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內容摘要】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已經和各行各業充分融合并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展示了新型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許多優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因此,本文筆者主要討論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怎樣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到課堂和教學方法之中,不斷地提升教師的授課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希望對初中地理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地理 ?信息技術 ?教學探究
在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貼近到我們的生活,為人類的社會性活動創造了很多的便捷,同時也為教育手段的發展和革新帶來了許多的契機。地理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學科學習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其設計的內容、知識點都較為廣泛和零碎,可能不利于學生進行整合。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將知識聯系生活,對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予以重視,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一、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地理學科的學習當中,地圖是貫穿于整個地理教學當中的教學素材,更是一種直觀傳達有效信息的手段。在考試當中,許多題目的呈現都需要圖像進行輔助表達。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手繪地圖占用了許多課堂時間,也減少了精準度,若教師能夠將圖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則能夠很大程度的消除這一弊端。
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的投影,或者是各種數據模型的建立,增加圖中的文字的量并采用更加清晰的方式標注出圖中的重點信息,實現圖形的從繁到簡,將抽象模糊的信息轉換具體的表述,進一步增強圖像的透明度,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從圖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完成圖文轉換。這種方式也對復雜的圖像更為有效。比如,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的學習中,時區的計算是一個難點,涉及根據太陽光線進行經度判斷以及地球自轉等知識點,對于初學地理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只是單純通過口頭講述和板書結合很難使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但倘若教師能夠用一些設計軟件,比如Flash針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設計出一個動態模型,這就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產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幫助學生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展開想象。這樣既集中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效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參與學習,探究知識,能夠更加輕松愉快的吸收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素材,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信息網絡的應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都可在網絡上找到,這就成了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資源的整合最為顯著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補充現實資料,優化教學資料庫,并構建針對每一專題的教學資料庫,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黃河的治理”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當中,由于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黃河,也無法根據書本想象黃河的水污染情況。那么教師就可以從網絡上找到豐富的黃河圖片、數據資料或者是更加直觀的視頻畫面等,幫助學生了解到黃河的真實情況,當然教師在進行資料展示時也要進行適當的文字補充。地理是一個文科的科目,它需要一定的人文素養和思維能力才能進行更好的學習,所以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相關的歷史變遷的記載。同時,從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得到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周末的時間去了解周圍有相關問題的河流,通過拍攝或者形成書面報告的形式來進行資料的整理。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讓學生從網絡上查找關于水污染嚴重的其他河流信息,并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是治理措施。這也是為養成學生文字素養、思維能力以及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打下基礎。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為了更好地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教師必須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增加學生在課堂之中的參與感,具體可以體現在課前的導入方面來輔助學生進行對知識的鞏固。
例如,在進行“長江”“黃河”“臺灣”等課件的制作中,教師可以適當在課件中插入“長江之歌”“黃河頌”“阿里山的姑娘”等歌曲,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在享受美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這種新型的且愉快的教學手段,不僅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之中,而且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也更為快速。另外,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導入新課之前,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將會形成一個知識的銜接,可能夠幫助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狀態;也可以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節課進行輪流,收集下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的拓展資料,在上課之前由本周的“講解小組”給其他同學進行科普,這樣也是為了突出以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教學理念,拓展學生素養
自新課改之后,教育中更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和發揮,讓更多的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學習。在現實的教學過程當中,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并不是那么愿意表達自己,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自主去思考,去研究問題。
由于時間較為緊迫還有教學目標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所有問題進行回答,對于有些學生的疑問或是突發奇想,教材中的內容也并不能給學生一個好的回答,比如:同樣溫度都很低,為什么南極沒有企鵝?我們現在用的石油都是從地下開采的,那么這些石油存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等等,這些問題都屬于地理的范疇,但是教師很難用短短幾句話給學生闡述出其中的緣由。但現在網絡信息化發展十分迅速,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后通過網站來檢索相關問題的答案,對課文的內容做出進一步的了解,這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對地理興趣的培養,知識的拓展也能夠加強這部分知識點的緊密相連。另外,如果想要對知識有著更深入的了解,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從其他的途徑拓展自己,進一步完善人文素養和地理素質。
五、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科聯系,促進課堂效果
各學科之間其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具有關聯性的特點,各個學科緊密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對此,為了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地理的人文素養,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融合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
例如,在進行“中國的農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進行人文方面的知識講解,讓學生認識到,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自古以來,人們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總結出了適合生存的物種。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預習時,將根據地緣環境的特征,分為幾個地區,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研究,探究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因素以及人類的社會活動對該地的農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通過這種多元化的知識融合,教師最后再進行匯總,可以讓學生學到的地理知識更為豐富多彩,這種教學方式也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探究性。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當中,也將會通過網絡對各個學科之間得到的信息進行更加立體的解讀,從而加強了整節課的課堂效果。
總而言之,地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設計與創新教學手段的過程當中,應該與時俱進,正確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的有利之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教學模板,可以根據課堂反饋出的學生狀態對教學方法進行的適當調整,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幫助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在今后的地理學科學習當中能夠打下良好的基礎,全面提升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建芳. 初探初中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學[J]. 赤子,2016(02):253.
[2] 李德青. 說說多媒體技術與初中地理學科的有效整合[J]. 讀寫算,2014(09):35.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新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