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學文 朱菁菁 余姿


摘要: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外籍人口涌入中國,以長三角地區為甚。隨之形成的國際化社區中,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產生了碰撞和矛盾。本文基于長三角區域的國際化社區中的外籍人員訪談內容的基礎,闡述了文化沖突的現狀和問題,探索了國際化社區內文化沖突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國際化社區 文化沖突 對策研究
為繁華便利的城市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所吸引,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前來我國留學、工作、旅行,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居住在社區中,形成了國際化社區。外籍人口的大量入駐以長三角地區等經濟繁榮地區為甚。目前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外籍人口處于快速增長的狀態。國際化社區作為文化全球化和城市國際化的表現形式,承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不同的世界觀和不同的文化底蘊注定了社區中會有文化的矛盾、碰撞和融合,但由于國際化社區形成時間較短,當地居民缺乏跟外籍人員相處的經驗,可能存在文化矛盾和其它交流溝通上的問題,導致解決國際化社區中文化沖突的問題刻不容緩。本文居于長三角區域國際化社區的外籍居民的訪談問卷內容的基礎上,探索國際化社區文化沖突的現狀和問題,探尋解決文化沖突和矛盾的方法及對策。
一、文化沖突現狀和問題
文化沖突指不同文化的性質、特征、功能和力量釋放過程中由于差異而引起的互相碰撞和對抗的狀態。1多種迥異的文化在國際化社區中聚集起來,由于差異而產生的碰撞和對抗在所難免。
根據圖表 1中的統計數據,有140多人認為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是雙方產生文化沖突的最大原因。其中,肢體語言等行為方式從細節上反映了各方文化上的差異,而價值觀念的差異是多元文化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
(一)肢體語言等行為習慣上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和社會制度的不同,各國各地區的禮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差異,甚至有著全然不同的禮儀文化。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可能會帶來誤解。例如點頭在我們國家就代表同意、附和等肯定的意思,但在阿爾巴尼亞、斯里蘭卡、保加利亞、印度、尼泊爾、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卻恰好相反,人們以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正因為這樣的禮儀文化差異,導致了居民之間的交流困難甚至誤解;不同于這些存在差異的各國禮儀文化,用手指點別人的行為無論在什么文化中都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根據訪談結果,多數外籍人員都反映自己遇到過被當地居民指指點點的行為。即使討論的內容并沒有惡意,這樣的肢體語言依然會對外籍人員產生不良感觀。
(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國際化社區中的居民來自全球各地,出生于不同的社會制度,成長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熏陶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上的迥異無可厚非。如圖2所示。
由上圖可知,中外居民價值觀最大的差異在于交流方式上——所有參與調研的外籍居民都認為居民在交流方式上存在巨大價值觀差異;其次,96人認為差異在對于個人主義的觀念看法上。另外,認為衣食住行和交往觀念上存在觀念差異的外籍人員人數相當。
交往觀念中體現的文化沖突比較直觀。國人熱情好客和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和包容性強的文化底蘊促使國人對外籍居民態度友好、樂于溝通。但事實上,交往觀念上的差異卻使這份關心適得其反。例如多名外籍人員反映的在衣著上過分熱情的建議和在飯桌上讓對方多吃點的行為:當地居民的出發點是擔心外籍居民不適應當地天氣,然而他們卻認為自己穿衣的自由被干涉了;國人在飯桌上勸酒勸吃的行為淵源以久,歸根究底來自其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但外籍居民可能對這樣過分熱情的招待行為有些許抵觸心理。同時外籍人士更注重個人居住空間和個人信息的隱私性2,有些出于關心的詢問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三)語言問題和溝通不足
縱然國際化進程在我國持續推進,隨處可見的雙語服務和隨時隨地的雙語溝通在現在的長三角地區還是遙遙無期。根據問卷的數據統計,僅有47%的外籍人員稱他們的社區提供雙語服務,甚至還不到半數;有35%的外籍人員不曾學習中文。這說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外籍人員由于語言問題無法獲得應得的社區服務,更無法與社區或者當地居民進行有效溝通。溝通不足也會成為文化沖突解決的一大絆腳石。
二、文化沖突緩解對策
(一)文化適應
文化適應是文化人類學家萊底菲爾德在本世紀30年代提出的:“文化適應用于理解這樣一類現象, 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通過不斷的接觸, 使雙方或兩個群體最初的文化類型發生變化。”3在文化適應方面,外籍人員已經邁出了巨大一步,這也更需要我們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措施。在精神維度的文化, 李亦園認為應該包括藝術、音樂、文學、戲劇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4就在其中最為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外籍人口已經主動完成了初步的文化適應。例如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本應每天堅持五時拜,但在時間和設施條件不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在自己的房間內完成早上的禮拜。在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差異甚大的情況下,這些外籍居民率先在堅持自己宗教的前提下進行了退讓和適應。社區方面也要多表示寬容,對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尊重包容,求同存異。同時社會方面亦可以對這些差異提供更人性化的對待:例如在穆斯林的大節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期間為外籍人員提供假期,更主動地適應外來的文化和宗教。
(二)建立健全國際化社區服務標準
我國國際化社區的管理尚缺乏時間的積累和成熟的經驗,多國籍的社區成員和多元文化的社區背景也使得社區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寬容的服務標準。可在統一規定的社區服務指南的基礎上,制定國際化社區的服務標準,對基層自治、便民服務、配套設施服務、人員環境等多方面進行規范化。5針對外籍人員中普遍存在的語言問題,在社區內統一設置雙語的指示標牌,在公共設施、公告欄等社區設施處提供雙語服務和告示,減少語言溝通問題帶來的文化沖突,提高外籍人員居住的滿意度。同時根據外籍人員的調研情況,35%受調查的人員并未學習中文,在日常交流上有可能存在障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公共設施的使用率。社區可以組織開展與外籍人員相關的活動,一方面組織他們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的輸出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充分將當地居民和外籍人員聚集到一起,多提供接觸的機會,減少由于溝通不足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三)主動的文化交流和傳播
“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傳播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各種文化自組織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會發生擴張和相互接觸, 會有文化輸出與輸入的現象發生。”6不同文化之間必然將會存在接觸,而迥異的文化在接觸中必然產生矛盾。文化沖突是必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主動地傳播中華文化,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帶到每一個居住于國際化社區的外籍人員。社區可以在傳統節日時組織當地居民和外籍人員共同慶祝,也可以將社區公共設施中的文藝活動室充分利用以開展書法、國畫等飽含中華底蘊的文化活動,在主動的文化交流中讓外籍人員意識到文化的差異性,在各種活動中減少其對中華文化的抵觸和成見,進而減少文化沖突。
三、結論
我國長三角地區的國際化社區形成時間較短,多元文化在同一社區內驟然接觸,產生的文化沖突不容忽視。只有在社區管理制度和文化傳播兩方面雙管齊下——在制度層面規范社區服務標準、建立完善社區標準體系,促進文化良性融合接觸;在文化傳播方面主動交流輸出,盡早完成文化適應和外來文化本土化,盡快解決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1] 陳平. 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2004,(2).
[2] 菅強. 社會轉型視野下國際化社區治理路徑探析——以上海市G社區為例[J]. 河南社會科學, 2013,21(05):66-68+107.
[3] 陳平. 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2004,(5).
[4] 李亦園. 我的人類學觀(一):說文化[A].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72).
[5] 毛學慶、茅海軍、陳微微、博琳琳. 標準化視角下國際化社區發展對策研究[J], 2009, (3).
[6] 王曉朝. 文化互動轉型論———新世紀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會科學,199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