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渤海大學)
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需要充分考慮行業發展狀況,將人才需求導向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便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顯著改變了審計行業的內外部環境,導致在審計人才需求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因此,要基于這些變化內容,科學調整與優化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國家日趨重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相關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將大數據技術積極應用于審計工作實踐中,以便促使審計效率得到提升。大數據審計模式的構建,可以由全面審計逐步替代傳統的抽樣審計,這樣抽樣風險將會得到降低。同時,審計工具的智能化程度也顯著提升,通過審計流程整合工具的開發與應用,可以克服結構化數據的局限性。此外,大數據技術也重塑了審計流程,批量處理將會發展為數據流處理模式,監測的實時性、動態性得到體現。在這種大背景下,審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要求審計人才能夠對計算機技能、大數據技術等熟練掌握,這樣方可以更好的完成審計工作任務。
其次,受世界一體化的影響,審計國際化步伐在不斷的加快。近些年來,我國審計準則與國家準則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步縮小,會計師行業也開始大力拓展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境內企業開始于海外上市,而海外公司又大力進軍我國市場,這樣就對審計人員的國際化視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審計行業需求大量的國際化審計人才。
首先,我國大力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步伐,對審計人員的職業精神、能力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知識水平、道德素養與工作能力,方可以逐步推進審計的職業化。
其次,審計業務在不斷的豐富,審計全覆蓋的提出,要求在過去財政審計、債務審計等基礎上,增加政府財報審計、政策落實審計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新審計業務的出現,要求審計人員不斷革新知識體系,既需要充分理解政策法規與政府會計準則,又能夠具備一定的資源環境知識等等。而針對注冊會計師來講,審計行業也開始逐步整合內控審計與財報審計,服務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審計業務的豐富,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全面的知識體系,以便適應各種新型審計任務要求。
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財經類高校都將審計學等專業開設起來,但很多將注冊會計師審計作為主要培養方向,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人才培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樣的培養模式下,難以滿足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的發展需求。
為應對審計信息化的發展需求,我國高校紛紛將計算機審計類課程開設出來,但受起步較晚等因素影響,教學效果并不能夠達到預期目標。根據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校在審計學專業開設了計算機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等相關課程,沒有對計算機審計課程直接開設。且在計算機審計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如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任課教師不具備足夠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在計算機審計教材方面不夠完善,滯后性較強,不能夠跟上審計信息化發展步伐;雖然在審計實務中應用到了豐富的審計軟件,但教育類的審計軟件較為缺乏;目前在計算機審計教學中廣泛開展了案例教學活動,但主要由軟件供應商來提供教學案例。這些問題的廣泛存在,嚴重制約了計算機審計教育效果的提升。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導致審計業務活動類型與內容也在逐步的拓展與豐富,這樣審計工作內容也呈現出實時變化的態勢。但目前很多高校所設置的課程體系,難以有效培養復合型類審計人才。以某院校為例,依然將經濟學管理知識作為審計教學的基礎內容,幫助學生對會計財務審計知識充分掌握。部分院校雖然開設了一些其他的課程,包括計算機審計、法務審計等,但常態化教學機制沒有得到構建。此外,環境、工程等方面的課程基本上沒有得到開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審計人才就難以高效實施環境審計等業務,不利于我國審計行業的整體發展。
雖然注冊會計師審計、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等具有同等的地位,缺一不可。但受諸多因素綜合影響,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更快的發展速度,政府審計、內部審計比較滯后。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也將注冊會計師作為了培養的重點,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人才培養比較薄弱,這樣將會對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就需要對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優化,大力培養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人才。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將政府審計、內部審計課程比例適當提升,以便促使學生能夠對這些方面的審計知識充分掌握。也可以將合作辦學模式構建起來,以便促使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等專業得到順利開設。
目前,我國對高端審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通過高端審計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好的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基于本種情況,高校要充分重視高端審計人才的培養工作,逐步完善審計碩士培養體系。此外,要逐步優化審計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獨立設置審計專業的專業學位,這樣審計人才的理論知識既可以得到豐富,又能夠與職業實際需求所符合。相關高校需深化合作,共同研討,促使我國高端審計人才培養體系得到切實完善。
大數據技術雖在諸多行業與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計算機審計教育卻比較的滯后與薄弱,這樣就影響到計算機審計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審計行業的發展要求。因此,要科學優化培養體系。首先,要大力構建與完善計算機審計教育師資隊伍體系,通過師資力量的強化,推動計算機審計教育的發展。其次,要積極建設與優化計算機審計教材。要依據我國計算機審計需求對發達國家的教材內容合理借鑒與調整,將符合我國國情與審計行業實際需求的計算機審計教材編寫出來,要深度開發計算機審計教學軟件,滿足教學需求。目前很多高校往往購置審計教學軟件,這樣就會嚴重依賴供應商,難以將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且軟件更新、維護工作不夠便捷,很容易影響到日常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最后,要對實驗教學模式科學改善,促使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得到顯著培養和提升。實驗教學活動的實施,對于學生計算機審計技能的提升具有較大意義。但目前很多教師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以演示,學生實踐操作時間大大減少,這樣不僅難以充分吸收相關知識,也不利于技能的培養。
審計業務類型在不斷的增多,對復合型審計人才需求較大。而目前很多高校所設置的課程體系比較單一和片面,無法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社會單位為滿足審計工作需求,往往會將其他專業的人員招聘過來,但這些人員又不具備足夠的審計水平,這樣就難以在審計活動中應用相關的知識。基于本種情況,就需要對審計專業課程體系大力創新,充分融合跨學科知識。如可以將審計實務方面的環境審計、績效審計等選修課程開設于審計專業的高年級段,學生能夠自由選擇選修課程。通過融合跨學科知識,可以促使學生的知識架構更加的全面,進而適應多元化的審計業務需求。
綜上所述,受內外部環境因素影響,顯著改變了我國審計人才需求狀況。而很多高校在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不能滿足審計行業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復合型審計人才、計算機審計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要對審計人才需求實時了解,準確把握審計行業發展動態,針對性的調整與優化人才培養策略,以便不斷提升審計人才的培養質量,推動審計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