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華
(平度市馬戈莊中學,山東平度,266700)
閱讀能力培養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通過文本閱讀,學生可以豐富基礎語言文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提升分析概括能力。閱讀還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傳統、人文風俗,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因此,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閱讀部分在各類英語考試的題型中所占分值也最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是指導義務階段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有必要對這些要求做深入研究,探尋行之有效的提升閱讀教學的解決措施。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面臨的挑戰是由知識的講解和題目的練習逐步過渡到培養并最終形成指向核心素養、實踐英語的學習活動觀。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只是快速地翻譯文本,然后解釋相關的語言知識點,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語言知識障礙,解釋單詞、表達方式、句子和句群的意義而展開。美國學者Gough認為,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模式[1],它強調從部分到整體的文本加工過程,即從文本中的字母文字符號,接著加工發展到高級的詞組、分句、句子和語篇等,再到理解文字意義為止的閱讀過程。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更多關注不同階段靜態語言知識的教授。[2]由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被動地建構知識。閱讀被視為學生接受語言刺激并做出反應,在本質上是一個被動的學習過程。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方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也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核心素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課程教學導向。
英語課程標準是國家的語言政策在英語教學方面的集中體現。新課標要求英語課程教學注重素質教育,充分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具體到閱讀部分,新課標涉及以下七個方面:(1)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掌握一定詞匯量和語法知識;(2)理解文章邏輯結構;(3)找出文章主題,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態度;(4)運用閱讀策略獲取文章中的具體信息;(5)培養邏輯推理、判斷和預測等技能;(6)利用工具書閱讀,讀懂常見體裁的讀物;(7)增加課外閱讀量。[3]不難看出,新課標的七個要求強調閱讀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習得,而且要提升學生閱讀技能,注重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語言能力培養。這些要求基本涉及了英語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英語閱讀教學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而教學效果最終要靠考試測試來評估體現。《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4]。在初中英語測試題型設置中,閱讀部分一直占據較大篇幅和比重,學界亦有“得閱讀者得天下”的說法。近幾年,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中考英語試題題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中,閱讀的分值還出現增大的趨勢,如2019年中考英語在原有閱讀題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六選五新題型,涉及說明、議論、記敘等多種題材風格,重點考查學生理解篇章、句群之間的邏輯關系。顯然,中考題型的調整變化背后離不開推動新課標深入實施的考量,其價值追求充分考慮到英語課程改革的需要。
課程標準的實施以及中考題型設置變化是引領英語教學改革的風向標。當前,改革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鑒于現實的升學壓力,很多地區的學校在中學階段為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習慣將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技能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同時,受教師自身教學能力水平、傳統教學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拘泥于應試教育而缺乏創新意識、閱讀教學模式缺乏邏輯性和層次性、忽略多種閱讀策略訓練等問題。初中階段是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要做好閱讀教學的調整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與能力。
新課標要求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改變傳統的“教—讀—分析”的教學模式和“知識本位”的傳統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文主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論述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策略。
高質量的閱讀教學設計是確保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實施的必要保證。閱讀是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理解的過程,而每篇閱讀素材都會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論述。一些教師在設計閱讀教案的時候沒有明確的目標,主題模糊,隨意性很強,導致學生的預習缺乏針對性、任務感不強,預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Richards認為,任務是“學習者在處理或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完成活動或行動”[5],即學習者通過思考,根據所給信息總結出結果或結論。因此,閱讀課前,教師應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和閱讀要求,布置多樣化預習任務,指導學生進行預熱準備。首先,根據預習主題,以意義為中心,讓學生了解相關主題背景并獲取信息,提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其次,設計一些有趣且參與度高的檢測任務,如語言信息的理解和處理、主題展示與拓展等,讓學生進行預習成果的分享。在預習階段,學生可自行調控預習過程,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當然,這種課前任務設計一定要聯系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能力。從七年級開始,英語閱讀的難度逐漸加大,不僅詞匯量增多,而且知識點涉及面日趨多元化。沒有正確的預習指導,學生往往會缺乏對主題背景的了解,容易陷入被動、機械式閱讀之中,失去可持續的閱讀動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預習階段,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英語閱讀教學應使學生具有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模式的選用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傳統的單一模態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教授語言規則,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與新課標強調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符。
克雷斯等人認為,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方法輸出、知識接收、意義再現和重構等銜接的連續性過程。有效的閱讀教學是互動的,不是線性的。閱讀課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針對不同題材和要求,特別是難度較大、題材較為生僻的閱讀材料,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熟練運用精讀、略讀、跳讀等閱讀技巧,快速掌握解題思路。
針對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可以給學生限定時間,強化快速閱讀,然后,基于文章主題設計一些概括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組間交流,提煉文章主旨。針對一些篇幅較短的文章,教師可以通過添加標題、補全信息、排序分類等形式考查學生對于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細節的關注。在總結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復述文章,并為學生答疑。總之,教師要重視師生互動,改變以往“教—讀—分析”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的素質教育導向要求英語閱讀教學實現從語言工具到語言思想的轉變。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探討語言應用規則外,英語教師還要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語篇中的邏輯關系與思辨意識,掌握閱讀材料旨在表達的文化思想。各類題材的閱讀材料的主旨都是對文化思想的不連續表達。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詞匯或句型探究閱讀材料中的文化思想,從思想層面理解知識點;也可在閱讀結束環節增設價值傾向和邏輯思維討論等互動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比較理解與探討整個篇章的思想文化。
長期以來,受教學時間設置不足和教材文章篇幅、數量和質量有限的雙重掣肘,英語閱讀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學意義難以得到完整體現,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強化課后拓展閱讀是解決這一問題最為現實的途徑。新課標規定,除教材外,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量五級標準為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教材中的閱讀資源有限,僅靠課堂時間進行閱讀無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英語課外閱讀活動必不可少。鑒于初中生的現實情況,課外閱讀不能占用太長時間,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高品質的課外閱讀。基于教學需要,教師可以借助英語網絡資源和閱讀學習APP,篩選與英語教材單元話題相關的多模態文本作為學生拓展閱讀的材料。使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拓展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對于重構英語閱讀教學生態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可以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多模態認知能力,進而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學生可以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思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助力。
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文章體裁很重要,教師可以借助公告、說明、廣告、書信及雜志中關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提高學生對陌生題材文本的適應性。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水平組建分級閱讀小組,為學生推薦相應的讀物,如《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黑布林英語閱讀》《企鵝英語分級有聲讀物》等,讓成員定期交流閱讀心得,并以書評形式撰寫體會。
課外閱讀的拓展鞏固能讓學生在增加語言信息量輸入的同時,綜合運用課習得的閱讀技巧與方法,達到學練結合。
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對比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與多模態教學相結合應用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更符合時代特征和需要。教師應認真研究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以課前預習作為閱讀教學的基礎,通過興趣激發讓學生多讀、樂讀;以課中運用正確的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技能;以課后加強多種形式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鞏固,在鞏固中提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