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平
摘? ?要: 課程思政以育人體系為基礎。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相關課程內容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其中,課程為基礎范疇,通過科學的課程建設,深化課程思政內容,強化整體課程教育效果,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構建相關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修養,以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關鍵詞: 課程思政體系? ?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良性互動
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有了新的模式,能夠實現道德教育及專業知識學習的結合,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觀及思想素養的引導。此次通過對課程思政體系下英語教學的思路分析,提出相關的改革措施,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各課程工作與思政內容相整合,在相關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主導作用,滿足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
1.課程思政的理論闡述
課程思政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課程教學及改革相關內容,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同時,通過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及思政教育的關聯,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相關內容,使各科專業知識超越規制,形成一種連續完整的育人課程體系[1](107-108,111)。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內容屬于高職院校教育中的“上層建筑”,重點強調學生精神和素質的培養,是目前學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素養的主要方式。將其融入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形成“課程思政”的模式,有助于在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基礎上,提高道德素養,滿足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要求。
當前我國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一系列問題,對于課程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僅需要思政教師的指導即可完成相關任務,無須其他學科的融入及支持,導致課程教育中缺乏相關思政內容,不符合當前教育工作的要求,無法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亟須實施相關改革措施[2](103-104)。
2.“課程思政”體系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一項公共基礎課程,英語課堂教學占據了學生學習時間中的很大比例。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語對于學生的工作、學習、交流來說愈發重要,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英語課堂是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重要場所,基于“課程思政”理論改革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比較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且能夠在差異性思維的作用下突破文化差異。其次,“課程思政”體系能夠促進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環節展開思政教育,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更好地認識到外國文化,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保障。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全程,在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突破學科隔閡,使學生站在客觀角度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3.一些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狀況
3.1從學生角度來講,學習動機功利性較強。
長此以往,大學英語教學的側重點都在知識灌輸,并且該項課程的工具性色彩濃厚,英語教學雙方具有較強的功利性。根據相關統計研究顯示,一半多的學生表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為找一份好的工作;一半多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是升學和考試。說明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融合性匱乏,個人發展是學習英語的動力來源。現如今學習動機功利性的特點仍普遍存在[3](79-82)。
3.2從教學角度來講,教學關注重點有失偏頗。
學習動機的功利性使英語教學的重點逐漸與正軌偏離,這一點在英語教學發展中主要集中體現在下述兩種情況:第一,英語教學中學習者的色彩淡化較為嚴重,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重視,導致教師成為教學的主導者,教材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目標為成績情況。第二,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表現導致英語教育具有浮躁的特點,英語知識和某一專業基礎知識結合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大特色,大學英語教學職業培訓特點和技能訓練特點十分突出。但是英語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是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138-140,143)。
4.“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在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主要為“隱性思政”,應將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并且重視課程的文化性訴求,使外語教學的文化本性得到展現,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職能。在改革進程中使課程涵蓋多方面內容,如人文、自然、社會等,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將思政理論教育融入英語課程中,建立品牌課程[5](59-62)。下面本文對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措施進行分析:
4.1教師觀念及方法轉變。
以往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多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英語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強化育人育德的意識,避免為了滿足應試需求刻板地講授教學內容,主動關注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具備課程思政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意識融入其中。具體措施:在教學設計環節,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課堂成為溝通現實生活和書本知識的橋梁,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自主學習和探索。第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氛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學生身心輕松,產生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產生積極的動力和探究的欲望。第二,創設學習情境和社會情境,引導學生自我投入、自我選擇并全身心活動。如:英語話劇表演、英語導游模仿、專家訪談、經典英語電影對白等。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并且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全身心投入知識學習中,學習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消極轉化為積極,由被迫轉化為自愿,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4.2優化大學英語課程。
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加強英語課堂建設:第一,除了加強語言知識教學工作外,還應該確保課堂內容的豐富化,將思政課核心思想融入其中,并體現文化性。例如可以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中國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強化文化自信,還可以添加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容,使學生逐漸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第二,教學過程是將教材作為基礎進行創新性教學的一個過程,主要內容包括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比較、分析、創新和發展等,逐漸使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定期組織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等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和評論能力,并且面對學習任務,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容錯”。有時學生獨立思考發生于犯錯之后,自我反思便是一種具有批判意識的思考,教師應接受學生錯誤,給予學生“試錯”的機會,可有效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第三,教學過程中要合理調整師生關系,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并不認為教學過程是探究和發展的過程。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說道:“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創造力有所信任。”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為每名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聽、說、讀、寫、思維、表達等方面進行訓練,力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使學生自學、自答、自測、自做、自評;凡是學生能夠參與活動的,學生必須參與,如:對話訓練、短劇表演等。第四,摒棄將考試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標準的方式,終結性評價方式的不足之處早已體現出來,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全能型人才,并且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并不全面和客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形成性評價指的是從全方面對學生展開評估,主要評估內容包括學習效果、學習態度、情感認知、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除了教師參與評估之外,學生之間也可以展開自評或互評,評價方式的多樣性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并幫助建立良好的情感態度,強化責任意識,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164-166)。
4.3強化對教師的培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直以來教師只是在盡授業的職責而忽視其他方面,在課程思政體系下,“傳道”與“解惑”同樣至關重要,三者應該同時展開,并且以“道”為首。強化對教師的培養,首先應該使教師明確,思政教育不僅不會對專業課程產生任何影響,反而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使教學的內涵得到深化,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加強思政教育學習,培養良好的品格及精神氣質,實現思政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教書的同時做到育人,以身作則,給予學生思想、品格、感情、審美等多方面的感染和熏陶。最后應成立教師團隊,定期開展相關會議對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和分析,制訂詳細的教學方案,使其與思政理論課程共同發展和進步[7](149-151)。
5.結語
課程思政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在英語教學中發揮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強化課程學習效果。形成兩項課程內容的同向同行協同效應,在開展語言課程的同時,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及空間,在不同教學模塊中融入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相關內容,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主動性及能動性,為未來更好地建設國家、擔負民族責任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魯寧.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J].管理觀察,2017(22).
[2]黃雄平.高職院校公共必修課選課實踐與研究——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科技資訊,2019,17(22).
[3]張義.依托慕課理念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8).
[4]王涵.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反思[J].管理觀察,2017(30).
[5]鮑崇高,張健,趙欣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基礎課程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7(3).
[6]陳道武.課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2).
[7]顏婷.學術英語——大學英語后續課程探析[J].文教資料,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