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艷, 鐘 俊, 張紀梅
(廈門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福建廈門,361023)
在信息化和“互聯網+”建設大背景下,慕課、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方式不斷融入傳統的線下教學。近年來,全球有上百萬的慕課注冊用戶在線提供課程,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1]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突發。為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組織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進行線上學習。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特別強調,要保證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學生線上學習質量的保障與提升,成為高校線上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疫情期間學生線上學習情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對廈門醫學院全體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情況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4月1日至4月6日,收回有效問卷3233份。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37.49%認為疫情期間開展線上學習很有必要,50.02%認為有必要。7.18%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只有5.2%的學生表示沒有必要開展線上學習。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疫情延期開學期間,開展線上學習是有必要的。大部分學生認為,疫情期間開展線上學習既可以減少外出,降低病毒感染風險,又可以起到督促自身居家自主學習、充實生活、復習已學知識和學習新知識的作用。線上學習期間,還能保持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此外,線上學習還可以適當減輕開學后因學時數壓縮而引起的巨大學業壓力。
調查發現,76.77%的學生疫情前修讀過線上課程,有線上學習經歷,較熟悉線上學習平臺的操作。36.13%的學生線上學習課程8門以下,52.77%的學生線上學習課程在8—12門之間,10.55%的學生線上學習課程超過12門。66.32%的學生平均每天線上學習1—4小時,22.46%的學生平均每天線上學習4—7小時,3.96%的學生平均每天線上學習超過7小時。從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來看,64.52%的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率高達80%以上,30.1%的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率介于60%—79%之間。只有4.94%的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率低于60%。由此可見,近95%學生能夠按時完成線上學習任務。
學習效果自我評價方面,7.76%的學生認為自身線上學習效果很好,34.67%的學生認為自身線上學習情況較好,46.77%的學生認為自身線上學習效果一般, 10.61%的學生認為自身線上學習效果很差。
1.學習自制力和主動性
70.68%的學生表示居家線上學習沒有學習氛圍,注意力比較分散。其中,44.29%的學生表示居家學習不夠專注、注意力分散是影響學習任務完成的最大因素。58.43%的學生認為自身自覺性不夠。16.55%的學生不夠自覺,經常需要教師、班干部和家長督促。3.77%的學生則心理抵觸,不愿學習。
2.線上教學形式和策略
67.96%的學生表示,目前線上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大多數課程以課件自主學習、課堂小測、課后作業為主。課內互動、同步講解答疑較少。45.69%的學生表示課程難度較大,僅靠自主學習教師上傳的課件難以理解,無法很好地掌握知識點。69.25%的學生表示需要教師輔助答疑。
3.線上學習固有的局限性
讀書教子令名收,萬樹梅花種德幽。今日果然成食報,半通黃綬太倉州。征遍長安絕妙辭,孝思先報北堂知。他年定作瀧阡表,爭羨歐陽畫荻兒。
線上學習受硬件設備和網絡的影響,34.12%的學生表示網絡的流暢度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50.17%的學生表示需要網絡技術支持。64.8%的學生表示觀看電子屏幕的時間較長,視覺疲勞,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同時,線上學習缺乏與教師和同學面對面的交流。
4.疫情期間心理壓力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458人提及疫情期間心理壓力較大,影響了自身線上學習效果。34.52%的學生表示希望得到適當的心理疏導。
為提高線上學習效果,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主觀方面:思想上高度重視線上學習的重要性;制訂學習計劃,嚴格要求自己;多與同學討論;主動尋求教師幫助;請他人幫忙督促。客觀方面:家庭成員協助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線上學習予以鼓勵和支持,改善線上學習硬件、軟件設備;任課教師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優化學習任務,增加學習反饋與同步講解、答疑。同時,部分學生還希望得到適當的心理疏導。
教學質量是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靈魂,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任何時期,教學質量的保障與提升都至關重要。針對疫情期間學生線上學習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為切實提高學生線上學習效果與質量,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構建“學校—家庭—學生”多方協同督促體系,切實有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線上學習情況跟蹤體系,教學秘書、輔導員和導師定期通過線上座談、問卷調查、談心談話等方式,及時傾聽學生線上學習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及時反饋、協助解決。組建線上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相互督促與激勵。家長對學生線上學習給予理解、鼓勵與支持,及時督促,盡可能地為學生線上學習營造良好的居家學習環境與氛圍。學生個人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將學習真正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學生線上學習情況跟蹤體系和線上學習小組督促模式在后續的常態化教學中也同樣適用。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選擇操作性強、性能穩定的線上學習平臺,并提供平臺操作與使用技術支持。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的關于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顯示,學生每門課程使用教學平臺的數量分布從1個至10個不等,平均數為3個。[2]學生表示平臺過多給自身帶來困擾,切換不同平臺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且無法準確掌握學習平臺的各類通知。因此,建議全校應盡量統一使用同一個線上學習平臺,減少學生因學習平臺過多而引起的學習困擾。
2. 建立健全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成立“教務處—系部—教研室”三級線上教學質量督導組,通過督導組對線上教學質量進行監控。以廈門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為例,自開展線上教學以來,公共課教學第一時間成立了部門和教研室兩級教學督導組,對各門課程線上教學的前期準備、實施過程和后期反饋進行全程、全覆蓋督導。線上教學開展前,督導組審核各門課程線上教學實施方案,檢查各門課程線上創建情況,加強對線上課程教學情況的督導。同時,各教研室教學督導組每周日之前以書面形式向部門督導組提交各門課程一周以來的線上教學情況,包括課前準備情況、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出勤、任務點完成率、學生參與度等)、在線答疑、小測作業批閱、在線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創新線上教學形式,優化教學資源
調查發現,45.69%的學生認為課程難度較大、39.25%的學生認為學習任務數量、難度及形式都影響了自身線上學習效果。隨著網絡的發展,知識內容由整體變為碎片。[3]這會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地掌握知識,習得的知識較為零碎。這種現象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學生線上學習過程中,創新線上教學形式,上傳課件和學習資料的同時,盡可能地多通過錄播和直播的方式為學生講解重難點和答疑解惑,增加師生互動。同時,教師要優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高質量的線上學習資源,充實線上教學內容。此外,教師要學會科學布置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進行適當的增減,并在在線批改作業后,及時進行講解與反饋。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單獨組建學習群予以重點指導,并通過課前導學、答疑解惑助學、線上考勤督學以及課外促學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線上學習質量。
針對近三成學生表示需要得到適當的心理疏導的情況,各高校應在做好線上教學與學習的同時,重視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健康機構和心理咨詢師以及校外資源,開通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創建心理咨詢QQ、微信服務號等,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服務。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2018年第11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指出,大力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用、學,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變軌超車”的關鍵一招。[4]經過此次大規模的集中線上教學與學習,學校、教師和學生對線上教學與學習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此次調查中,除8%不到的學生反對任何形式的線上學習外,其余學生都認為線上學習較好,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線上學習和線下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機結合起來。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的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自身開展線上教學的總體評價較高,對線上教學表示滿意。[5]
綜上,此次疫情延期開學期間大規模集中線上教學與學習加快了學校、教師和學生對線上教學與學習的接受度,推動了高校教學改革的步伐。各高校要以此次線上教學為契機,變挑戰為機遇,總結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經驗,將線上優秀教學實踐作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真正讓網絡技術服務于教學科研,將高校教學質量提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