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能源”,但要叩開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之門也不是一件易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首先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找到感興趣的點,增強語文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興趣;演講;情景;繪畫手工;音樂表演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慢慢意識到:學習知識,真的要對它產生興趣,才能從中獲得快樂;特別是中職學生,如果不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上語文課就是“下地獄”,苦不堪言。那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呢?
一、以演講激趣,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要學好語文,必須根據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遵循其固有的規律進行教和學。現代社會,人們的交際范圍越來越廣,聽說能力的強弱往往與人的發展構成正比關系。一個不善于聽、不善于說的人,思維中語言信息比別人少,要做到善談能寫也難。如果我們設計的課堂教學不緊扣語文聽說的教學目標,不讓學生開口交流、聽說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得不到任何提高。因此,有計劃地讓學生在課內輪流上臺,開展三分鐘演講、信息交流、口頭小議論、情景表演、角色獨白等系列活動,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有積極作用,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以情景激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中職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新能力比較差,但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和寫作學習興趣不大,卻熱衷于朗讀。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比較注重朗讀這種學習方法,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朗讀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筆者注重不同文體朗讀方法的傳授和技巧的學習,通過范讀一講解一練習一掌握的過程廬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很好地再現了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用朗讀表達出來的感情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借助于不同形式的朗讀:齊讀、單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誦讀等,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教學《變色龍》一文,筆者采用分角色朗讀,學生們躍躍欲試,興趣盎然。這種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了朗誦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以繪畫手工激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筆者所教的是幼教專業的學生,她們喜歡手工和繪畫。根據學生的這一愛好,我依托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尋找機會把美術繪畫和手工制作引入課堂,激發們的興趣,集中她們的注意力,在課堂上給他們創造發揮才能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的實物。
比如: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學生被美麗的景色所陶冶,他們在欣賞大自然的美之余,總想抒發一下自己的想象,用手中的彩筆繪出心中想要的房子。有的把房子畫在樹上,有的把房子畫在海邊,有的把房子畫在山上,這些都表現了學生對自己心中居室的向往。
四、以音樂表演激趣,把學生引入課文
中職學生活潑,愛跳愛唱,愿用音樂、歌曲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美好的愿望。于是,在教學中.筆者常常將音樂引進語文課堂,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趣,使學生積極投入課文的學習。如學習老舍《我的母親》時,先為學生播放了《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曲,讓學生體會母親的偉大與心酸。如講授《士兵突擊》時,先播放杭戰歌曲,學生對士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們的壯麗篇章。學習《竇娥冤》選段時,播放“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和“十里風雪一片白”的唱段,又把學生們引到了那個窮人有理無處訴的悲慘世界,從而感受到新生活的無比幸福。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巧妙的運用音樂烘托,更加有助于表達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能縮短課文與學生在時間、空間和年齡的距離。學生還能在音樂聲中體驗情景,感悟人生。
另外,為了改變以前的語文課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回家背的單調課堂教學模式,為了深入理解課文,筆者還將表演藝術引入課堂——排演課本劇。如教學《雷雨》等課文時,指導學生排演課本劇,使學生更深切地了解封建教育制度給人們帶來的毒害,感受侍萍命運的坎坷。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課內課外相結合,興趣與能力兼收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興趣的捷徑。如作文教學中的社會調查等,不僅為作文提供了素材,還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平時,鼓勵學生向報刊投稿,組織參加各種作文比賽,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再如學了《學習辦報》,就開展“手抄報展評”活動,學生們熱情空前,他們自定“報名”、自采內容、自編欄目,自己設計版面,既當主編,又當記者。手抄報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有新聞報道、知識介紹,有學法集粹、習作選登等,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既拓展了語文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做到“寓學于樂,寓學于趣,以學激趣,以趣促學”,語文教學就會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堂:與課堂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行濤,衛勇.新課程教學法中學卷上冊[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出版社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場合,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演講的形式:照讀式演講、背誦式演講、提綱式演講,即興式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