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博,吳 丹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21世紀的教育發展是在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的基調下進行的,視覺藝術素養作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已成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討論的熱點。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及的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當前“大概念”的發展時代尤為重要。但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定批判性思維目標的意識較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明顯不足,以致教學過程流于表面,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設計批判性思維的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提出批判性的個人觀點,才是當前美術課程教學中首先要注重的問題。
當前教育的走向從“知識核心時代”轉向“核心素養時代”,而美術素養則是在課程學習之后,對學生所形成的美術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鑒的意識與能力,及其所伴隨的個性品質和價值觀念的一個定義。[1]因地域的不同,“美術素養”“視覺藝術素養”存在著交叉與關聯,相較下,視覺藝術更加強調創造性和接受度。早在1994年,美國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將“視覺藝術”界定為包含傳統美術、設計、藝術品等的廣義的范疇。錢初熹教授也指出,“視覺素養”是青少年必備的核心素養,包括視覺思維能力、視覺藝術鑒賞能力、視覺現象判斷能力等,并且表明未來美術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2021教育戰略》的“戰略目標一”中提到:“適當和公正地評估雙方學習的認知和非認知方面,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持久性……”在“戰略目標二”中再次提到:“支持推廣參與性和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鼓勵核心技能的開發等,例如為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問題。”[2]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批判性思維能力”列為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需的能力。[3]可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當今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綜上,在信息化的時代,視覺藝術素養是21世紀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批判性思維也已成為社會生存一項必備的學習與創新技能。因此,美術教育需將視覺圖像語言引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審美判斷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作為美術課程的指向標,盡管沒有明確指出批判性思維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但對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實施都有涉及。在課程性質中,新課標將美術列為視覺藝術,注重學生視知覺的發展,以培養學生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著重強調培養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象、思考、判斷等能力。[4]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學生廣泛接受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增強人文內涵,尊重世界多元,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根據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要制定出使學生學會評判美術作品及其現象、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的課程目標。作為必修的美術鑒賞課程,其內容標準要求學生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鑒別和判斷,獲得審美經驗。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鼓勵研究型美術教學,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達到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見,新課標要求下的美術課程不僅以學習優秀美術作品,理解多元文化、提高學生審美為教學要求和目的,增強自我判斷意識、倡導學生主動探究性學習也逐步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因此,新課標逐步把批判性思維定為學生重要的發展能力之一。
在高中美術教材中,批判性思維的內容有所體現。現以人美版兩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2009版和2019版)教材進行對比,分析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轉變。據統計,2009版美術教材設有思考與討論模塊共39個,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與討論模塊共計12個,占總模塊的31%;2019版美術教材設有思考與探究模塊共102個,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與討論模塊共計54個,占總模塊的53%,比2009版教材提高了21%。可見,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已經受到我國教科書編制組的關注和重視。批判性思維的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比重是不同的,在2009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維大多集中在繪畫領域,而2019版新教材則分配較為均勻。除此之外,2009版教材以單課式為主,2019版教科書以“單元—主題”式學習為主,“繪畫”“雕塑”“建筑”“民間美術”“現代藝術”均以單元的形式分開,每個單元中的課例依據知識技能劃分為不同的單課,且每課設計了相應的課題。因此,2019版的教材對文化、風格等作品合理并置,更能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2019版教材增加了中外美術史年表對照,既補充了主題的知識,又引導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建立了美術史知識的框架結構。由此可見,隨著教材中以批判性思維內容為核心的課例數逐步增多,課堂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也逐步增大,這有利于學生對不同作品進行批判性鑒賞思考,加大課堂批判性思維內容的深度。
美術鑒賞旨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獲得感知經驗,通過學習將美術與自我、生活、社會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美國教育家多爾把思維方式歸納為具有科學邏輯式的分析和隱喻性的描述,一種為說明,一種為詮釋,兩者互為補充。其中邏輯性能讓我們把事物看得更清楚,隱喻性能讓我們發覺未知的事物。而美術鑒賞課程可以很好地將兩種思維結合在一起并轉化為批判性思維。例如,在講解“素養與情操——美術鑒賞的意義”中朱耷一例時,教師可以問題形式為主導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批評性的個人觀點,讓學生認識到多元文化對現代鑒賞和美的觀念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首先,通過邏輯式的問題方法,教師將“翻白眼”的作品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在簡單介紹作品后,設置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為畫家朱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畫家要選擇動物來進行翻白眼的創作?你喜歡他的繪畫風格嗎?”這種界定性的問題引導,因沒有直接闡述世人對畫家的評價,所以充分激發了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在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探討后,教師需要對朱耷的生平做一個簡要的介紹:“朱耷又名八大山人,出身皇室,一輩子反清復明未果,開始全面否定自己后變得瘋癲。”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隱喻性的描述提出更具開放性和爭議的問題:“八大山人的簽名有什么特點?有人說‘翻白眼’是朱耷有勇氣的表現,你有什么看法?從朱耷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自由’是什么?除了鑒賞一幅作品,我們如何去鑒賞一件事、一個物、一個人?”隱喻性的問題能幫助學生發現看不到的事物,屬于課堂的生產性環節。這種問題能提高課堂的活躍度,讓學生在了解美術作品的同時學會用鑒賞的眼光關注社會,運用批判性的思維思考問題。這種探究活動不僅能加大美術課堂的深度,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基于批判性思維視野的高中美術教學,其教學方法較為開放包容,無論是直觀教授還是實操訓練,只要配合以問題啟發,就都能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要以“最近發展區”為教學指導,讓學生自由發揮,在體驗過程中逐步形成知識建構,因此,教師要設置教學中心線,讓教學環節圍繞體驗探討式的過程展開,在生活和鑒賞之間建立聯系,用“做中學”替代“身心分離”,完成生成性課堂的目的。[5]
為保證教法與學法相輔相成,掌控學情尤為重要。高中生作為個性群體,已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并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此時,教師應從學生視角出發,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其判斷性思維能力。通過讓學生對事物進行有意義的觀察、體驗、認知,教師可以豐富的課程資源、開闊的視野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觀點。
教師要以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為前提,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大方向:基礎目標、核心目標、優先目標。基礎目標屬于習得性的目標,因為美術鑒賞強調鑒賞的重要性,而學生對美術作品及現象批判性思考的過程是個人主觀意識形成的過程,所以基礎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能把視覺圖像傳達的信息轉化為經主觀視角描述和分析后的信息。核心目標則強調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把過程與方法作為實現批判性思維核心目標的路徑,強調在鑒賞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從鑒賞中發現美,或是采用知識遷移法,通過對已知問題的探究獲取新的感知經驗。優先目標則是把培養學生藝術情趣和批判性思維作為美術教育的首要目標。
在當前以核心素養為主要基調的課程改革中,美術學科的視覺素養處于不可代替的地位。以視覺藝術素養為指導的高中美術鑒賞,應以合理的邏輯性、分析性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基于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思維型”的教學和主觀表達結合起來,使批判性思維在美術教學中落地,構建新型美術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