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君
(武漢六中上智中學,湖北武漢,430014)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只對那些直觀而具有鑒賞性的圖文內容感興趣,且在具體學習并消化某些知識點時,又常帶有個人的審美傾向。生物是一門向學生傳遞環境保護思想和自然美感的學科,強調人與生物的和諧性。學生只有將生物理論知識與自身生活真正高度聯系起來,才能催生其學習積極性。但是,很多生物理論知識距離學生的日常生活較遠,很難讓學生設身處地進行觀察和聯想,且很多生物知識相對枯燥,以致學生對生硬晦澀的生物詞匯常有主觀厭惡的傾向,難以深入理解和消化這部分的生物知識。因此,教師必須開發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式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將原有相對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找到知識點之間相互銜接的價值元素,以該元素設置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專項學習研究,激發學生合作討論并訓練實踐的意識。在這種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傳統課堂的講述者,而同學生一樣是學習者。教師與學生一起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并引導學生開展獨立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思維。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課為例,這節課主要闡述了生物圈的定義、生態系統的構成過程。但因生物圈分布較廣,在課程上設置種類較少,具體以藻類、蕨類和魚類等生物的傳導作用來印證水循環至大氣循環的作用,所以,如果學生死記硬背,也只能理清水生物與水循環的關系,當生物練習中有了關于蟲類生物與大氣循環的題目時,學生就無從下手。例如,某教師出了一道“七星瓢蟲容易破壞莊稼,尤其是踩壞地上的翻土,導致翻土的水分流失。而翻土水分的流失會導致另一側樹干水分流失,從而使葉綠素下降。葉綠素下降的結果是,樹葉枯黃,樹木難以結出果實。那么,七星瓢蟲和大氣系統有什么關系”的題。很多學生一知半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生活化體驗,又沒有認真思考。
在以往的生物課堂中,由于傳授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教師又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教學節奏過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活動,導致學生還沒來得及消化上一段知識就得記憶下一段知識。教學存在敷衍了事的跡象,導致學生為了提高生物成績,只能快速地默記生物內容。而這培養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的慣性,沒有真正停下來花時間思考相關知識點。教師通常以生物教材為準,并沒有準備相應的教學設計,所教授的生物內容也參差不齊。因為有些生物知識較為簡單,所以學生常判定不需要花時間去鉆研,以致思想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有些生物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又沒有動力鉆研,導致生物學習質量良莠不齊。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細胞是生物結構的最高層次”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細胞的理論知識時,學生很快回答出細胞壁、細胞膜以及細胞核的具體含義。但是,當教師將生物圖解遮住,換上一幅新的結構圖,并沒有標出細胞膜、細胞壁等的位置時,學生判斷和做標記的錯誤率較高,結果只能對照書本進行推測。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不會提出這種問題的,對這一簡單的理論知識,教師常快速跳過,一味地按照課本上的圖解指示進行授課。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以一定的問題情境為切入點,為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
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能夠對已有的知識點進行創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雖然有的學生能夠理解大量的生物知識,但是因為這些生物知識在學生腦海里并沒有形成完整脈絡,所以學生在生活中無法有效調用并快速找出最快的解決方法。而教師以問題式教學法引入,以應用性較強的問題穿插其中,并為學生構建實踐體系,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按照實踐順序歸納和整理生物知識點,逐漸掌握生物知識點之間內在的規律。
對生物知識點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應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關注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這種思考能轉變為現實的運用。因此,問題式教學法的第一層含義是,教師必須在設置問題的同時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教師給予學生能聯系實際生活的真實體驗,讓學生迅速找到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聯系的切入點,利用生活化場景代入生物知識,從而提升思考能力的準確性。
有些學生雖然很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究生物知識,但他們通常是在課堂氣氛極好的情況下才愿意深入思考,一旦那個氛圍消散,他們就不會主動花時間去挖掘更多有價值的生物知識。說到底,這部分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還是不高。因此,問題式教學法的第二層含義是,教師充分發揮問題式教學的啟示作用,給予學生生物學習的心靈享受,真正培養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有的學生雖然對學習生物有較濃的興趣,但是由于生物知識較為抽象,即使學生努力思考也無法實現轉化,因此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較低,只能停留在腦海里。[3]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出:“我們家里都有一根水管,它能夠給家里正常供給水源,流通水流。其實,血管就相當于家里的水管,它能夠保證我們的血液正常流通。水管被臟東西或者淤積物堵塞后,需要我們利用東西去疏通。那么,如果我們的血管也堵塞了,該怎么疏通呢?”考慮到血管畢竟與水管不同,水管是以外部疏通為主,但血管很難做到使用外部器物進行清理,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往科學的方向思考疏通血管的真實含義,即引導學生明白科學的內在腸胃的防護、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才是疏通血管的正確途徑。如果教師不做引導,不簡化課本的抽象知識,就容易使學生陷入一種錯誤思維的漩渦中,貿然地就將生活實際與生物知識直接聯系起來。學生不深入思考,不對知識進行直觀梳理,這并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所以,問題式教學法的第三層含義是,教師能夠適當簡化復雜的教材知識,根據學生掌握的特點對所選擇的資料進行不同程度的簡化。
要想提高生物課教學質量,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理解知識提供舒適的環境。初中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都較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逐漸提升問題提出的難度,并注意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觀點,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式教學課堂中來。例如,某初中生物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提的多是需要學生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在促進學生交流溝通能力提升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生物學習水平,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在問題式教學課堂中,學生的角色不僅是回答者,也是問題的提出者。因為生物的很多知識點都比較抽象,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自然不同,所以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會各式各樣。此時,教師不應因擔心學生問題過多而制約學生提問,而應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初中生的學習動力。例如,“細胞”一課的教學中,某教師要求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標本,并且根據教材提供的示例圖片辨認動植物細胞,每組討論后提出一個問題。在經過觀察后,學生發現了動植物細胞的不同,并提出了“為什么動物細胞結構比植物細胞簡單”“兩種細胞都需要能量嗎”等問題,使課堂效果得到了保證。
問題式教學法需要師生在課堂上有良好的互動,一堂成功的生物課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將問題式教學法與有趣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打造生動的生物課堂。生物課活動通常以實驗為主,教師可以為學生多準備有趣的實驗,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教師再結合實驗進度提出問題,把控課堂教學節奏。
比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課,學生不僅需要理清綠色的含義,還要深化對綠色植物的認識,不僅是對藻類、蕨類幾種較常見植物的認識。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先思考綠色存在的具體內涵,然后讓學生根據綠色的內涵搜集更多有關綠色植物的資料,從而進行個人創造,感受綠色的性能。以藻類和蕨類來說,如果教師僅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授課,學生就只能依據顏色判斷其是不是綠色植物,被動消化課本知識。但如果教師進一步解釋綠色植物指的是無污染且能凈化空氣的植物,然后把綠色植物如何凈化、為什么無污染等問題提出來,學生就能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探究。有了這些問題,學生能細分出很多小問題,例如無污染的定義是什么、怎樣會造成有污染等。學生將這些問題當成探究的課題并設計有趣的實驗,探討植物繁衍的多種可能性設想,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