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佩勛 陳為滿
摘? ?要: 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能力”為中心,多元考核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主體的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是當前產教融合的內在要求,更是準確衡量高職院校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標尺。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剖析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評價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或問題,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學業評價體系,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多角度吸收企業人才等。
關鍵詞: 就業? ?高職? ?學生學業評價? ?教學改革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人,均創歷史新高,預示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其中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剛需。2019年我國普通本科院校數量為1265所,高職院校為1423所。高職院校招生人數達483.61萬,超過普通本科52.32萬,無論是院校數量還是人數規模,均顯示高職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隨高職擴招及經濟增長由高速向高質量穩步提升轉型,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普遍呈現出初次就業率較高而對口就業率、就業穩定率、職務上升率、就業薪資增長率等相關就業質量指標下降的趨勢。為有效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構建科學高效的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反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1.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通過跟蹤近五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聯合發布)公布的高職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整體不高、地域差異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如下。
1.1社會普遍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認可度不高。
雖然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不斷強化高職教育的地位,但在普通民眾的眼中高職教育依舊為低層次高等教育,高職院校始終被視為高考失利群體的被動選擇,技術工人低人一等的認知偏差根深蒂固,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整體較差,這種先天不足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延續到培養、就業、晉升等過程。同時,我國各行各業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技能崗位薪酬層級體系尚未健全,導致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成長通道不暢通。
1.2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供給側矛盾凸顯。
一方面高職擴招規模、專業設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及新型產業蓬勃發展對高端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但企業卻反饋招不到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充分說明我國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不高的現象,不能很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未形成高職專業對接產業、錯位特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1.3人才培養缺乏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高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職業教育,雙重教育屬性決定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片面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技能、知識、素質的融合培養,導致眾多高職院校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就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甚至就業后出現不適應企業管理、不認同企業文化、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知識遷移能力差、創新意識不足等現象,進而頻繁轉崗、跳槽,影響職業生涯發展。
1.4高職教育尚未形成產教全面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和激勵制度,眾多高職院校在多樣化訂單式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現代產業學院、職教集團等領域不斷嘗試創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校企雙主體深度融合,構建集招生、培養、就業及有效評價反饋機制于一體的良性閉環尚存在較大差距。
2.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評價存在的問題
學業評價是現代高校對學生個人能力、學習掌握程度及綜合素質的衡量標準之一。在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在學生學業評價中存在理念、方法及標準等諸多方面的弊端。
2.1評價理念落后,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偏離。
學業評價既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標尺,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對近幾年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反饋調研,評審專家一致反映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普遍存在考核評價缺乏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問題。充分說明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尚未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性、發展性的學業評價設計和實施理念,尚未形成從知識、能力、素質等微觀層面到課程、到專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學業評價體系,只會導致原本預設的人才培養目標發生偏離。
2.2評價方式簡單化,缺乏過程性考核評價機制。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設置的學業評價體系實施的載體主要集中在課程層面,根據學生期末的筆試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得出學生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績點)。這種評價方式過于簡單,仍未脫離傳統考核評價“一次考試論成敗”的弊端。實際上學生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職業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形成性過程,評價也應該遵循這種規律合理科學地以多樣化的方式嵌入整個培養過程,最終考核評價結論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
2.3評價內容不全面,缺乏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考核。
扎實的專業技能是高職院校學生實現就業的基本前提條件,而真正決定未來學生職場發展高度的卻是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譬如自律性、團隊合作精神、誠信求實品格、安全意識、創新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吃苦耐勞精神等。實際上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忽略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鍛煉和針對性評價。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通過畢業生就業跟蹤反饋已經意識到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性,也開始嘗試將其納入學生學業評價范疇,但評價的切入點、評價內容和方式的設計、評價權重的設定等方面均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總結。
2.4多元化評價體系尚未真正實行。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教學評價改革中,多元化評價一直是改革熱詞,主導思想是打破原有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評價模式,將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納入學業評價體系,但是在真正實施過程中尚需解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譬如如何確保評價主體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如何有效解決評價主體與被評價方的針對性和相關性問題?各個評價主體權重分配是否科學?加上企業參與評價的利益訴求無法有效滿足等,均導致當前多元化評價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真正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尚未全面落地實施。
3.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構建
3.1以就業能力為中心,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尤其是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必須強化產業需求調研環節,構建產業(群)對應崗位(群)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圖譜,以此為依據重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其中課程體系是培養載體,產業(群)對應崗位(群)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是培養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則是準確衡量是否實現培養目標的參考標尺,準確性首先要求考核內容必須多元化,從專業理論的認知與應用、專業技能的掌握與熟練程度到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均要納入考核內容范疇。其次是考核方式必須多元化,除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之外,建議采取小組討論、項目報告、課程報告、ISAS展示、實踐項目匯報、調查報告、技能競賽或技能比武、創新大比拼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各種能力與素質。
3.2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實施學校、企業和學生等多元化主體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以學生某一學習周期為考察維度,強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可有效克服傳統課程終結性成績評價帶來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等弊端。平時到課的準點率、實訓操作的規范程度、小組協作的表現、課堂的參與度和專注度、項目匯報呈現出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自信力和親和力等學習過程的點點滴滴匯集成學生的整體真實表現,在過程性的評價過程中才能有效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和短板,從而引導其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
隨著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過程已拓展為校企行政多維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相應的,學生學業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是必然需求,參照學生培養階段的劃分,建議校內課程學習與實訓階段以學校評價為主、企業評價為輔,見習實習頂崗實踐階段以企業評價為主、學校為輔,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形成學校、企業、學生三者循環互動的評價反饋體系。
3.3完善綜合評價體系,實行以證代考、以獎代考、以賽代考等評價舉措。
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國家目前大力提倡的各類職業資格認證制度、“1+X”證書試點制度、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制度,各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學生考取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1+X”技能等級證書,參加省級及以上職業技能競賽或創新創業競賽。參照學生證書獲取情況及競賽獲獎等級,經教學科研等相關部門審核認定,實行相關課程免修、賦予等價學分的激勵制度。
總的來說,實行以證代考、以獎代考、以賽代考等評價替代舉措是一種以成果為導向的全新評價方式,評價形式新穎、評價內容更貼近企業關注點、評價結果兼具公正和公信力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實踐證明,通過實行以其證代考、以獎代考、以賽代考等評價替代制度,一方面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及團隊協作能力,達到培育強烈集體榮譽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課證融通、課賽融通的良性循環。
4.結語
高職學生學業評價的研究與探索一直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領域的熱點,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學生未來發展、企業人才需求息息相關。構建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全面考查學生專業技能、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學業評價體系必須堅持公平性、客觀性、全面性、針對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等原則,同時還要在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
參考文獻:
[1]朱建.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12):56-57.
[2]呂靜.就業導向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2):23-24.
[3]劉玲玲.基于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34):172-173.
[4]劉丹丹,劉強強.高職院校學生學業考核評價的改革研究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16(8):43-44.
[5]許艷麗,劉曉莉.基于“互聯網+”時代特征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25):34-3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項目編號:XJK013CZY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