,我們在組織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時應充分調查和了解基層群眾的主要需求,根據地域、年齡、需求和愛好的不同,組織不同類型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①如面對年輕群體,我們可以組織一些音樂節、cosplay、唱歌比賽等文化活動;面對中老年群體,可以組織一些廣場舞比賽、書法展示、戲劇演出等活動。面對農村地區的群眾時,我們可以組織一些文藝匯演、農業知識講座等活動。針對不同類型的基層群眾選擇科學合理的活動內容,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保證各階段群眾精神文化世界的豐富和提升。
3.4 突出基層群眾的主體地位
基層群眾文化的主體是基層群眾,應不斷加強和突出基層群眾的主體地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群眾,主要工作目標是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時應與群眾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群眾文化的推廣與宣傳,鼓勵群眾積極參與。
3.5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管理手段
加強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調動基層群眾的熱情,提高他們參與群眾文化工作管理的主動性,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以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將文化知識、生活娛樂、思想道德等各方面融合到群眾文化中去。②其次,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管理應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國各地的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各不相同,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應緊密結合當地的文化內容,展現當地的文化魅力,加強群眾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最后,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基礎設施的管理,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將群眾文化建設與當地的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確保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平臺的穩定,使當地經濟與群眾文化協調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應與最廣大基層群眾的需求緊密結合,目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不斷探索和改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路徑及管理方案,通過運用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使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真正地服務于民,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為國家的穩定發展提供一支有活力、有能力、團結度高的群眾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